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中国实体经济为何需要“乔布斯”们?
    □杨国英
    进入2017年,实体经济的景气度有所提升,但社会对于经济增长瓶颈的担忧并没有消退。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们对于实体经济的思考即备受关注。其中,两会代表、伊利董事长潘刚的思考颇具代表性。
    振兴实体经济,潘刚认为要靠“中国的乔布斯”——中国需要像乔布斯一样追求极致创新、完美品质的企业家。这一话题被潘刚带上今年的两会,一下子成了“热点议题”,“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等一连串问题,更一度被媒体称为“潘刚之问”。
    将实体经济和乔布斯联系在一起,潘刚是第一人,但我国实体经济在创新和产品品质上的短板,却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尽管当下有不少传统企业的掌门人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对立起来,指责互联网冲击了实体经济,但乔布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杰出领袖,其所追求的企业家精神,显然并不只对互联网行业有启示意义。
    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都应该注重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在这一诉求上,两者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潘刚之问”的核心直指影响中国实业长远发展的当代企业家精神:既追求极致创新,又追求完美品质,实际上最终也会落地到价值创造上。
    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潘刚之问”的出发点,实际上是伟大的企业所具有的共性,这一共性既超越国界,又超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边界。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同样,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实体经济。
    伊利董事长潘刚之所能够提出“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这一问题,是因为伊利这些年在提升产品品质、谋求互联网转型等方向上不断孜孜求索。早在2015年,也就是国家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的当年,作为中国乳业领军企业的伊利就正式提出了“智慧乳业”的战略构想,“潘刚之问”所聚焦的创新和品质两个关键词,在这一战略中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关注和融合。时至今日,在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上,伊利有着如乔布斯一般的“偏执”,在对创新方向的把握上,伊利开发了“伊利大数据雷达平台”,可以精准地洞察消费者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并不意外的还有,潘刚对“创新”和“品质”的关注,也自然延伸到了他提交的两份“两会”提案中。在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案中,农产品“品质提升难度大”被潘刚列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最为突出的深层问题,而在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提案中,“研发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则排在实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首。潘刚对关键问题的聚焦,是相当一部分存有守业思维、忽视真实价值创造的传统企业家所不具备的。
    对于传统企业家来说,创新是有风险的,追求品质是有成本的,但如果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抱有这一想法,实体经济就难言振兴。当然,传统企业面临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从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讲,通过激励和扶持机制鼓励创新、帮助企业控制转型成本,进而营造出更加友好的创新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出企业家精神。
    在这方面,潘刚同样提出了务实、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创新方面,潘刚建议要“双管齐下”——对于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瓶颈,可以以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联合参与的形式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有了研发成果,还需要产权保护方面的配套制度。“双管齐下”,实际上照顾到了创新链条上的两个关键环节。
    另外,很多实力薄弱的企业要先谈“温饱”,才能谈创新,政府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上也应有所作为。对此,潘刚建议政府“两法并用”,一方面是缩减不合理收费、打击违规收费,在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做“减法”,另一方面要破除企业的融资瓶颈,在积极开辟直接融资渠道上做“加法”。应该说,就目前而言,政府已经在这两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尤其是在直接融资方面,IPO加速和新三板扩容都是积极信号。
    乔布斯专注创新和产品品质的企业家精神,无疑是我国的传统企业所极为欠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相当一部企业还在考虑生存问题、被繁多的收费所困扰,只有政府进行更多的制度性改革、营造友好创新环境,才是激发企业家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也只有如此,“潘刚之问”才不会成为实体经济之忧。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