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王紫研的文章说,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无独有偶。还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循循善诱:“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你们不感动吗?”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动”上,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如此,又怎能奢望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触角呢?
无独有偶。还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循循善诱:“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你们不感动吗?”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动”上,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如此,又怎能奢望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触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