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重要政策出台将决定中国楼市未来15年的命运
□刘晓博
日前,由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公布。这份文件将从三个方面影响未来15年城市格局和楼市走向:
第一,中心城市将继续维持较高房价,距离中小城市较近的中小城市将“价值发现”。
“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提升优化开发区域城镇化质量,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以盘活存量用地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引导中心城市人口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
也就是说,未来15年国家将继续控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人口,其手段主要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事实上,最近10多年来,北上广深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是不断下滑的,其中深圳只有历史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人口仍然蜂拥而入。目前,深圳每年新生儿数量、幼儿园儿童人数、小学生人数、小学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全面超过了北京、逼近上海。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中心城市房价趋势性下跌,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未来将诞生更多有价值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
规划还给出了国家心目中的城市带,按照其重要性依次如下:
第一层级: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带,这是要“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
第二层级:长江中游地区和成渝城市带,这是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所以可以“适度扩大城市容量”。
第三层级:定位是“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种种迹象显示,为了化解少数中心城市人口、功能的压力,国家有意建设“10个北京”,最近已经传出了所谓“4个世界城市、11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所以,未来一批占位比较理想的强二线城市,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比如武汉、郑州,已经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
第三,重工业将西移,东部环境将持续改善。在煤炭、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领域,国家都在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减少产量走精品路线,以降低污染。东部将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发展重点。
在提到“重要商业功能区”时,规划纲要是这样列举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天水、中原、哈长等。商业就是房地产行业的孪生兄弟,所以这些地区值得高度重视。
此外,规划还给出了重要的陆路口岸,他们虽然不如空运、海运中心重要,但也值得关注。其中很多地名,估计大多数读者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些小城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日前,由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公布。这份文件将从三个方面影响未来15年城市格局和楼市走向:
第一,中心城市将继续维持较高房价,距离中小城市较近的中小城市将“价值发现”。
“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提升优化开发区域城镇化质量,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以盘活存量用地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引导中心城市人口向周边区域有序转移。
也就是说,未来15年国家将继续控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人口,其手段主要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事实上,最近10多年来,北上广深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是不断下滑的,其中深圳只有历史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人口仍然蜂拥而入。目前,深圳每年新生儿数量、幼儿园儿童人数、小学生人数、小学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增长,全面超过了北京、逼近上海。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中心城市房价趋势性下跌,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二,未来将诞生更多有价值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
规划还给出了国家心目中的城市带,按照其重要性依次如下:
第一层级: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带,这是要“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
第二层级:长江中游地区和成渝城市带,这是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所以可以“适度扩大城市容量”。
第三层级:定位是“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种种迹象显示,为了化解少数中心城市人口、功能的压力,国家有意建设“10个北京”,最近已经传出了所谓“4个世界城市、11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所以,未来一批占位比较理想的强二线城市,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比如武汉、郑州,已经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
第三,重工业将西移,东部环境将持续改善。在煤炭、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领域,国家都在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人口密集地区减少产量走精品路线,以降低污染。东部将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发展重点。
在提到“重要商业功能区”时,规划纲要是这样列举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天水、中原、哈长等。商业就是房地产行业的孪生兄弟,所以这些地区值得高度重视。
此外,规划还给出了重要的陆路口岸,他们虽然不如空运、海运中心重要,但也值得关注。其中很多地名,估计大多数读者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些小城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