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蒙元时代开始的全球化
    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以印度洋为中枢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亚欧大陆的人员和货物往来可以经过陆上,也可以经过海上,往往是海陆兼用。是什么人把海上贸易和陆上交通整合起来,使它们相辅相成?答案是十三、十四世纪的蒙古人。
    蒙古人由于三次西征,同时拥有几个幅员辽阔的汗国。拔都的子孙在克普恰克(钦察)突厥人和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横跨亚欧的钦察(金帐)汗国,重新建立了古老的草原之路。
    察合台汗国具有从天山到咸海的统治权,成为欧洲、西亚与中华帝国之间陆上交通的桥梁,而他们的旁支帖木儿及其子孙则大大地增加了中亚和外部世界的接触,准备整合陆上与海上交通。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了伊儿汗国,把差不多整个西亚都纳入了管辖范围。合起来,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等于重新设计和再建了古代的绿洲丝绸之路。
    (东欧、西亚和中亚人称中国为Kitai,即契丹之音译;西欧人则把Kitai读作Cathay)。Cathay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富庶和繁华的国家。
    忽必烈从他开始在蒙古统治核心掌权(约1261年)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他是所有蒙古人的大汗,如何才能够与其他三个大体上独立的汗国保持有效的联系并且对他们发挥影响力?
    当他经过二十几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终于灭了南宋之后,他的选择就变成了:如何使他直接管理的全世界最富庶的中华帝国与他的亲戚们统治的森林和草原,沙漠和绿洲,以及由许多效力于蒙古人的色目人所垄断的海洋组合在一起,并且让这个组合有利于他统治的中华帝国,增强其他几个方面的向心力?除了课税、通商之外,还可以做什么?
    忽必烈的答案似乎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国际合作。蒙古人主动修建驿站,肃清和维修道路,让信息可以传播,让各种货币可以互换,让商业可以依法进行。蒙古人放手让西亚穆斯林统管海上贸易,扬州、杭州、宁波、泉州、广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极为重要的贸易中心。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在他们各自的游记中很清楚地记载了,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华帝国繁华依旧,与海外的联系大为增加。
    忽必烈还建立了海军。因为蒙古人不识水性,海军官兵主要由中国的江苏、浙江、福建人组成。蒙古两次出征日本均告失败,失败的原因不是战略、技术错误,而是因为运气不好,海上起了强台风,把船舰都给吹翻了。蒙古的海军也曾出征爪哇,因为路途太远,估计不足,也失败了。
    整个陆上的蒙古帝国都在十五天的驿马行程之内,城市之间的物流成为草原英雄的子孙们十四世纪时最为关心的课题。作为政治权力中心与物流系统枢纽的大都市成为马上得天下的蒙古贵胄学习行政管理的新“牧场”。
    蒙古人不但注重道路的修建,还特意让几乎每一个大城都作为交通网络的起点与终点。因为善于并用攻城术和攻心术而获得大半个亚欧大陆的蒙古人认识到,要保持近一百年征战胜利的果实,必须开通海上和陆上两个交通网络。这就是投资于丝绸之路基础设施的初级版。
    耐人寻味的是,早年中华帝国、贵霜帝国、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子孙们都没有建立这样大规模的海陆交通网络。人类全球化的进程只有到了草原游牧者蒙古人统治大半个亚欧大陆的十三至十四世纪才真正开始。或者说,没有这些草原游牧者,全球化就不会出现。程昕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