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没有这些好习惯,钱财不进你家门
如何正确理财,让自己的财富“丰满”起来?不仅要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技巧,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当然,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也极为重要。定期储蓄打好理财地基
案例:
大学本科毕业后,张彬就进入了一家外资500强企业工作。工作一年后,他逐渐感到自己的学历在同事中并不突出,同时也缺乏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验,这大大影响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于是他有了留学的打算。
张彬了解到,在获得奖学金的前提下,去美国某校留学两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总支出为30万元至40万元左右。
虽然这对张彬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他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制订了一个未来4至5年的储蓄计划。张彬开始工作的起薪为1万元左右,由于他所在企业每年员工薪水的涨幅较高,为10%左右,配合每年5%左右的理财收益,因此他比想象中更快地实现了储蓄目标。
4年后,他的存款账户就积累了将近40万元,并成功申请了一所美国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实现了“留学梦”。
点评: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决定投资收益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技巧和智慧,如果没有一定数额的本金积累,那么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举例而言,假设一个家庭通过不断储蓄,金融资产达到了450万元,那么,即使他们只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求5%左右的稳定收益,一年至少也能获得2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初级的财务自由。而如果某人仅有10万元储蓄,却想通过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博取高收益,那么即使他的年化收益率达到20%,一年也仅有2万元的投资收益。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储蓄”还是一种在人生青年阶段最重要的理财策略,以实现生命整体的效用最优。
巧用银行信用卡关键时候帮大忙
案例:
刚刚工作2年的周莫与父母同住,花钱谨慎的他,日常开销并不多,因此,也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
然而,一次突然的意外改变了他的想法。几个月前,周莫的父亲突发疾病住院,医生建议要尽快进行手术,而手术费用高达5万元。可是,家里的资金主要都在定期存款与理财产品中,手头现金只有一两万元,周莫和母亲只能联系亲朋好友借款,才凑齐了手术费。
点评:
有人说,现代青年最怕看见两个东西:信用卡账单和“某宝”账单。信用卡,总是容易让人们将其与冲动消费、买买买、欠债等负面情况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巧用信用卡的各种技巧。
遇到案例中的情况,如果有一张5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完全可以直接“刷卡”,解决当务之急。至于还款日,则通常要在消费日以后的20天到50多天不等。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是取出自己的存款用于支付信用卡账单,还是问亲戚朋友借款来还,都会从容许多。因此,巧用信用卡,无疑也是理财的好习惯之一。
除此以外,使用信用卡最为大家所知的“优势”,就是享受长达20-60天不等的免息期,以及各种联名信用卡和消费优惠了。“免息期”的价值在于,可以将本来已经花出去的钱,留在银行账户或宝宝类产品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在刷卡优惠方面,各行信用卡均有不少长期的优惠活动,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在消费上的“羊毛党”,无疑是省钱的最好诀窍之一。同时,各类航空、酒店等联名卡的存在,也让“飞行达人”和“旅行达人”获得了不少额外的福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国旅行前,提前准备好一张全币种信用卡,还可以减少外汇的兑换。许多全币种信用卡还有将外币消费直接“以人民币入账”的功能,而有一些双币种信用卡则具有“自动购汇”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不少全币种或双币种卡片还有免去“货币兑换手续费”的优惠,在非美元区国家消费,这无疑能为持卡人省去不小的一笔支出。
理性消费不做欲望的奴隶
案例:
在北京某知名外企工作的Lily是个追求时尚的90后,靓丽的外表加上不错的工作能力,入行不到两年,Lily的税后月薪已近万元。但虽说收入不少,也不需承担房租水电等家庭开销,但Lily却是个几乎没有任何存款的“月光族”。用Lily的话来说:“小姑娘都比较爱打扮,保养化妆的支出都很高,现在网络商家展示的商品实物图和效果图都很精美,而且买得越多折扣越高,上下班途中和午休间隙刷刷网页,不知不觉就下了不少单。”
因为习惯上网“血拼”,Lily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三四个快递包裹。但爱“剁手”的她也坦言,自己购买的不少服饰、化妆用品都是在PS效果图以及网红的推荐诱惑下的“冲动产物”。“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个卡西欧的自拍相机,买回来后没多久就发现有网红博主晒了Sony出的新品,样子和颜色也更加可爱,就忍不住又入了一个,原来的相机就很少用了。另外,还有很多网购回来的衣服、饰品也只穿了一两次就再也没用过了。”
除了网购消费,各类美容健身类的预付卡也是导致Lily“月光”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现在美容健身都需要办预付卡,不然就没有折扣。有时还没用完,商家又开始催着充值,所以这部分花费也始终降不下来。”根据Lily的计算,她目前在美容美发、健身瑜伽上预付的费用估计有3万多元。
“有些卡还挺常用,但有些不常用的放久了,自己都记不清里面有多少钱,甚至原来的店还在不在都不知道了。现在我身边还有张预付了8000多元的健身卡快要过期了,但我总共只用过两次,有时候仔细想想自己消费起来也确实不够理性。”
点评:
月初领薪水时,手头宽裕就不断“买买买”,等到临近月末和信用卡还款日就只能“节衣缩食”,甚至偶尔还需向父母、朋友求助,这是不少白领“月光族”、“卡奴族”的写照。客观地说,在消费渠道日益便利多样的当下,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有所“抬头”。
以Lily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而言,在网络诱惑下的冲动购物以及盲目从众、喜欢预支的心理就是颇为常见的不良消费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因禁不住商家的推销炒作、网红明星的推荐代言,甚至出于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攀比的目的,购买不适合自身风格、消费水平或日常使用率极低的产品,白白花了“冤枉钱”。
如何才能让不必要的支出“瘦”下去,让自己的财富“丰满”起来?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最为重要。就像减肥首先需要进行合理饮食一样,消费也需要理性规划,量入为出,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可通过与朋友拼单整合消费、二手置换、共享优惠卡、线上线下比价代购、把握促销节点、淡季错峰出行以及每月记账分析支出等方式构建合理的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或超过自身能力的花费。在进行预付卡等预支消费前,也应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谨慎评估,减少钱包中无收益的“沉淀资金”。如果确实有充足的使用需求,也要注意甄选信誉度高的正规商户,同时保留好相关发票凭证,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合理负债为我所用
案例:
章小姐两个月前在某电脑商城使用信用卡购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听说周围有不少朋友在购买新款电子产品时都会使用信用卡分期,章小姐也颇为心动。
在简单比较了银行7.2%的年化利率以及自己拟购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的信托年利率后,章小姐决定将电脑的购物款也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信托产品中赚取利差,便向银行申请将6000元购物款按7.2%的年化利率进行分期,月手续费率为0.6%,分12期,每月还款536元。
一开始,章小姐还觉得挺划算,但后来渐渐发现了问题,因为每还完一期后,按理本金都在递减,但银行实际仍一直按6000元为基数一次性收取手续费。这样算下来,章小姐使用信用卡分期实际支付的真实年利率超过13%,高于其投资的信托收益,白白向银行支付了高息。
点评:
大量金融借贷工具和产品的出现,使得“负债消费”在现代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升高。可以说,“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以及“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借鸡生蛋”,是负债的最核心的魅力。但像章小姐那样没有算清实际借款成本便糊涂借款,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否负债、如何负债,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产状况进行考量。在使用各类贷款或杠杆工具前,应谨慎衡量自身有无实际的借款必要及还款能力,了解和对比一下借款的风险及成本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择优选用免费或低利率的借贷产品。
比如,合理使用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的免息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变现“信用度”,增加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如果要买车买房,也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房贷、公积金贷款、车商免息优惠分期贷款等低利率贷款,提早实现“有房有车”的人生梦。
但在另一方面,信用卡分期、消费贷,甚至校园贷等利率较高的贷款方式也需要慎用。因为如果自己手中因负债而暂时“省下”的钱没有更高效益的去处,或者过度“超前消费”,不仅享受不到合理负债产生的正向效用,还可能因偿还能力不足而导致资金断裂或高额罚息,甚至因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而影响今后的生活。
还需强调的是,无论投资还是负债,“货比三家”都是不变的定律。无论是选择汽车贷款还是消费类、信用类贷款,又或是朋友之间的个人借款,也无论为何借款,消费者都应结合实际的产品或借款条件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借款渠道。
在进行成本比较时,除了比较最主要的利息支出外,担保费、评估费、律师费、保险费等附加费用也应加入到对比范围。另一方面,各渠道的业务效率、服务品质等“软性价值”也有一定的比对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合理的负债原则是:利率高的贷款尽量不借,要借也尽量只借短期;利率低的贷款尽可能地利用,但不单纯为了负债而负债。
定投基金平滑风险
案例:
年前,张先生喜得贵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先生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担忧。周围年长同事的孩子已经上学,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竞争就十分激烈,因此,他决定将来要送儿子进入名牌小学,而费用问题就不得不考虑——小学期间5年的学费总共将近10万元。
于是张先生从2007年11月开始定投某沪深300ETF,每月定投1000元,在2014至2015年的牛市中,他陆续赎回了大部分份额。7年来,张先生总共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积累了12万元左右的小学阶段教育基金。
点评: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可见,在股市中“择时”的困难。而基金定投,则能起到一定的平滑市场风险的作用,让你不必苦苦练就“空中接飞刀”的技能。
所谓的基金定投,是指基金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指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每周)以固定的金额(如100元、1000元等)投资到某个开放式基金中,其形式就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基金定投被称为“AutomaticIn-vestmentPlanforMutualFund”(简称为AIP),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基金投资方式。
基金定投采用固定金额的资金在固定时间间隔进行投资,因此,就会在证券价格较高时购买到数量偏少的证券,在证券价格较低时购买到数量偏多的证券,从而平均分摊并降低了证券买入成本。
由于基金定投的这个特性降低了对投资者“择时”能力的要求,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对定投指数基金的做法颇为赞赏,称“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此外,对于理财新人而言,基金定投还有“强制储蓄”的功效。通过定期投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不知不觉中就可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种投资方式最为适合没有大笔投资资金、但有长期理财需求的人,如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定投降低了投资者的“择时”能力要求,并不代表投资者无需对市场趋势有任何判断,可以闭起了眼睛投资。
一般来说,投资者应先判断趋势,在市场接近底部或者震荡市中开始定投,并长期坚持这一过程,再在牛市中逐渐赎回基金。然后,等待下一轮低点再次介入。这样一来,在一波熊市到牛市的周期过程中,就能轻松稳健地获利。
最后,基金定投分为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形式。前端收费就是在购买基金时就按照基金的收费标准收费,因此在每一次定投时都要扣除一部分费用;而后端收费则是在购买时不收费,在赎回时才收取费用。
对于长期定投的人而言,最好选择后端收费的基金,以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成本。
掌握财经资讯抓住身边机会
案例:
在2016年三、四季度以后,事件性驱动的投资机会已经逐渐多了起来。例如,去年8月份万科A由于股权纷争,导致复牌后股价大跌,此后引发险资以及各大潜伏的机构竞相抢筹,催生其股价短期内涨幅超过50%。
此外,在去年下半年,还有金融街、南玻A、格力电器等个股都因为保险资金的介入引发股价大涨。
进入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狂言不断,导致他主政以来美国政治动荡不安、党派日益分裂,特别是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广泛的争论和反抗。此外,欧洲的法国、德国都面临大选,市场不安定因素增加,引发避险情绪再度升温。
国际金价从去年四季度的低点稳健上涨,这就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截至2月24日,伦敦金价格超过1260美元/盎司。自2017年1月1日以来,国际金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10%,悄然创下3个多月来新高,黄金成为2017年开局以来全球市场表现最突出的投资品。
与国际金价走势吻合,黄金类股票的股价也出现一定涨幅。但黄金股除了和国际金价走势相关外,还受A股市场氛围的影响。目前黄金股的涨幅落后于国际金价的涨幅,值得投资者关注。
除了黄金,特朗普大叔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投资机会呢?这就是港股。今年以来,港股的走势明显强于A股,让A股投资者羡慕不已。港股涨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股强势。特朗普主政以来,十分高调地提出增加基建投资、放松金融管制等措施,极大刺激了美国股市。而港元在汇率上紧跟美国,所以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也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
港股涨得不错,可是“港股通”、“深港通”的开户门槛都很高。其实,作为普通投资者也可以“炒港股”,就是投资标的为港股的基金,例如“恒生ETF”。“恒生ETF”就是跟踪香港恒生指数ETF基金。目前国内指数基金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相关的“恒生ETF”基金。
点评:
通常来说,如果每天花个10几分钟,把新浪财经、网易财经、腾讯财经这几大平台前5条热点新闻看一遍,基本对当天的财经大事就心中有数了。
如果能够坚持平时对这些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政策走向、宏观经济数据保持密切关注,哪怕你不是一个学财经专业的人,也定会培养出一种“财经”素养,这对日后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财经资讯不仅能让自己把握经济脉络和趋势,不至于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挖掘到个股的投资机会,所谓“跟着新闻联播炒股”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通常,重大的财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相关个股波动,从而带来投资机会。这种策略就是所谓的“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这也是目前震荡市中比较靠谱的赚钱策略。
“事件驱动”,包括公司并购、重组、“高送转”、突发事件、政策性突发利好等因素。如果你经常关注各类财经热点资讯,并能沉下心来做一点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很有可能抓住这些投资机会的。刘怡珊
案例:
大学本科毕业后,张彬就进入了一家外资500强企业工作。工作一年后,他逐渐感到自己的学历在同事中并不突出,同时也缺乏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验,这大大影响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于是他有了留学的打算。
张彬了解到,在获得奖学金的前提下,去美国某校留学两年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总支出为30万元至40万元左右。
虽然这对张彬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他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制订了一个未来4至5年的储蓄计划。张彬开始工作的起薪为1万元左右,由于他所在企业每年员工薪水的涨幅较高,为10%左右,配合每年5%左右的理财收益,因此他比想象中更快地实现了储蓄目标。
4年后,他的存款账户就积累了将近40万元,并成功申请了一所美国名校攻读硕士学位,实现了“留学梦”。
点评: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决定投资收益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技巧和智慧,如果没有一定数额的本金积累,那么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举例而言,假设一个家庭通过不断储蓄,金融资产达到了450万元,那么,即使他们只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求5%左右的稳定收益,一年至少也能获得2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初级的财务自由。而如果某人仅有10万元储蓄,却想通过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博取高收益,那么即使他的年化收益率达到20%,一年也仅有2万元的投资收益。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储蓄”还是一种在人生青年阶段最重要的理财策略,以实现生命整体的效用最优。
巧用银行信用卡关键时候帮大忙
案例:
刚刚工作2年的周莫与父母同住,花钱谨慎的他,日常开销并不多,因此,也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
然而,一次突然的意外改变了他的想法。几个月前,周莫的父亲突发疾病住院,医生建议要尽快进行手术,而手术费用高达5万元。可是,家里的资金主要都在定期存款与理财产品中,手头现金只有一两万元,周莫和母亲只能联系亲朋好友借款,才凑齐了手术费。
点评:
有人说,现代青年最怕看见两个东西:信用卡账单和“某宝”账单。信用卡,总是容易让人们将其与冲动消费、买买买、欠债等负面情况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巧用信用卡的各种技巧。
遇到案例中的情况,如果有一张5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完全可以直接“刷卡”,解决当务之急。至于还款日,则通常要在消费日以后的20天到50多天不等。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是取出自己的存款用于支付信用卡账单,还是问亲戚朋友借款来还,都会从容许多。因此,巧用信用卡,无疑也是理财的好习惯之一。
除此以外,使用信用卡最为大家所知的“优势”,就是享受长达20-60天不等的免息期,以及各种联名信用卡和消费优惠了。“免息期”的价值在于,可以将本来已经花出去的钱,留在银行账户或宝宝类产品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在刷卡优惠方面,各行信用卡均有不少长期的优惠活动,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在消费上的“羊毛党”,无疑是省钱的最好诀窍之一。同时,各类航空、酒店等联名卡的存在,也让“飞行达人”和“旅行达人”获得了不少额外的福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国旅行前,提前准备好一张全币种信用卡,还可以减少外汇的兑换。许多全币种信用卡还有将外币消费直接“以人民币入账”的功能,而有一些双币种信用卡则具有“自动购汇”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不少全币种或双币种卡片还有免去“货币兑换手续费”的优惠,在非美元区国家消费,这无疑能为持卡人省去不小的一笔支出。
理性消费不做欲望的奴隶
案例:
在北京某知名外企工作的Lily是个追求时尚的90后,靓丽的外表加上不错的工作能力,入行不到两年,Lily的税后月薪已近万元。但虽说收入不少,也不需承担房租水电等家庭开销,但Lily却是个几乎没有任何存款的“月光族”。用Lily的话来说:“小姑娘都比较爱打扮,保养化妆的支出都很高,现在网络商家展示的商品实物图和效果图都很精美,而且买得越多折扣越高,上下班途中和午休间隙刷刷网页,不知不觉就下了不少单。”
因为习惯上网“血拼”,Lily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三四个快递包裹。但爱“剁手”的她也坦言,自己购买的不少服饰、化妆用品都是在PS效果图以及网红的推荐诱惑下的“冲动产物”。“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个卡西欧的自拍相机,买回来后没多久就发现有网红博主晒了Sony出的新品,样子和颜色也更加可爱,就忍不住又入了一个,原来的相机就很少用了。另外,还有很多网购回来的衣服、饰品也只穿了一两次就再也没用过了。”
除了网购消费,各类美容健身类的预付卡也是导致Lily“月光”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现在美容健身都需要办预付卡,不然就没有折扣。有时还没用完,商家又开始催着充值,所以这部分花费也始终降不下来。”根据Lily的计算,她目前在美容美发、健身瑜伽上预付的费用估计有3万多元。
“有些卡还挺常用,但有些不常用的放久了,自己都记不清里面有多少钱,甚至原来的店还在不在都不知道了。现在我身边还有张预付了8000多元的健身卡快要过期了,但我总共只用过两次,有时候仔细想想自己消费起来也确实不够理性。”
点评:
月初领薪水时,手头宽裕就不断“买买买”,等到临近月末和信用卡还款日就只能“节衣缩食”,甚至偶尔还需向父母、朋友求助,这是不少白领“月光族”、“卡奴族”的写照。客观地说,在消费渠道日益便利多样的当下,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有所“抬头”。
以Lily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而言,在网络诱惑下的冲动购物以及盲目从众、喜欢预支的心理就是颇为常见的不良消费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因禁不住商家的推销炒作、网红明星的推荐代言,甚至出于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攀比的目的,购买不适合自身风格、消费水平或日常使用率极低的产品,白白花了“冤枉钱”。
如何才能让不必要的支出“瘦”下去,让自己的财富“丰满”起来?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最为重要。就像减肥首先需要进行合理饮食一样,消费也需要理性规划,量入为出,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可通过与朋友拼单整合消费、二手置换、共享优惠卡、线上线下比价代购、把握促销节点、淡季错峰出行以及每月记账分析支出等方式构建合理的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或超过自身能力的花费。在进行预付卡等预支消费前,也应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谨慎评估,减少钱包中无收益的“沉淀资金”。如果确实有充足的使用需求,也要注意甄选信誉度高的正规商户,同时保留好相关发票凭证,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合理负债为我所用
案例:
章小姐两个月前在某电脑商城使用信用卡购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听说周围有不少朋友在购买新款电子产品时都会使用信用卡分期,章小姐也颇为心动。
在简单比较了银行7.2%的年化利率以及自己拟购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的信托年利率后,章小姐决定将电脑的购物款也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信托产品中赚取利差,便向银行申请将6000元购物款按7.2%的年化利率进行分期,月手续费率为0.6%,分12期,每月还款536元。
一开始,章小姐还觉得挺划算,但后来渐渐发现了问题,因为每还完一期后,按理本金都在递减,但银行实际仍一直按6000元为基数一次性收取手续费。这样算下来,章小姐使用信用卡分期实际支付的真实年利率超过13%,高于其投资的信托收益,白白向银行支付了高息。
点评:
大量金融借贷工具和产品的出现,使得“负债消费”在现代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升高。可以说,“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以及“用别人的钱来赚钱,借鸡生蛋”,是负债的最核心的魅力。但像章小姐那样没有算清实际借款成本便糊涂借款,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否负债、如何负债,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产状况进行考量。在使用各类贷款或杠杆工具前,应谨慎衡量自身有无实际的借款必要及还款能力,了解和对比一下借款的风险及成本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择优选用免费或低利率的借贷产品。
比如,合理使用信用卡、“花呗”、“京东白条”的免息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变现“信用度”,增加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如果要买车买房,也可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房贷、公积金贷款、车商免息优惠分期贷款等低利率贷款,提早实现“有房有车”的人生梦。
但在另一方面,信用卡分期、消费贷,甚至校园贷等利率较高的贷款方式也需要慎用。因为如果自己手中因负债而暂时“省下”的钱没有更高效益的去处,或者过度“超前消费”,不仅享受不到合理负债产生的正向效用,还可能因偿还能力不足而导致资金断裂或高额罚息,甚至因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而影响今后的生活。
还需强调的是,无论投资还是负债,“货比三家”都是不变的定律。无论是选择汽车贷款还是消费类、信用类贷款,又或是朋友之间的个人借款,也无论为何借款,消费者都应结合实际的产品或借款条件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借款渠道。
在进行成本比较时,除了比较最主要的利息支出外,担保费、评估费、律师费、保险费等附加费用也应加入到对比范围。另一方面,各渠道的业务效率、服务品质等“软性价值”也有一定的比对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合理的负债原则是:利率高的贷款尽量不借,要借也尽量只借短期;利率低的贷款尽可能地利用,但不单纯为了负债而负债。
定投基金平滑风险
案例:
年前,张先生喜得贵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张先生喜悦的同时也伴随着担忧。周围年长同事的孩子已经上学,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竞争就十分激烈,因此,他决定将来要送儿子进入名牌小学,而费用问题就不得不考虑——小学期间5年的学费总共将近10万元。
于是张先生从2007年11月开始定投某沪深300ETF,每月定投1000元,在2014至2015年的牛市中,他陆续赎回了大部分份额。7年来,张先生总共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积累了12万元左右的小学阶段教育基金。
点评: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可见,在股市中“择时”的困难。而基金定投,则能起到一定的平滑市场风险的作用,让你不必苦苦练就“空中接飞刀”的技能。
所谓的基金定投,是指基金定期定额投资的简称,指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每周)以固定的金额(如100元、1000元等)投资到某个开放式基金中,其形式就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基金定投被称为“AutomaticIn-vestmentPlanforMutualFund”(简称为AIP),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基金投资方式。
基金定投采用固定金额的资金在固定时间间隔进行投资,因此,就会在证券价格较高时购买到数量偏少的证券,在证券价格较低时购买到数量偏多的证券,从而平均分摊并降低了证券买入成本。
由于基金定投的这个特性降低了对投资者“择时”能力的要求,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对定投指数基金的做法颇为赞赏,称“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
此外,对于理财新人而言,基金定投还有“强制储蓄”的功效。通过定期投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不知不觉中就可积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种投资方式最为适合没有大笔投资资金、但有长期理财需求的人,如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定投降低了投资者的“择时”能力要求,并不代表投资者无需对市场趋势有任何判断,可以闭起了眼睛投资。
一般来说,投资者应先判断趋势,在市场接近底部或者震荡市中开始定投,并长期坚持这一过程,再在牛市中逐渐赎回基金。然后,等待下一轮低点再次介入。这样一来,在一波熊市到牛市的周期过程中,就能轻松稳健地获利。
最后,基金定投分为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形式。前端收费就是在购买基金时就按照基金的收费标准收费,因此在每一次定投时都要扣除一部分费用;而后端收费则是在购买时不收费,在赎回时才收取费用。
对于长期定投的人而言,最好选择后端收费的基金,以减少投资过程中的成本。
掌握财经资讯抓住身边机会
案例:
在2016年三、四季度以后,事件性驱动的投资机会已经逐渐多了起来。例如,去年8月份万科A由于股权纷争,导致复牌后股价大跌,此后引发险资以及各大潜伏的机构竞相抢筹,催生其股价短期内涨幅超过50%。
此外,在去年下半年,还有金融街、南玻A、格力电器等个股都因为保险资金的介入引发股价大涨。
进入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狂言不断,导致他主政以来美国政治动荡不安、党派日益分裂,特别是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广泛的争论和反抗。此外,欧洲的法国、德国都面临大选,市场不安定因素增加,引发避险情绪再度升温。
国际金价从去年四季度的低点稳健上涨,这就是一种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截至2月24日,伦敦金价格超过1260美元/盎司。自2017年1月1日以来,国际金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10%,悄然创下3个多月来新高,黄金成为2017年开局以来全球市场表现最突出的投资品。
与国际金价走势吻合,黄金类股票的股价也出现一定涨幅。但黄金股除了和国际金价走势相关外,还受A股市场氛围的影响。目前黄金股的涨幅落后于国际金价的涨幅,值得投资者关注。
除了黄金,特朗普大叔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投资机会呢?这就是港股。今年以来,港股的走势明显强于A股,让A股投资者羡慕不已。港股涨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股强势。特朗普主政以来,十分高调地提出增加基建投资、放松金融管制等措施,极大刺激了美国股市。而港元在汇率上紧跟美国,所以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也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
港股涨得不错,可是“港股通”、“深港通”的开户门槛都很高。其实,作为普通投资者也可以“炒港股”,就是投资标的为港股的基金,例如“恒生ETF”。“恒生ETF”就是跟踪香港恒生指数ETF基金。目前国内指数基金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相关的“恒生ETF”基金。
点评:
通常来说,如果每天花个10几分钟,把新浪财经、网易财经、腾讯财经这几大平台前5条热点新闻看一遍,基本对当天的财经大事就心中有数了。
如果能够坚持平时对这些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政策走向、宏观经济数据保持密切关注,哪怕你不是一个学财经专业的人,也定会培养出一种“财经”素养,这对日后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财经资讯不仅能让自己把握经济脉络和趋势,不至于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挖掘到个股的投资机会,所谓“跟着新闻联播炒股”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通常,重大的财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相关个股波动,从而带来投资机会。这种策略就是所谓的“事件驱动”的投资机会,这也是目前震荡市中比较靠谱的赚钱策略。
“事件驱动”,包括公司并购、重组、“高送转”、突发事件、政策性突发利好等因素。如果你经常关注各类财经热点资讯,并能沉下心来做一点基础性的研究,还是很有可能抓住这些投资机会的。刘怡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