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父亲和路遥的往事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路遥对于我而言,从来没有特别的感觉,在我的心灵空间,他就是父亲曹谷溪的一位好友,是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一员。
    1970年的夏末,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母亲领着我去延川县城看望父亲。我去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写字的本本。父亲工作的县革委会在一个山坡上。父亲外出不在,只看到靠近掌炕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个年轻人,正在铺开的稿纸上写字。
    母亲推了一把我说:“去跟你王卫国叔叔要一点稿纸。”我便勇敢地走过去,站在那位叔叔的面前。眼前这位叫“王卫国”的人就是后来的作家路遥。
    路遥拿起写字的那沓稿纸,扯了一半递我,我正要去接,蓦地,他却将手收了回去。将那半沓稿纸较仔细地又一次一分为二,然后递给我。我接过稿纸转身,扑向母亲怀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好像受了极大委屈。“这个叔叔怎么这么小气!”我想,“你住的是爸爸的窑洞,用的也是爸爸的稿纸,这么小看人!”
    1971年,我家住在延川县城贾家坪公社的刘家沟。大年初一,刚刚吃过早饭,路遥就和他的未婚妻林达两人骑一辆破自行车来到我家。按当地的习俗,大年初一是不出门的,但思想激进的路遥向来都不按套路出牌。而且,一住下就不走了。
    那是一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常说“贼来不怕,客来怕”。路遥却是我家的常客。当时村里住着北京知青,冬季农闲时他们都各自回京过春节,路遥和林达各占了一孔知青的窑洞住下。他俩通常起床较晚,常常是饭熟了还不见他们进门,母亲就打发我去唤他们。吃完饭母亲收拾碗筷,路遥和林达就长时间陪父亲说话。谈话的内容我不懂,大概离不开文学和时政。有时他们凑到我家的书柜前,翻看里面的书籍。他们挑选好喜欢的书,就躲到知青的窑洞看书去了。
    1975年,父亲从延川调到延安报社工作,我们的家也从农村搬到了延安。那个时期的父亲情绪非常低落。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个是路遥,另外一个是闻频。他们都是《山花》时代的挚友。路遥推开门,高高举起双臂大喊:“谷溪,人民胜利了!”当父亲听到“四人帮”被逮捕的消息,非常震惊,半天没说出话来。从来不喝酒的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瓶太白酒。三个人饮酒畅谈,整整一个通宵。
    虽然关注路遥的人很多,但对于路遥的整体成长道路来说,父亲更像是他每次进行文学远征时,出发前的送行者、行进中的鼓励者、到达终点的安慰者。
    记得我上初三那年,下午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端坐在写字台前,路遥站在窑洞中间面对着父亲。屋内烟雾弥漫,地上到处都是烟头,两人表情都严肃而亢奋。我不关心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听出来他们是在谈论路遥正在着手写的一本大书。后来才知道,他们当时讨论的所谓大书,就是后来奠定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平凡的世界》。
    小说《平凡的世界》完成后,应该是在1990年的夏天,当时他住在延安宾馆,他到市文联找父亲。也许是不愿让外人听他们说话,借口打发我和新婚的妻子到他在宾馆的房里帮他洗两件衣服。并交待:桌上的稿子千万不敢乱动,衣服的领口要揉搓一下。
    路遥的生活简单而有特点,走路顺着路边,独来独往。细想起来,路遥的生命历程其实就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孤旅,他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人可以分担的。他面对创作时的紧张和恐惧,其实就像一个探险者面对一座很难逾越、但又必须逾越的高山一样。曹培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