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不需邮寄的年代
  居住在浙江宁波老家的大姑每年要寄好多次东西来,毛笋啦、鱼鲞啦、年糕粉啦、干果啦……什么都有,多是土产。
  家住武汉的大姨也喜欢往我们家寄东西,如零食、衣服,甚至还寄过大床单……
  老舅所在的四川攀枝花四季如春,盛产水果,于是每年寄几大箱芒果也成了惯例。
  我家里人都钟爱以邮寄这种方式分享美食美物,他们一点不在乎邮费贵过打包箱内的东西,也不理会现在有一种采买方式叫网购。
  我妈跟大家通电话时总说,别寄东西啦,打包辛苦,邮费又贵,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想要什么都能随时买到啊。
  可是,转头她自己也忘记了说的话,看见什么好玩的东西、好看的衣服,都买几样存起来,待到数量可观,一并打包寄送给在外地的亲人。
  家人间互相邮寄的习惯,估计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我家祖籍江南,后来一部分家人移居北方,所以无论爷爷、姥爷还是爸妈,都对南方的物事——特别是吃食,有一些执念。邮寄的传统应该是从大姑年轻时下乡回宁波开始的。当时邮寄速度慢,时鲜食品寄不了,就只能寄扛得过漫长旅途的东西,比如糯米、比如南方品种的芝麻。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吃的,衣服鞋子也加入了家庭邮寄大军。当时普遍认为,上海的衣物品质好又时髦,后来扩展到——南方的衣物都比较时髦。于是,南方的家人便开始分享好看的衣服和鞋子,我们自然也回寄一些土产作为回馈。
  以前邮寄是因为物流不发达,照理说到了如今,不需要这种方式了吧?然而并不是。
  从前,人们只能包了大包裹去邮局,寄送时间漫长,现在可好了,一个电话,快递小哥就上门取货,你要是嫌慢,还可以加急,城市之间最多有个两三天就到了,邮寄变快递,大家互寄包裹反而更起劲儿了。
  有天傍晚,我妈跟大姨通电话,叙完家常,妈说:“我刚刚寄了个快递给你,有衣服,还有麻酱烧饼,明天你可别出门,听着电话收包裹啊!麻酱烧饼应该是坏不了……”不仅烧饼,以前还过寄酱牛肉哩!我隐约听见大姨说“下次别寄啦怪麻烦的”,妈一口答应:好的!
  嗯,每次我妈收了包裹也会这么叮嘱南方的亲人,那头也都满口答应呢。但过不了个把月,一准儿把承诺抛诸脑后,迫不及待地把好吃的好玩的装进大箱子,准备拨通快递小哥的电话了……史潇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