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旧建筑该如何协调
历史性建筑只留下一张皮行吗?
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央政府曾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和改造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却始终达不到作为博物馆的要求。国家博物馆挂牌后,改扩建工程被提上日程。
应不应该作为文物建筑整体保留?如何取得新旧建筑的协调?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因其显赫的位置而招来争论。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新闻稿披露:“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不改变老馆主体外观的同时,通过改扩建对老馆存在的功能局限性进行改造。老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
马未都得知博物馆即将改扩建,“只留下三个立面,里面整个要拆除重建”,他心急如焚,“像这样的历史性建筑,只留下一张皮行吗?”在他看来,“十大建筑”至今尚无一项被列为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十大建筑”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钓鱼台迎宾馆、华侨大厦,是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国家标志性工程。1988年5月,华侨大厦被爆破拆除,连一面墙也没有留下。
彼时匠人的骄傲今何在
在国家博物馆因改扩建工程暂告闭馆之前,马未都走访了这处建筑。“你看,这门厅里的柱子、内饰、地板上的石材,用的是多好的材料、多好的工艺啊,当年是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工匠、选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材料来盖‘十大建筑’啊。”
马未都躬身掀起三层展室地板的一角,“这是牛皮做的,踩上去没有声音,特别安静。那个时候的人建这个房子是花了心血的。”
博物馆建筑的用料,琉璃砖来自广东,花岗石来自山东,大理石来自东北与湖北,铜门钢窗来自上海。
当时年仅34岁、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的王炜钰带着两位比她还年轻的教师和十几名毕业班的学生,参加了1958年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的全国性设计竞赛,最后他们的方案中选并得到实施。
在1959年国庆工程告竣的庆功宴上,周恩来总理向赴宴的专家和干部一一敬酒,并跟王炜钰碰了杯。
德国建筑师的胜利
2004年,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博物馆增加高度的要求作了研究和深化设计,认为,世界上著名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都采用了在内院上增加天顶,将室外空间室内化的办法,改善空间的容量和人流方式。国家博物馆如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加高度,充实体量,同时也可带来新的空间感受。研究院的这一想法经审批通过,成为改扩建工程的依据。
而在改扩建方案论证过程中,一度有消息传出整个建筑要推倒重建,但许多院士也不同意。
一位曾深度介入这项工程的专家说,“本来是要拆的,说已经经过专家鉴定是危险的。我们就问,哪里有危险?结果说了半天,只是北边查出来有几根柱子施工质量不好,那你就加固,为什么都拆呢?”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能保留旧的,又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局部是现代的,又不和旧的发生矛盾,这就要看本事了。
11家设计单位和联合体参加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投标,德国gmp公司拔得头筹。其方案将新扩建的展厅架空在国家博物馆的庭院之上,意在塑造世界上最大的展厅。设计总监瑞沃勒说,三年里中标方案作了多次修改,保存了大部分老的建筑,只是把内部做得更新、更现代化。
“也许是巨大的尺度和空间震撼了评委和业主,这样一个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参与招标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事后评论。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目前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摘自《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著
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央政府曾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和改造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却始终达不到作为博物馆的要求。国家博物馆挂牌后,改扩建工程被提上日程。
应不应该作为文物建筑整体保留?如何取得新旧建筑的协调?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因其显赫的位置而招来争论。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新闻稿披露:“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不改变老馆主体外观的同时,通过改扩建对老馆存在的功能局限性进行改造。老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
马未都得知博物馆即将改扩建,“只留下三个立面,里面整个要拆除重建”,他心急如焚,“像这样的历史性建筑,只留下一张皮行吗?”在他看来,“十大建筑”至今尚无一项被列为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十大建筑”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钓鱼台迎宾馆、华侨大厦,是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的国家标志性工程。1988年5月,华侨大厦被爆破拆除,连一面墙也没有留下。
彼时匠人的骄傲今何在
在国家博物馆因改扩建工程暂告闭馆之前,马未都走访了这处建筑。“你看,这门厅里的柱子、内饰、地板上的石材,用的是多好的材料、多好的工艺啊,当年是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工匠、选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材料来盖‘十大建筑’啊。”
马未都躬身掀起三层展室地板的一角,“这是牛皮做的,踩上去没有声音,特别安静。那个时候的人建这个房子是花了心血的。”
博物馆建筑的用料,琉璃砖来自广东,花岗石来自山东,大理石来自东北与湖北,铜门钢窗来自上海。
当时年仅34岁、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的王炜钰带着两位比她还年轻的教师和十几名毕业班的学生,参加了1958年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的全国性设计竞赛,最后他们的方案中选并得到实施。
在1959年国庆工程告竣的庆功宴上,周恩来总理向赴宴的专家和干部一一敬酒,并跟王炜钰碰了杯。
德国建筑师的胜利
2004年,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博物馆增加高度的要求作了研究和深化设计,认为,世界上著名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都采用了在内院上增加天顶,将室外空间室内化的办法,改善空间的容量和人流方式。国家博物馆如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加高度,充实体量,同时也可带来新的空间感受。研究院的这一想法经审批通过,成为改扩建工程的依据。
而在改扩建方案论证过程中,一度有消息传出整个建筑要推倒重建,但许多院士也不同意。
一位曾深度介入这项工程的专家说,“本来是要拆的,说已经经过专家鉴定是危险的。我们就问,哪里有危险?结果说了半天,只是北边查出来有几根柱子施工质量不好,那你就加固,为什么都拆呢?”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能保留旧的,又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局部是现代的,又不和旧的发生矛盾,这就要看本事了。
11家设计单位和联合体参加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投标,德国gmp公司拔得头筹。其方案将新扩建的展厅架空在国家博物馆的庭院之上,意在塑造世界上最大的展厅。设计总监瑞沃勒说,三年里中标方案作了多次修改,保存了大部分老的建筑,只是把内部做得更新、更现代化。
“也许是巨大的尺度和空间震撼了评委和业主,这样一个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参与招标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事后评论。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目前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摘自《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