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此轮楼市调控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刘光宇
    近日,面对近日房价上涨,国家统计局盛来运司长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最近两个月楼市变化看,房地产市场特点较明显。不可否认的是,房价还在上涨,但房价涨幅在回落,尤其是在一些限购政策出来后,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在回落,这就说明前期上涨的势头初步得到控制。
    盛来运判断,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的走势,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基调,这就决定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遵循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客观规律。
    事实上,不少城市出台了限购限贷等调控措施。在各种传闻中,9月14日,郑州对外发布了《郑州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的重要文件,外界称之为“郑九条”。在此之前,武汉刚低调出台了房贷新政,要求购买二套房首付必须四成。上海、苏州、南京等已出台相关调控措施,意在抑制房地产过热势头。
    过去的两个月,虽然房价仍然在上涨,地王也没有消停,但是在调控预期下,房价涨幅有所回落,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说房价上涨势头被控制尚且为时过早。
    即便如此,市场资本也会因为调控转移到非调控的重点二线城市,从而推高当地房价。
    我们都知道此轮调控有一个新特点,那就是分类调控、分城施策,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真正区别对待不同城市,做出不同的调控,这是很难做到的。实际上,这一轮调控的背景与以往的确有很大不同,过去的调控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向好面出台的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措施,而此时则不同,经济状况并不好,而囿于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地位,调控,谈何容易?理论上,分类调控是进步的,但到了地方执行层面却多了几分弹性,所以说房价上涨势头想真正控制住没那么简单,仅靠几个数据说话是有很大水分的。
    从今年地王频出的景象不难看出,地方对调控动力不足。一方面要贯彻国家调控政策,一方面又不想让土地市场真正降温而使土地贱卖。到最后,预期起到了市场效果,预期影响甚至比调控本身的意义更大。而民间智慧在调控背景下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假离婚等钻法律空子的屡见不鲜。
    楼市玩的就是一场心理战术,谁的心理素质强,谁就能占得上风。
    所以,调控很重要,而对调控执行的问责制更重要,甚至要把问责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