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一带一路”需要孔子食堂
除了现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外,未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更需要的或许是“孔子食堂”。美食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果除了孔子学院之外还有孔子食堂,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喜欢乃至无法抗拒中国美食的诱惑,才是真正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大助力。
这一建议源于笔者一次到澳大利亚公干的启发。期间笔者获得当地友人热情的招待,临回国前准备在当地餐馆回请友人以表谢意,但友人则反建议说,久闻你厨艺不错,不知能否有幸让你烹调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作为晚餐。
盛情难却,笔者只好到唐人街买了食材,在外国友人的开放式厨房里用平底锅煮了西红柿炒蛋、葱爆羊肉、辣椒炒牛肉和蒜茸炒菜心几样家常菜。在餐桌上,盘上的食物很快就被一扫而空,我和友人推杯换盏之余,更藉对于饮食的言语分享来交换两国文化的见解,双方除了增进了解之外,感情也近了不少。
笔者不清楚这种邀请到家下厨做饭的方式在澳大利亚是否流行,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则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瑞典,该国人口有超过20%是外来移民或移民二代,瑞典人喜欢通过邀请外来移民到家一起下厨共进晚餐,分享双方的美食,让本地人接纳、欣赏外来文化,同时也帮助移民们更快融入瑞典社会。此类活动更被当地人形容为“晚餐外交”。
作为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中,包括了“民心相通”。但无论是现阶段提出的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抓手,还是过去在西方媒体投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以及孔子学院的推广活动,其传达出的关键信息(keymessage)是否真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令人有些怀疑。
以孔子学院为例,虽然中央政府将其作为一项文化输出和展现国家“软实力”(softpower)的工程,然而,这个由美国发展出来的这个“软实力”概念,无论有多“软”,仍是要展现实力,仍带有霸权主义的色彩。笔者认为,这种“软实力”概念,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传统理念相近,引发不少国家的警惕,因此,希望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以拉近中国民众与外国民众的距离及增加交流,目前来看并不太有效。
而“美食外交”看似无关宏旨,却能无声润物,营造很大的后续效应,影响力不但可直接到达民间,获取各国民众的好感,还能带来更多的互访交流和商业机会。有外国的公共外交类学术期间更曾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那么外国民众更可能对这个国家有比较积极的印象。
因此,笔者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除了孔子学院,还应该有孔子食堂,以美食作为媒介,通过美食这种“人畜无害”且充满诱惑的宁静之力(puissancetranquille)、柔弱之力(powerofweakness),来增加中国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了解和互信,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笔者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系中,美食一定算得上是每个中国人最有信心和自豪感的部分之一。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也能喜爱中华美食,并且因此更有兴趣了解美食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中华哲学与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那设想中的“孔子食堂”,就能够真正把中华文化推广开去,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奢望。梁海明
这一建议源于笔者一次到澳大利亚公干的启发。期间笔者获得当地友人热情的招待,临回国前准备在当地餐馆回请友人以表谢意,但友人则反建议说,久闻你厨艺不错,不知能否有幸让你烹调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作为晚餐。
盛情难却,笔者只好到唐人街买了食材,在外国友人的开放式厨房里用平底锅煮了西红柿炒蛋、葱爆羊肉、辣椒炒牛肉和蒜茸炒菜心几样家常菜。在餐桌上,盘上的食物很快就被一扫而空,我和友人推杯换盏之余,更藉对于饮食的言语分享来交换两国文化的见解,双方除了增进了解之外,感情也近了不少。
笔者不清楚这种邀请到家下厨做饭的方式在澳大利亚是否流行,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则是比较普遍的。例如在瑞典,该国人口有超过20%是外来移民或移民二代,瑞典人喜欢通过邀请外来移民到家一起下厨共进晚餐,分享双方的美食,让本地人接纳、欣赏外来文化,同时也帮助移民们更快融入瑞典社会。此类活动更被当地人形容为“晚餐外交”。
作为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中,包括了“民心相通”。但无论是现阶段提出的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抓手,还是过去在西方媒体投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以及孔子学院的推广活动,其传达出的关键信息(keymessage)是否真能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令人有些怀疑。
以孔子学院为例,虽然中央政府将其作为一项文化输出和展现国家“软实力”(softpower)的工程,然而,这个由美国发展出来的这个“软实力”概念,无论有多“软”,仍是要展现实力,仍带有霸权主义的色彩。笔者认为,这种“软实力”概念,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传统理念相近,引发不少国家的警惕,因此,希望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以拉近中国民众与外国民众的距离及增加交流,目前来看并不太有效。
而“美食外交”看似无关宏旨,却能无声润物,营造很大的后续效应,影响力不但可直接到达民间,获取各国民众的好感,还能带来更多的互访交流和商业机会。有外国的公共外交类学术期间更曾刊登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那么外国民众更可能对这个国家有比较积极的印象。
因此,笔者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除了孔子学院,还应该有孔子食堂,以美食作为媒介,通过美食这种“人畜无害”且充满诱惑的宁静之力(puissancetranquille)、柔弱之力(powerofweakness),来增加中国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了解和互信,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笔者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系中,美食一定算得上是每个中国人最有信心和自豪感的部分之一。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也能喜爱中华美食,并且因此更有兴趣了解美食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中华哲学与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那设想中的“孔子食堂”,就能够真正把中华文化推广开去,达到“民心相通”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奢望。梁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