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银行理财“脱实向虚”
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发布“关于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等公告。华创证券根据上市公司公告估算称,2015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余额从3475元大幅增加至5479亿元;按照2016年8月的数据推算,2016年这一余额有可能会突破6300亿元。华创证券分析师齐晟指出,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理财收益率依然保持刚性,银行理财牺牲自己的息差收益为企业提供套利机会,可能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齐晟指出,在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收益率依然坚挺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种套利模式。“比如,企业发行100元债券,购买100元银行理财,银行理财再去做100元银行委外业务,委外机构再去购买100元企业债。在这样一个循环体系中,尽管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产生,但是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生成了100元资产和100元负债,银行理财增加了100元规模,委外机构扩大了100元受托资产,所有机构似乎都能从中获利。从本金的角度来看,这个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并不会有什么问题。”齐晟称,“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收益率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引发一些问题。比如,企业5年期AA+中票收益率是3.5%,3个月期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是3.9%,企业可以赚到40个基点;银行理财资金再以4.2%的成本委外,银行理财可以赚到30个基点;委外机构购买3.5%的企业债,存在70个基点的亏损,如何弥补这个亏损就成为了委外机构的难题。在2015年上半年,委外机构可以参与打新赚取高收益,弥补这70个基点的亏损。但到了2016年,高收益率资产几乎消失殆尽,委外机构只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维持收益和负债的匹配。近两年来,加杠杆的方式又不断得到流动性支撑。但是,这一过程不但给经济数据带来了扰动,也使得其中蕴藏的风险越来越大。”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则指出,拓展机构类客户是银行理财的一个转型方向,因为机构类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看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愿意接受较低的收益率,而机构客户理财产品资金投向较之个人客户更为广泛”。周轩千
齐晟指出,在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收益率依然坚挺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种套利模式。“比如,企业发行100元债券,购买100元银行理财,银行理财再去做100元银行委外业务,委外机构再去购买100元企业债。在这样一个循环体系中,尽管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产生,但是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生成了100元资产和100元负债,银行理财增加了100元规模,委外机构扩大了100元受托资产,所有机构似乎都能从中获利。从本金的角度来看,这个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并不会有什么问题。”齐晟称,“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环节的收益率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引发一些问题。比如,企业5年期AA+中票收益率是3.5%,3个月期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是3.9%,企业可以赚到40个基点;银行理财资金再以4.2%的成本委外,银行理财可以赚到30个基点;委外机构购买3.5%的企业债,存在70个基点的亏损,如何弥补这个亏损就成为了委外机构的难题。在2015年上半年,委外机构可以参与打新赚取高收益,弥补这70个基点的亏损。但到了2016年,高收益率资产几乎消失殆尽,委外机构只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维持收益和负债的匹配。近两年来,加杠杆的方式又不断得到流动性支撑。但是,这一过程不但给经济数据带来了扰动,也使得其中蕴藏的风险越来越大。”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则指出,拓展机构类客户是银行理财的一个转型方向,因为机构类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看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愿意接受较低的收益率,而机构客户理财产品资金投向较之个人客户更为广泛”。周轩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