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江湖林立假货横流
民间文物鉴定拍卖遭到利益集团操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类古玩市场3000多处,商铺近100万家,年交易额约500多亿元。然而,我国文博界有一种认识,即博物馆里全是精品,民间收藏的多是赝品。
    有业内人士近日指出,近年来,一些欺行霸市的境内文物利益团伙与坑蒙拐骗的境外文物利益团伙联手操纵,恶意酿成若干在国内外影响极坏的“文博事件”。
    “乱就乱在民间收藏这块。”中国文保基金社会文物保护协会主任、原国家文物局法规司司长彭常新说。
    据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说:“文物知识是一个相对非常专业的行业,它需要巨大的信息和知识储备,所以不适合全社会一窝蜂去搞‘民间文物收藏’。一窝蜂的结果就是行业会假货横流。”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律师钱卫清一口气总结出了几大乱象:无据打假乱象、外流乱象、交易乱象、评估乱象、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乱象等,“所有的乱象归结到一点,一些利益集团把文博界‘绑架’了,已经危及中国的文化。首先从本土文化来说,文博界的话语权、定价权、拍卖权、鉴定权正在被一些利益集团掌控,比如他们设计的低价外流、高价回流,把民藏所有的藏品诬蔑诽谤成全是赝品”。
    为什么海关难以将文物截留在境内?
    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这与文物鉴定制度有关。
    据了解,因为鉴定制度不完善,导致民间收藏的文物很少被文博机构的专家承认是真品。在业内,很多收藏家戏称:“专家打死也不说它是真的。”绝大多数流散在民间的出土文物,因为无法被鉴定为“真”,自然就是“假”的,可以以“工艺品”“高仿品”的名目堂而皇之地流失到境外,海关也就难以截留。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收藏界的乱象追根溯源是鉴定难问题。文物鉴定也好,艺术品鉴定也好,迄今没有标准,更没有规范,全凭鉴定者本人的“眼学”功底,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业内鉴定结论一般在专家圈里实行“一票否决”,意思是说,只要邀请的众多专家里有一位专家存疑,这件藏品就被打入“冷宫”。所以,邀请专家鉴定是一件颇有风险且“闹心”的事。
    钱卫清说,收藏者谈到鉴定,首先想到的就是出身于各大博物院、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专家,“但是他们从事的是文物认定工作,是对已经出土的、真假不存在问题的遗址、物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和评级工作,对新出土的文物认识并不是完全了解”。(摘自《法制日报》赵丽/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