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开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预示什么
    货币政策动向,历来万众瞩目,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为什么央行选择在货币市场进行操作利率的上调?这预示着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怎样的走向?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而在春节放假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就已上调。
    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
    “这次上调的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与存贷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的会逐渐传导,有的会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消化,所以这次上调不等于加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央行近来的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集中在银行间货币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需要流动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操作利率就是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成本。
    2月3日,央行进行的28天、14天和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比节前小幅上调了10个基点(1个基点为万分之一);同日,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隔夜、天、个月利率分别上调了35、10、10个基点;1月24日,个月、年期MLF利率均比上次操作上升了10个基点。
    “从短期利率到中期利率,从公开市场操作到‘一对一’操作,货币市场利率确实是在逐渐上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
    连平指出,央行此次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也是顺势而为、随行就市之举。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在逐渐上行,国际市场利率也在总体上行,如果央行保持此前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不动,就容易产生金融机构从央行借钱套取利差的情况。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操作仍然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撰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过度扩张总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固化结构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胀预期有所抬头,部分领域资产泡沫问题较为严重,开放宏观格局下还面临着汇率的“硬约束”和资产价格的“强对比”,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
    “央行这次的举动,向市场传递出防风险、去杠杆的信号预期,同时采用震动较小的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办法,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机会,防止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资产泡沫不能不抑制,金融风险不得不防,而这一切都需要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张晓慧明确提出,特别要防止机构“带病扩张”,消除风险产生和积累的条件。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
    嘉合基金投资经理严曙光直言,央行近期的操作可以起到挤压债券市场期限错配套利空间、抬高炒作成本的作用。
    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更加审慎”
    货币政策的取向,开年已经非常鲜明。但2017年无论是经济还是金融,最突出的难点是充满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将怎样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2017年的货币政策显然需要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关口,美联储虽宣称将连续加息但实际操作小心谨慎;国内经济企稳态势有待进一步巩固,新旧动能转化仍待加力,人民币汇率仍然承压。货币政策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调控艺术。
    连平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会很谨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要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反应,另一方面要看实体经济的走势,此外还要关注美联储加息进程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会贸然采取过大举动。
    在中国货币政策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进行预调微调的同时,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在成形。曾刚指出,过去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是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现在正在向价格型调控转型,越来越注重发挥市场利率的作用。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完备,最终会形成以利率变化引导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理性投资、防范风险的良好机制。刘铮吴雨许晟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