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内地客“打飞的”搭末班车
10月28日,上周五的晚间,原本应该下班的香港保险公司内仍然人头攒动。这些人来自内地,都是听到一则“消息”之后,蜂拥前往香港保险公司赶“末班车”。
即便错过了28日晚间的“末班车”,本着对今后监管可能继续趋严的担忧,刚刚过去的周六和周日,仍然有大批内地投保人“打飞的”前往香港,聚在几家著名保险公司内排队投保。“这当中还有从上海、北京等地特地飞来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客户。他们普遍担心未来监管政策会进一步收紧——现在虽不能用银联卡,还能用其他方式来付款,以后就难说了。”一名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表示。
事实上,消息传出当天,香港保险公司已经被闻风而至的内地投保者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公司28日营业至晚上12点。客户们说29日就刷不了银联卡了,得赶在之前买掉。这些第一时间来公司排队买保险的一些是广东地区的客户,还有一些是已经抵港但本来准备29日或30日再来签单的客户。”上述香港保险代理人表示。
步步收紧:还有什么“漏洞”?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针对内地赴港投保的支付渠道已多次收紧,多个原来畅通的渠道受限或关闭。
2月初,中国银联及外管局重申了对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刷卡限额5000美元的政策。随后,部分保险公司通过银联刷卡甚至有5万美元这一“天花板限制”;月,被一些香港保险公司使用的用来绕开银联对于大额保单限制的第三方支付通道也被暂停。而这些限制也被市场解读为监管层对购买香港大额保单造成资本外流的收紧措施。
不过,在之前的5000美元限制条件下,部分保险公司仍然允许投保人采用多卡、分单刷卡的方式,以规避监管。而现在,这一“漏洞”也被严加管制。
“这对我们保险中介及香港保险公司的内地业务确实会有影响,尤其是限制了那些使用银联来‘粗暴’转移资产的。”一名香港保险中介表示。
在层层的支付限制下,未投保的还能“用脚投票”,那么已经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投保人就面临续保问题。毕竟,在购买保单之后的前几年如果要退保,损失巨大。
“得知消息我就担心我的续保问题,第一时间咨询了自己的代理人。”一名已购买了香港保险的内地投保人李想(化名)表示。
据多方了解,发现这些限制对于大额保单影响较大,但一般中产阶层购买的重疾险等,除了银联通道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以缴纳保费。
例如,携带现金赴港缴费,或者在香港开设个人银行户口之后进行汇款,携带支票,使用Visa或Mastercard卡进行支付,以及转账至代理人处进行代缴费,都能解决缴费问题,不过在金额上都需遵守相关外汇限额规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转账至代理人处进行缴费,道德风险较高。
而关于现在是否可以用Visa或Mastercard支付,也还没有统一的口径。有香港保险中介称,目前还可以用上述两个发卡机构的卡付款,但需要支付1.5%左右的手续费;也有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可用。
而对于大额保单的续费,上述香港保险中介表示,可以将保费分批转账至香港,如突破换汇限制,则可尝试借用他人换汇额度。但据记者了解,内地银行在借用他人换汇额度等方面早已加强监管。
切勿盲目跟风
从2月初至今,内地赴香港购买保险的限制逐步加码,不过似乎并未减弱内地投保人赴港投保的热情。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客户在香港贡献的新单保费收入为301亿港元,占全港815亿港元的个人业务新单保费比例为37%,额度和比例双双再创新高。
一名香港保险精算人士表示,在人民币贬值的态势下,内地客户配置美元资产的热情高涨无可厚非。但同时,每次一有限制消息出来,一些香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就会进行一番“炒作”,推涨内地投保客赴港投保热情,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
香港保单在近期颇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方面,一些投保人开始主动选择配置外币资产;另一方面,大额保单层出不穷,也和部分人利用香港保单这一途径进行资产转移有关。同时,香港保单还有避债避税的功能,因此受到不少高净值人群欢迎。
不可否认的是,热潮之下一些投保人“盲目跟风”,并没有清楚了解风险。对此,保监会在4月末发出《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提示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以及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等多项风险。
针对赴港投保热潮,保监会前副主席周延礼近日表示,汇率波动是短期因素,而寿险产品则是几十年的,在投保期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杨倩雯
即便错过了28日晚间的“末班车”,本着对今后监管可能继续趋严的担忧,刚刚过去的周六和周日,仍然有大批内地投保人“打飞的”前往香港,聚在几家著名保险公司内排队投保。“这当中还有从上海、北京等地特地飞来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客户。他们普遍担心未来监管政策会进一步收紧——现在虽不能用银联卡,还能用其他方式来付款,以后就难说了。”一名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表示。
事实上,消息传出当天,香港保险公司已经被闻风而至的内地投保者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公司28日营业至晚上12点。客户们说29日就刷不了银联卡了,得赶在之前买掉。这些第一时间来公司排队买保险的一些是广东地区的客户,还有一些是已经抵港但本来准备29日或30日再来签单的客户。”上述香港保险代理人表示。
步步收紧:还有什么“漏洞”?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针对内地赴港投保的支付渠道已多次收紧,多个原来畅通的渠道受限或关闭。
2月初,中国银联及外管局重申了对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刷卡限额5000美元的政策。随后,部分保险公司通过银联刷卡甚至有5万美元这一“天花板限制”;月,被一些香港保险公司使用的用来绕开银联对于大额保单限制的第三方支付通道也被暂停。而这些限制也被市场解读为监管层对购买香港大额保单造成资本外流的收紧措施。
不过,在之前的5000美元限制条件下,部分保险公司仍然允许投保人采用多卡、分单刷卡的方式,以规避监管。而现在,这一“漏洞”也被严加管制。
“这对我们保险中介及香港保险公司的内地业务确实会有影响,尤其是限制了那些使用银联来‘粗暴’转移资产的。”一名香港保险中介表示。
在层层的支付限制下,未投保的还能“用脚投票”,那么已经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投保人就面临续保问题。毕竟,在购买保单之后的前几年如果要退保,损失巨大。
“得知消息我就担心我的续保问题,第一时间咨询了自己的代理人。”一名已购买了香港保险的内地投保人李想(化名)表示。
据多方了解,发现这些限制对于大额保单影响较大,但一般中产阶层购买的重疾险等,除了银联通道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以缴纳保费。
例如,携带现金赴港缴费,或者在香港开设个人银行户口之后进行汇款,携带支票,使用Visa或Mastercard卡进行支付,以及转账至代理人处进行代缴费,都能解决缴费问题,不过在金额上都需遵守相关外汇限额规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转账至代理人处进行缴费,道德风险较高。
而关于现在是否可以用Visa或Mastercard支付,也还没有统一的口径。有香港保险中介称,目前还可以用上述两个发卡机构的卡付款,但需要支付1.5%左右的手续费;也有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可用。
而对于大额保单的续费,上述香港保险中介表示,可以将保费分批转账至香港,如突破换汇限制,则可尝试借用他人换汇额度。但据记者了解,内地银行在借用他人换汇额度等方面早已加强监管。
切勿盲目跟风
从2月初至今,内地赴香港购买保险的限制逐步加码,不过似乎并未减弱内地投保人赴港投保的热情。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客户在香港贡献的新单保费收入为301亿港元,占全港815亿港元的个人业务新单保费比例为37%,额度和比例双双再创新高。
一名香港保险精算人士表示,在人民币贬值的态势下,内地客户配置美元资产的热情高涨无可厚非。但同时,每次一有限制消息出来,一些香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就会进行一番“炒作”,推涨内地投保客赴港投保热情,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
香港保单在近期颇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方面,一些投保人开始主动选择配置外币资产;另一方面,大额保单层出不穷,也和部分人利用香港保单这一途径进行资产转移有关。同时,香港保单还有避债避税的功能,因此受到不少高净值人群欢迎。
不可否认的是,热潮之下一些投保人“盲目跟风”,并没有清楚了解风险。对此,保监会在4月末发出《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提示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以及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等多项风险。
针对赴港投保热潮,保监会前副主席周延礼近日表示,汇率波动是短期因素,而寿险产品则是几十年的,在投保期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杨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