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其名其庸其学极博
1月22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而就在他去世前几天,冯其庸于1967至1968年间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出版。
著名红学家周思源说,“他可能是最后的老一代学者,他的去世,是学术界很大的损失。”与冯其庸有过师生之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也说,“93岁算是高寿了,但听到噩耗仍旧非常震惊。冯其庸众所周知的成就在红学领域,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博学的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摄影、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刻苦自学
冯其庸于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中贫困,小学、中学,读读停停,几度失学,他只得一边种田,一边在务农之余刻苦自学。抗战胜利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广西迁回无锡,于1946年春天开始招生,冯其庸的大哥和亲戚凑了学费支持他去应试。
在进入无锡国专之前,冯其庸已经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真正影响他的学术之路的还是这所国学专修学校。和冯其庸同乡的周思源说,“我的母校就在无锡国专的边上,无锡国专开始时很小,几乎没有专门的教师,都是各个地方的老师、专家过来教那里的学生,但尽管如此,却还是出了很多人才。”
冯其庸生前也曾多次讲述这一段求学的经历,在那个虽小却名家云集的学校里,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刘诗荪讲《红楼梦》……“一次,钱穆先生讲座,他讲到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原话是‘我见其大’,让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钱先生的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治学就一直照着去做”。
1950年,冯其庸进入无锡第一女中教书,周思源说,“冯其庸当时在那里教语文,他的夫人正是那所女中的学生。4年后,也就是1954年,冯其庸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在我们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那些有文学情怀的人,更是大受鼓励。”
博采众长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生涯,也是冯其庸学术生涯的开始,但最开始研究的并非红学。数十年后,当他已经成海内外知名的红学家时,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而少人注意。
冯其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编的第一本书叫《历代文选》,刘梦溪对这部文选仍有印象,他说,“冯其庸研究的领域非常开阔,中国文学史上,先秦至清的文学,他基本上能通下来,从《诗经》到《楚辞》,到《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宋元戏曲都有深入的研究。”
除了是一位文史研究大家之外,冯其庸还是一位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文人绘画声名远扬,他的书法每每成为拍卖会上的畅销作品。而他的摄影作品,周思源评价说,“气魄极大”。
冯其庸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非红学莫属。
1975年,冯其庸被借调到文化部《红楼梦》校订组,担任校订组副组长,从那时起,他正式投入《红楼梦》研究。
周思源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冯其庸参与创建了红学最重要的基础组织和刊物,红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红学研究会,培养发现了很多中青年的红学研究者,真正把红学发扬光大,他功不可没。同时,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组织了全国的红学家,用了好几年时间,以庚辰本为底本,参照了其他脂批本,校注出版了新的《红楼梦》,这个版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曾经给周思源转述过一个故事,“冯其庸组织出版的校注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跟李希凡说,每次出版社发不出奖金了,就印这部《红楼梦》。”
严谨治学
2005年,冯其庸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不少学者认为是众望所归。不仅因为他治学严谨、学问渊深,也因为他的为人。
刘梦溪曾与冯其庸有师生之谊,他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却对我关注甚多,生活上学术上都是如此,我后来在学术上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与此不无关系。冯其庸非常喜欢帮助年轻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人请他写一封推荐书,他会认认真真地写,有人生病了求医问药,他也会慷慨相助。”
待人宽厚的另一面,是治学的严谨。
刘梦溪和周思源共同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即冯其庸对玄奘取经路的研究,刘梦溪说,“冯其庸是一位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的学者,他去过西部10次以上,从敦煌到新疆,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还专门研究过玄奘西行的道路。”周思源说,“仅仅为了玄奘西行路,冯其庸就六次去西部,甚至80多岁快90岁的时候,还在重走玄奘西行的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周怀宗
著名红学家周思源说,“他可能是最后的老一代学者,他的去世,是学术界很大的损失。”与冯其庸有过师生之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也说,“93岁算是高寿了,但听到噩耗仍旧非常震惊。冯其庸众所周知的成就在红学领域,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博学的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摄影、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刻苦自学
冯其庸于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中贫困,小学、中学,读读停停,几度失学,他只得一边种田,一边在务农之余刻苦自学。抗战胜利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广西迁回无锡,于1946年春天开始招生,冯其庸的大哥和亲戚凑了学费支持他去应试。
在进入无锡国专之前,冯其庸已经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真正影响他的学术之路的还是这所国学专修学校。和冯其庸同乡的周思源说,“我的母校就在无锡国专的边上,无锡国专开始时很小,几乎没有专门的教师,都是各个地方的老师、专家过来教那里的学生,但尽管如此,却还是出了很多人才。”
冯其庸生前也曾多次讲述这一段求学的经历,在那个虽小却名家云集的学校里,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刘诗荪讲《红楼梦》……“一次,钱穆先生讲座,他讲到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原话是‘我见其大’,让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钱先生的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治学就一直照着去做”。
1950年,冯其庸进入无锡第一女中教书,周思源说,“冯其庸当时在那里教语文,他的夫人正是那所女中的学生。4年后,也就是1954年,冯其庸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在我们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那些有文学情怀的人,更是大受鼓励。”
博采众长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生涯,也是冯其庸学术生涯的开始,但最开始研究的并非红学。数十年后,当他已经成海内外知名的红学家时,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而少人注意。
冯其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编的第一本书叫《历代文选》,刘梦溪对这部文选仍有印象,他说,“冯其庸研究的领域非常开阔,中国文学史上,先秦至清的文学,他基本上能通下来,从《诗经》到《楚辞》,到《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宋元戏曲都有深入的研究。”
除了是一位文史研究大家之外,冯其庸还是一位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文人绘画声名远扬,他的书法每每成为拍卖会上的畅销作品。而他的摄影作品,周思源评价说,“气魄极大”。
冯其庸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非红学莫属。
1975年,冯其庸被借调到文化部《红楼梦》校订组,担任校订组副组长,从那时起,他正式投入《红楼梦》研究。
周思源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冯其庸参与创建了红学最重要的基础组织和刊物,红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红学研究会,培养发现了很多中青年的红学研究者,真正把红学发扬光大,他功不可没。同时,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组织了全国的红学家,用了好几年时间,以庚辰本为底本,参照了其他脂批本,校注出版了新的《红楼梦》,这个版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曾经给周思源转述过一个故事,“冯其庸组织出版的校注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跟李希凡说,每次出版社发不出奖金了,就印这部《红楼梦》。”
严谨治学
2005年,冯其庸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不少学者认为是众望所归。不仅因为他治学严谨、学问渊深,也因为他的为人。
刘梦溪曾与冯其庸有师生之谊,他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却对我关注甚多,生活上学术上都是如此,我后来在学术上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与此不无关系。冯其庸非常喜欢帮助年轻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人请他写一封推荐书,他会认认真真地写,有人生病了求医问药,他也会慷慨相助。”
待人宽厚的另一面,是治学的严谨。
刘梦溪和周思源共同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即冯其庸对玄奘取经路的研究,刘梦溪说,“冯其庸是一位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的学者,他去过西部10次以上,从敦煌到新疆,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还专门研究过玄奘西行的道路。”周思源说,“仅仅为了玄奘西行路,冯其庸就六次去西部,甚至80多岁快90岁的时候,还在重走玄奘西行的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