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财付通支付宝均被罚第三方支付乱象有哪些?
央行一日开出两张3万元的行政处罚单,分别指向第三方支付行业两位巨头支付宝、财付通。
易观近日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的前两位。其中,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4.1%,财付通为37.02%。
财付通、支付宝回应均指向实名制
两家巨头被罚具体因何原因?在他们的回应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均未直接指明被罚的原因,但均提及用户实名制的问题。
支付宝回应称,为贯彻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宝在去年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用户理解、认可账户实名制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完成相关的认证工作。
而财付通表示,已就相关情形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要求进行了落实。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财付通全面启动了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的相关工作。
2015年底,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强调支付账户实名制度,并对个人支付账户进行了三类划分。
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处罚来看应该是一些小问题。“很可能是信息保护、客户数据信息使用这块的问题,因为它们旗下都有征信试点的机构,数据这方面的监管框架不是很清晰,而现在的监管框架下不是很严重。”
第三方支付乱象有哪些
有分析称,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爆发重大风险事件以来,监管机构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罚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增加。而在支付行业所开出的罚单中,“二清”乱象曾一度引起市场关注。
所谓“二清”,是指没有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于资金难以监管、存在套码等违规行为,风险较高而一直被央行禁止。
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业资深从业人士称,由于二清机构可带来巨大的交易流量,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没有出现重大违规事件或资金风险的情况下,往往会对二清机构的行为采取允许或容忍的态度。
在第三方支付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在买方确认收货前,所支付的货款一直躺在支付公司的账上,就是常说的“客户备付金”。
这笔原属于客户、未来属于商品或服务方的资金,却由于支付交易存在时间差,产生了巨大的资金沉淀。对此,已有不少机构禁不住诱惑,将其挪作他用。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明言,“有些(非银行支付)机构把客户的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
此外,去年以来,央行高层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部分支付机构“吃利息”的不合理现象。
“去年、前年有备付金被挪用的各种问题,现在一方面央行开始实施备用金集中存管,另外在整个金融严管高压的态势下,没有公司会敢碰。”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今年央行已对10支付机构开罚单
2011年-2015年,央行分8批共发放了270家支付牌照,既有全牌照(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的大型支付机构,也有单一地区单牌照的小型机构。
然而,随着风险事件的频发,以及行业“二八”特质的逐渐显现——支付宝、财付通等逐渐成为行业大佬,不少机构注销或被不予续展。根据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支付牌照将缩至255家。
有支付行业人士指出,同前几年相比,央行明显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惩治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月以来,除了支付宝和财付通之外,央行已经对至少8家支付机构开出罚单,其中还包括“银联商务”这样的业内巨头。
在备付金上,国务院在去年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今年,央行方面开始落实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
央行支付司有关负责人此前称,原则上,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再发放新的牌照。陈鹏
易观近日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的前两位。其中,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4.1%,财付通为37.02%。
财付通、支付宝回应均指向实名制
两家巨头被罚具体因何原因?在他们的回应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均未直接指明被罚的原因,但均提及用户实名制的问题。
支付宝回应称,为贯彻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宝在去年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用户理解、认可账户实名制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完成相关的认证工作。
而财付通表示,已就相关情形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要求进行了落实。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财付通全面启动了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的相关工作。
2015年底,为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强调支付账户实名制度,并对个人支付账户进行了三类划分。
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处罚来看应该是一些小问题。“很可能是信息保护、客户数据信息使用这块的问题,因为它们旗下都有征信试点的机构,数据这方面的监管框架不是很清晰,而现在的监管框架下不是很严重。”
第三方支付乱象有哪些
有分析称,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爆发重大风险事件以来,监管机构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罚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增加。而在支付行业所开出的罚单中,“二清”乱象曾一度引起市场关注。
所谓“二清”,是指没有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于资金难以监管、存在套码等违规行为,风险较高而一直被央行禁止。
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业资深从业人士称,由于二清机构可带来巨大的交易流量,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没有出现重大违规事件或资金风险的情况下,往往会对二清机构的行为采取允许或容忍的态度。
在第三方支付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在买方确认收货前,所支付的货款一直躺在支付公司的账上,就是常说的“客户备付金”。
这笔原属于客户、未来属于商品或服务方的资金,却由于支付交易存在时间差,产生了巨大的资金沉淀。对此,已有不少机构禁不住诱惑,将其挪作他用。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明言,“有些(非银行支付)机构把客户的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
此外,去年以来,央行高层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部分支付机构“吃利息”的不合理现象。
“去年、前年有备付金被挪用的各种问题,现在一方面央行开始实施备用金集中存管,另外在整个金融严管高压的态势下,没有公司会敢碰。”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今年央行已对10支付机构开罚单
2011年-2015年,央行分8批共发放了270家支付牌照,既有全牌照(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的大型支付机构,也有单一地区单牌照的小型机构。
然而,随着风险事件的频发,以及行业“二八”特质的逐渐显现——支付宝、财付通等逐渐成为行业大佬,不少机构注销或被不予续展。根据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支付牌照将缩至255家。
有支付行业人士指出,同前几年相比,央行明显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惩治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月以来,除了支付宝和财付通之外,央行已经对至少8家支付机构开出罚单,其中还包括“银联商务”这样的业内巨头。
在备付金上,国务院在去年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提出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今年,央行方面开始落实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
央行支付司有关负责人此前称,原则上,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再发放新的牌照。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