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兜底式增持花样成绩单出炉
老总倡议,员工增持,热闹的兜底式增持最近赚足了眼球。但喧嚣过后,增持倡议到底收效几何?其面临的相关法律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又该如何破解?
在逾30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发出针对员工“兜底式增持”的呐喊后,这一“殷切”希望也随之换来部分回应。
6月14日晚间,东方金钰公告称,在董事长赵宁对全体员工发出增持倡议后,32名员工随之响应号召增持了13.26万股,共耗资近146.39万元。
东方金钰并非孤例,据统计,截至6月15日,两市共有12家企业发布了类似增持取得的进展,涉及总金额4774.5万元,按增持员工粗略估算,人均增持金额为9.1万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市公司在披露实控人“兜底式增持”倡议后至今,股价各有涨跌,增持人数亦互有不同,但增持均价仍较最新股价偏高,也即意味着这些员工目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成绩单”背后故事
自6月1日奋达科技董事长肖奋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兜底式增持”倡议后,是否有员工会听从“号召”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一答案在6月12日晚间揭晓。奋达科技披露的员工增持补充公告显示,在规定的期限内,共计有211名员工累计买入公司159.89万股,成交均价13.05元/股,总耗资达2086.42万元。
奋达科技的上述公告进一步披露,公司现有员工总数5277人,意味着大约每25名员工中便有1名响应该兜底增持计划,且增持的平均耗资9.89万元是员工年平均工资6万元的1.65倍。
6月15日,奋达科技有关人士表示,公司并未对增持员工的所处岗位进行详细统计,但员工的踊跃参与意味着是对公司未来的认可和相互的信任。
与奋达科技相比,“长城系”两家公司长城动漫和长城影视的员工,对“兜底式增持”表现出的热情则明显不够。
6月14日晚间,长城动漫和长城影视分别公告称,公司各有1名和2名员工响应了实控人增持的倡议,增持股数也仅有1000股和2800股,金额则各为1万元和2.94万元。
6月15日,上述两家“长城系”上市公司的一位员工表示,员工响应号召者寥寥的原因,一是对未来整个经济环境的不好看,二是很多员工本身就不炒股,“户都没开”。
此外,一位创业板明星上市公司的员工表示,虽然老板未通过公告的形式倡议员工增持,但对近中层以上的员工发送了希望能够增持公司股票的邮件。
增持浮亏怪圈
“正如市场分析的那样,实控人通过兜底式增持,既是公开表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也希望能够通过员工增持来拉升股价。”月15日,华东一中小券商策略分析师说。
统计上文提及的12家上市公司从发布有关兜底式增持倡议书到6月15日收盘的股价变动可知,多达10家公司此间股价出现上涨,也即只有2家出现下跌,分别是东方金钰和青岛金王。
而在上述10家股价出现上涨的上市公司中,安居宝以22.7%的涨幅位列榜首。自6月4日晚间披露公告,安居宝在接下来两日连续涨停,第三日仍有9.95%的涨幅,直到第5天才开始回落。
然而尽管如此,但对比上述所有公司的最新股价与员工增持价格,后者仍集体处于短暂浮亏状态。
以安居宝为例,在涨逾两成后,其股价最新为8.65元/股,但员工增持均价是9.03元/股,意味着21位增持员工将总计亏损10.09万元,人均亏损4800元。
以畜牧为主业的罗牛山,同样面临着股价短期上涨,但增持员工短暂浮亏的局面。而今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罗牛山不得不面临“猪周期”下行可能带来的业绩压力,这种压力或许又将在下半年传导至股价层面。
不过,罗牛山证代王海玲说:“公司发展这么多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会根据‘猪周期’去安排生产,对业务进行动态调整”。
星辉娱乐有关人士则在回应下半年公司可能面临的股价压力时表示,从董事长倡议员工增持,能看出对未来计划的信心,未来也将继续坚持现有的游戏、玩具和体育三主线均衡发展的思路。
星辉娱乐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46.77%至1.176亿元。
而在星辉娱乐董事长发布员工增持倡议后,西南证券和长江证券曾分别发布研报,认为其承诺兜底,是对公司泛娱乐布局的坚定看好。
“员工买入‘兜底’是一种变相的产业资本增持行为,且对股价的心理支撑更大。但不能忽视行为背后动机的复杂性,因此也只能参考而不应成为投资人决策的核心依据,整体重视,区别对待。”上述策略分析师说。
兜底式增持或陷“空城计”
兜底增持之风在2015年、2016年曾经刮过两次,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号召员工增持自家股份,但应者寥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次A股的兜底增持或再陷“空城计”。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首先,兜底增持本身存在投资悖论。惯常的逻辑是,若真心看好某只股票,可悄然低位买入,不至于在股价被推高时再去建仓。
其次,从员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兜底增持很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受制于薪资水平,不少员工可能并没有资产配置需求,对不少员工来说,即使买一手股票也可能占用其月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资金,但这些资金对于公司股价的提振作用却是杯水车薪。
在本轮兜底增持潮中,不少公司的实控人或控股股东都质押了相当比例的股份。比如,喊出“保底收益不低于10%”的骅威文化实控人郭祥彬持有公司股份2.31亿股,其中质押股份数累计2.08亿股,占比89.78%。因实控人施卫东遭遇平仓风险而被迫停牌的*ST德力近期也号召员工及其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增持,停牌期间,施卫东4次补充质押,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持股总量的72.33%。
关于兜底增持的种种争议难以平息。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兜底增持都在作秀,比如骅威文化承诺的“保底收益不低于10%”,秒杀一众理财产品。不过,这一新玩法已被深交所关注,后期还是需要关注实控人是否具有保底收益的资金实力,员工们的增持结果或许能够说明不少问题。
饶守春杨洋岳薇
在逾30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发出针对员工“兜底式增持”的呐喊后,这一“殷切”希望也随之换来部分回应。
6月14日晚间,东方金钰公告称,在董事长赵宁对全体员工发出增持倡议后,32名员工随之响应号召增持了13.26万股,共耗资近146.39万元。
东方金钰并非孤例,据统计,截至6月15日,两市共有12家企业发布了类似增持取得的进展,涉及总金额4774.5万元,按增持员工粗略估算,人均增持金额为9.1万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市公司在披露实控人“兜底式增持”倡议后至今,股价各有涨跌,增持人数亦互有不同,但增持均价仍较最新股价偏高,也即意味着这些员工目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成绩单”背后故事
自6月1日奋达科技董事长肖奋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兜底式增持”倡议后,是否有员工会听从“号召”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一答案在6月12日晚间揭晓。奋达科技披露的员工增持补充公告显示,在规定的期限内,共计有211名员工累计买入公司159.89万股,成交均价13.05元/股,总耗资达2086.42万元。
奋达科技的上述公告进一步披露,公司现有员工总数5277人,意味着大约每25名员工中便有1名响应该兜底增持计划,且增持的平均耗资9.89万元是员工年平均工资6万元的1.65倍。
6月15日,奋达科技有关人士表示,公司并未对增持员工的所处岗位进行详细统计,但员工的踊跃参与意味着是对公司未来的认可和相互的信任。
与奋达科技相比,“长城系”两家公司长城动漫和长城影视的员工,对“兜底式增持”表现出的热情则明显不够。
6月14日晚间,长城动漫和长城影视分别公告称,公司各有1名和2名员工响应了实控人增持的倡议,增持股数也仅有1000股和2800股,金额则各为1万元和2.94万元。
6月15日,上述两家“长城系”上市公司的一位员工表示,员工响应号召者寥寥的原因,一是对未来整个经济环境的不好看,二是很多员工本身就不炒股,“户都没开”。
此外,一位创业板明星上市公司的员工表示,虽然老板未通过公告的形式倡议员工增持,但对近中层以上的员工发送了希望能够增持公司股票的邮件。
增持浮亏怪圈
“正如市场分析的那样,实控人通过兜底式增持,既是公开表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也希望能够通过员工增持来拉升股价。”月15日,华东一中小券商策略分析师说。
统计上文提及的12家上市公司从发布有关兜底式增持倡议书到6月15日收盘的股价变动可知,多达10家公司此间股价出现上涨,也即只有2家出现下跌,分别是东方金钰和青岛金王。
而在上述10家股价出现上涨的上市公司中,安居宝以22.7%的涨幅位列榜首。自6月4日晚间披露公告,安居宝在接下来两日连续涨停,第三日仍有9.95%的涨幅,直到第5天才开始回落。
然而尽管如此,但对比上述所有公司的最新股价与员工增持价格,后者仍集体处于短暂浮亏状态。
以安居宝为例,在涨逾两成后,其股价最新为8.65元/股,但员工增持均价是9.03元/股,意味着21位增持员工将总计亏损10.09万元,人均亏损4800元。
以畜牧为主业的罗牛山,同样面临着股价短期上涨,但增持员工短暂浮亏的局面。而今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罗牛山不得不面临“猪周期”下行可能带来的业绩压力,这种压力或许又将在下半年传导至股价层面。
不过,罗牛山证代王海玲说:“公司发展这么多年,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会根据‘猪周期’去安排生产,对业务进行动态调整”。
星辉娱乐有关人士则在回应下半年公司可能面临的股价压力时表示,从董事长倡议员工增持,能看出对未来计划的信心,未来也将继续坚持现有的游戏、玩具和体育三主线均衡发展的思路。
星辉娱乐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46.77%至1.176亿元。
而在星辉娱乐董事长发布员工增持倡议后,西南证券和长江证券曾分别发布研报,认为其承诺兜底,是对公司泛娱乐布局的坚定看好。
“员工买入‘兜底’是一种变相的产业资本增持行为,且对股价的心理支撑更大。但不能忽视行为背后动机的复杂性,因此也只能参考而不应成为投资人决策的核心依据,整体重视,区别对待。”上述策略分析师说。
兜底式增持或陷“空城计”
兜底增持之风在2015年、2016年曾经刮过两次,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号召员工增持自家股份,但应者寥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次A股的兜底增持或再陷“空城计”。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首先,兜底增持本身存在投资悖论。惯常的逻辑是,若真心看好某只股票,可悄然低位买入,不至于在股价被推高时再去建仓。
其次,从员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兜底增持很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受制于薪资水平,不少员工可能并没有资产配置需求,对不少员工来说,即使买一手股票也可能占用其月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资金,但这些资金对于公司股价的提振作用却是杯水车薪。
在本轮兜底增持潮中,不少公司的实控人或控股股东都质押了相当比例的股份。比如,喊出“保底收益不低于10%”的骅威文化实控人郭祥彬持有公司股份2.31亿股,其中质押股份数累计2.08亿股,占比89.78%。因实控人施卫东遭遇平仓风险而被迫停牌的*ST德力近期也号召员工及其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增持,停牌期间,施卫东4次补充质押,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持股总量的72.33%。
关于兜底增持的种种争议难以平息。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兜底增持都在作秀,比如骅威文化承诺的“保底收益不低于10%”,秒杀一众理财产品。不过,这一新玩法已被深交所关注,后期还是需要关注实控人是否具有保底收益的资金实力,员工们的增持结果或许能够说明不少问题。
饶守春杨洋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