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移动支付“三国杀”
银联支付只做通道,试图打消合作方的疑虑,建设生态共赢的大平台,但始终无法回答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要在手机上存留一个单独的支付App?
分别依托电商和社交发展起来的支付宝和财付通,深知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它们还在不断拓展移动支付的边界。
2017年8月1日至8月8日,支付宝在中国发起“无现金城市周”活动,对外称有1000万家线下商户参与该活动。
此举惹急了微信。早在2015年,微信支付就发起了全球首个移动支付节日“无现金日”,定于每年8月8日。2017年7月31日,微信支付团队也宣布今年的无现金日战线拉长,8月1日至8月7日期间,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可领取并累计鼓励金,还可额外随机获得现金红包、专享代金券,而鼓励金可在8月8日进行一次性抵扣。
就连一向“高冷”的苹果公司,也罕见地俯身加入了中国同行们屡试不爽的补贴大战。2017年7月18日至7月24日,ApplePay(苹果支付)指定商户五折优惠、指定银行多倍积分。尽管单笔补贴最高只有80元且名额有限,但这次ApplePay促销的规模和优惠力度已经空前。
苹果中国一位人士向记者澄清说,这其实并不是其首次在中国开展促销。ApplePay2016年2月18日首次登陆中国时就有促销,一个月前也参加了中国银联的“银联6.2折促销活动”。
这一次中国银联再次与苹果联手,双方并未透露各自的营销投入。一位中国银联内部人士对记者称,中国银联要做“纯种开放式平台”,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之外的机构都是其合作伙伴,“中国银联坚持只做通道,绝不与渠道争利。”
但银联面对的残酷现实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占比已超过了九成。两巨头早已开启了从移动支付到生活场景服务、再到金融场景服务的生态圈建设,并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步伐。
从NFC到二维码
从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来看,NFC优于二维码;但NFC要求商户安装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设备,同时还要求用户的手机具备近场支付功能,门槛太高。
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上的起步时间,其实并不比支付宝、财付通晚。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在21世纪初手机开始普及时,就开始探索近场支付(NFC)。2008年中国移动在厦门推出手机SIM卡、公交卡、银行卡、企业管理卡四卡合一的手机卡,基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机公交卡产品,可以说是最早的移动支付雏形。
中国银联在2006年也推出一套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业各自提出一套NFC标准,双方相持不下,直到2012年才确立了金融业系统的标准为国标。此后,中国银联成为NFC的主要推动者,但要推动银行、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主体携手共进,并不容易。
支付宝早在2009年推出了App版本。而2013年,财付通决定放弃独立App的打法,转而为腾讯旗下的移动社交产品微信和QQ提供支付能力,随后有了微信支付和QQ钱包。
支付宝和微信都选择了二维码作为移动支付的入口,只需要手机扫码即可完成支付。而银联坚持用NFC的方式,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完成感应和支付。
二维码始于1980年代,相比条形码能够存储更多信息内容,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微信诞生之初也用二维码来存储和呈现用户个人信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来添加好友。随后,二维码被用于微信支付。
2014年,在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投资的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的竞争中,司机拿出二维码,乘客扫码支付,迅速为二维码支付打开了应用场景。
从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来看,NFC优于二维码,但是NFC不仅要求商户安装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设备,同时还要求用户的手机具备NFC近场支付功能,门槛太高;相比之下,二维码的使用和推广成本要低很多。
尽管二维码支付因为安全问题在2014年3月被央行紧急叫停过一次,但支付宝和财付通对二维码改造升级后卷土重来。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从出门坐车、菜市场买菜、超市小店购物,甚至街头乞讨,都可以扫码支付。
2017年5月17日,中国本土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为39.51%,两者加起来已经占据93%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同期苹果ApplePay的市场占比不到1%。
ApplePay通过与中国银联的合作登陆中国,线下支付主要通过印有银联云闪付标识的终端进行。苹果中国向记者透露,相比一年前登陆中国时只有12家银行支持,ApplePay目前在中国支持81家银行发行的银联卡。从卡组织和银行的反馈来看,ApplePay占据了90%的NFC(近场支付)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银联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全国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POS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其中经常发生非接交易的活跃终端超过1000万台。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17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只要能装独立App的就可以用二维码支付,而ApplePay只能用于iPhone6以上机型,三星、华为等只有高端机型才配备NFC功能。
相比之下,NFC的客户群实在是太少,二维码支付才是现实主流。即便像ApplePay这样软件、硬件和服务一体化的NFC支付方式,也不敌二维码在中国用户使用习惯中的先发优势。
2016年下半年开始,各主要银行陆续推出二维码支付。2017年5月底,中国银联终于联合国内四十多家银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标准二维码,实现银联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随后在2017年6月2日至8日展开了“银联钱包6.2折优惠活动”。
从支付到生态
支付宝和财付通已经走过了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阶段,目前正围绕着移动支付的生活服务应用场景、金融服务等进行布局,开启更为丰富的移动支付生态。
前述银联人士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开疆拓土,其实2017年的中国银联也可以用“生猛”来形容。
“银联钱包6.2折优惠活动”中,银联官方口径是覆盖了全国线上线下约10万商户,虽然和支付宝号称的1000万商户不是一个量级,但是也借用了互联网公司的打法,起用数千名“地推”人员,穿着印有银联云闪付标识T恤,在商户现场服务指导人们使用银联钱包。
中国银联随后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活动期间,银联钱包新增用户环比增长402%;银联二维码交易量环比增长282%;包括ApplePay、Sam⁃sungPay、HuaweiPay、MiPay等各类手机Pay在内的NFC云闪付,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去年的“6·2活动”增长308%。
不过,这次活动期间,中国银联出现了技术上的卡顿和阻滞。一位希望隐去姓名的第三方支付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联支付6.2折促销土豪式、旋风式的做法值得商榷,目前看来它更多的是吸引了一批“薅羊毛”用户,再加上实际使用中商户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一批用户未能享受到折扣,用户体验并不好,不少人在促销活动结束之后即卸载了App。
中国银联从201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6·2大促”,真金白银砸的还是线下支付场景,而财付通和支付宝却在2015、2016年春节期间通过“春节红包”,在中国展开了两轮轰轰烈烈的线上线下移动支付大普及。
2017年的6·2大促活动中,银联迈出的一大步是,不仅关注线下,还加入了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场景。但支付宝和财付通已经走过了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阶段,目前正围绕着移动支付的生活服务应用场景、金融服务等进行布局,开启更为丰富的移动支付生态。
2016年初,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副总经理郑浩剑对记者谈到,微信发红包是财付通吸引用户体验移动支付的第一步,接着将拓展到转账、话费充值、订餐、打车、购物等生活服务,然后逐步延伸到互联网金融。
2017年4月,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郏航也对记者提到类似观点,他认为移动支付的服务场景可分为三个台阶:第一,支付。比如人们早期用支付宝在淘宝上买东西;第二,生活场景服务。即用支付宝叫车、订外卖、买电影票等;第三,提供金融服务。比如余额宝、投资理财、信贷保险服务等。三个台阶彼此之间有逻辑关系,如果没有支付是切不进生活场景的,有了生活场景就可以有数据沉淀,进而可以提供金融服务。
而前述中国银联人士对记者称,银联支付只做通道,这样在银行、商户合作过程中能够打消合作方的疑虑,真正建设一个生态共赢的大平台。但银联支付始终无法回答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要在手机上存留这样一个单独的支付App?
依托电商场景,支付宝顺延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势能。同时,旗下“口碑网”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以及城市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也众星拱月。支付宝一度还想增加社交属性,最后以用户不买账、内部反省而作罢。
财付通则在2013年彻底想清楚后放弃了做独立App的念头,转而将其支付战略附生在腾讯的两款社交产品微信和QQ上。此后,财付通顺势变身为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
中国银联阵营的合作伙伴们也在尝试生态建设。2017年7月,中国有了第一家将会员卡服务和ApplePay进行整合的商户,北京味多美面包连锁店宣布,顾客在店内使用Ap⁃plePay进行付款后,马上获得一张感应式会员卡。
分别依托电商和社交发展起来的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深知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切入政务和城市服务,发起“无现金城市”“无现金社会”,作为“新零售”样板的盒马鲜生、“淘咖啡”、无人便利店等,更是进一步拓展了支付方式的边界。而用户在消费行为中产生的支付数据,形成的征信报告等,已然成为移动支付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基础。2017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宽金融科技的想象空间。
从国内到海外
造访非洲的马云俨然成为数字时代的超级英雄,这一状况大致相当于20年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访问中国。
作为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银联一直在强调成员机构要共同维护“四方模式”,即消费者进行刷卡消费后,由发卡行、收单行、商户和卡组织四方参与,发卡行、收单机构、银联按7∶2∶1的比例进行手续费利润分成。
而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与银行直连,银联应得的10%手续费由第三方支付和发卡行商议分配,这种“三方模式”变相切走了银联的蛋糕。这一做法在2017年以“网联平台”的出现而告一段落。
2017年3月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0亿元,股东44家,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央行(及其下属6家单位)共出资约7亿元,占股比例超过30%,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约10%。
网联执行网上跨行清算,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同时接手备付金的统一托管。此前,备付金可以被第三方支付机构分散存放在多家银行内,并且可以通过交易的时间差为支付机构带来“隐形收益”,监管存在盲区。
前述中国银联人士称,网联的出现,如果能够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乱象,对银联来说其实是件好事,银联也不怕开放清算牌照,真正对其有影响的还是“9·6费改”。
“9·6费改”指2016年9月6日起,央行要求发卡行服务费费率不再按商户类别进行区分,银行卡清算机构分别向收单、发卡机构计收网络服务费费率水平由原来的0.13%,降为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0325%,单笔交易的收费金额不超过6.5元。
费率调整对银联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割肉”。2017年3月26日,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撰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称:支付服务的费率将持续下降,支付行业也将越来越薄利、微利,我国的支付费率早已不到国际平均费率的四成。这将使支付越来越接近基础生产要素的本质,就像水、电、煤、气一样。
随着支付成为基础生产要素,加上中国的“无现金社会”实践,使得中国的移动支付在海外受到追捧。2017年7月15日,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在其官网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二维码模式技术规范1.0版,中国银联担任了二维码标准工作组组长。
2017年7月下旬,造访非洲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俨然成为数字时代的超级英雄。这一状况大致相当于20年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访问中国。
阿里巴巴、腾讯将在中国市场已经被验证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推广到海外市场。据两家公司公开披露,目前全球已经有12万个贸易商支持支付宝,而且支付宝已经登陆27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已登陆超过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超过13万家境外商户,支持超过10种外币直接结算。
借助海内外庞大的会员基数优势,微信支付在2017年7月上线了境外开放平台,向境外商户系统输出多项升级产品能力,同时将服务市场留给当地第三方合作机构。
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蚂蚁金服也在与多家海外公司合作,推进支付宝在当地的落地,目前已经和印度当地电子钱包Paytm、泰国正大集团旗下支付企业AscendMoney、韩国即时通信工具Kakao等公司展开合作甚至入股。
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技术总监熊务真把海外支付分为两个场景:一是跨境业务。中国游客到海外,用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二是支付宝可以直接扫其他的电子钱包支付。他对记者表示,海外用户到中国来看到支付宝刷一下也可以支付,这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在技术上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摘自8月3日《南方周末》
黄金萍/文)
分别依托电商和社交发展起来的支付宝和财付通,深知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它们还在不断拓展移动支付的边界。
2017年8月1日至8月8日,支付宝在中国发起“无现金城市周”活动,对外称有1000万家线下商户参与该活动。
此举惹急了微信。早在2015年,微信支付就发起了全球首个移动支付节日“无现金日”,定于每年8月8日。2017年7月31日,微信支付团队也宣布今年的无现金日战线拉长,8月1日至8月7日期间,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可领取并累计鼓励金,还可额外随机获得现金红包、专享代金券,而鼓励金可在8月8日进行一次性抵扣。
就连一向“高冷”的苹果公司,也罕见地俯身加入了中国同行们屡试不爽的补贴大战。2017年7月18日至7月24日,ApplePay(苹果支付)指定商户五折优惠、指定银行多倍积分。尽管单笔补贴最高只有80元且名额有限,但这次ApplePay促销的规模和优惠力度已经空前。
苹果中国一位人士向记者澄清说,这其实并不是其首次在中国开展促销。ApplePay2016年2月18日首次登陆中国时就有促销,一个月前也参加了中国银联的“银联6.2折促销活动”。
这一次中国银联再次与苹果联手,双方并未透露各自的营销投入。一位中国银联内部人士对记者称,中国银联要做“纯种开放式平台”,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之外的机构都是其合作伙伴,“中国银联坚持只做通道,绝不与渠道争利。”
但银联面对的残酷现实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占比已超过了九成。两巨头早已开启了从移动支付到生活场景服务、再到金融场景服务的生态圈建设,并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步伐。
从NFC到二维码
从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来看,NFC优于二维码;但NFC要求商户安装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设备,同时还要求用户的手机具备近场支付功能,门槛太高。
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上的起步时间,其实并不比支付宝、财付通晚。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在21世纪初手机开始普及时,就开始探索近场支付(NFC)。2008年中国移动在厦门推出手机SIM卡、公交卡、银行卡、企业管理卡四卡合一的手机卡,基于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机公交卡产品,可以说是最早的移动支付雏形。
中国银联在2006年也推出一套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业各自提出一套NFC标准,双方相持不下,直到2012年才确立了金融业系统的标准为国标。此后,中国银联成为NFC的主要推动者,但要推动银行、电信运营商、手机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主体携手共进,并不容易。
支付宝早在2009年推出了App版本。而2013年,财付通决定放弃独立App的打法,转而为腾讯旗下的移动社交产品微信和QQ提供支付能力,随后有了微信支付和QQ钱包。
支付宝和微信都选择了二维码作为移动支付的入口,只需要手机扫码即可完成支付。而银联坚持用NFC的方式,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完成感应和支付。
二维码始于1980年代,相比条形码能够存储更多信息内容,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微信诞生之初也用二维码来存储和呈现用户个人信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来添加好友。随后,二维码被用于微信支付。
2014年,在腾讯和阿里巴巴分别投资的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的竞争中,司机拿出二维码,乘客扫码支付,迅速为二维码支付打开了应用场景。
从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来看,NFC优于二维码,但是NFC不仅要求商户安装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设备,同时还要求用户的手机具备NFC近场支付功能,门槛太高;相比之下,二维码的使用和推广成本要低很多。
尽管二维码支付因为安全问题在2014年3月被央行紧急叫停过一次,但支付宝和财付通对二维码改造升级后卷土重来。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从出门坐车、菜市场买菜、超市小店购物,甚至街头乞讨,都可以扫码支付。
2017年5月17日,中国本土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091亿,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为39.51%,两者加起来已经占据93%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同期苹果ApplePay的市场占比不到1%。
ApplePay通过与中国银联的合作登陆中国,线下支付主要通过印有银联云闪付标识的终端进行。苹果中国向记者透露,相比一年前登陆中国时只有12家银行支持,ApplePay目前在中国支持81家银行发行的银联卡。从卡组织和银行的反馈来看,ApplePay占据了90%的NFC(近场支付)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银联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全国具备非接触支付能力的POS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其中经常发生非接交易的活跃终端超过1000万台。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17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只要能装独立App的就可以用二维码支付,而ApplePay只能用于iPhone6以上机型,三星、华为等只有高端机型才配备NFC功能。
相比之下,NFC的客户群实在是太少,二维码支付才是现实主流。即便像ApplePay这样软件、硬件和服务一体化的NFC支付方式,也不敌二维码在中国用户使用习惯中的先发优势。
2016年下半年开始,各主要银行陆续推出二维码支付。2017年5月底,中国银联终于联合国内四十多家银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标准二维码,实现银联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随后在2017年6月2日至8日展开了“银联钱包6.2折优惠活动”。
从支付到生态
支付宝和财付通已经走过了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阶段,目前正围绕着移动支付的生活服务应用场景、金融服务等进行布局,开启更为丰富的移动支付生态。
前述银联人士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开疆拓土,其实2017年的中国银联也可以用“生猛”来形容。
“银联钱包6.2折优惠活动”中,银联官方口径是覆盖了全国线上线下约10万商户,虽然和支付宝号称的1000万商户不是一个量级,但是也借用了互联网公司的打法,起用数千名“地推”人员,穿着印有银联云闪付标识T恤,在商户现场服务指导人们使用银联钱包。
中国银联随后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活动期间,银联钱包新增用户环比增长402%;银联二维码交易量环比增长282%;包括ApplePay、Sam⁃sungPay、HuaweiPay、MiPay等各类手机Pay在内的NFC云闪付,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去年的“6·2活动”增长308%。
不过,这次活动期间,中国银联出现了技术上的卡顿和阻滞。一位希望隐去姓名的第三方支付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联支付6.2折促销土豪式、旋风式的做法值得商榷,目前看来它更多的是吸引了一批“薅羊毛”用户,再加上实际使用中商户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一批用户未能享受到折扣,用户体验并不好,不少人在促销活动结束之后即卸载了App。
中国银联从201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6·2大促”,真金白银砸的还是线下支付场景,而财付通和支付宝却在2015、2016年春节期间通过“春节红包”,在中国展开了两轮轰轰烈烈的线上线下移动支付大普及。
2017年的6·2大促活动中,银联迈出的一大步是,不仅关注线下,还加入了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场景。但支付宝和财付通已经走过了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阶段,目前正围绕着移动支付的生活服务应用场景、金融服务等进行布局,开启更为丰富的移动支付生态。
2016年初,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副总经理郑浩剑对记者谈到,微信发红包是财付通吸引用户体验移动支付的第一步,接着将拓展到转账、话费充值、订餐、打车、购物等生活服务,然后逐步延伸到互联网金融。
2017年4月,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资深总监郏航也对记者提到类似观点,他认为移动支付的服务场景可分为三个台阶:第一,支付。比如人们早期用支付宝在淘宝上买东西;第二,生活场景服务。即用支付宝叫车、订外卖、买电影票等;第三,提供金融服务。比如余额宝、投资理财、信贷保险服务等。三个台阶彼此之间有逻辑关系,如果没有支付是切不进生活场景的,有了生活场景就可以有数据沉淀,进而可以提供金融服务。
而前述中国银联人士对记者称,银联支付只做通道,这样在银行、商户合作过程中能够打消合作方的疑虑,真正建设一个生态共赢的大平台。但银联支付始终无法回答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要在手机上存留这样一个单独的支付App?
依托电商场景,支付宝顺延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势能。同时,旗下“口碑网”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以及城市综合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也众星拱月。支付宝一度还想增加社交属性,最后以用户不买账、内部反省而作罢。
财付通则在2013年彻底想清楚后放弃了做独立App的念头,转而将其支付战略附生在腾讯的两款社交产品微信和QQ上。此后,财付通顺势变身为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
中国银联阵营的合作伙伴们也在尝试生态建设。2017年7月,中国有了第一家将会员卡服务和ApplePay进行整合的商户,北京味多美面包连锁店宣布,顾客在店内使用Ap⁃plePay进行付款后,马上获得一张感应式会员卡。
分别依托电商和社交发展起来的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深知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切入政务和城市服务,发起“无现金城市”“无现金社会”,作为“新零售”样板的盒马鲜生、“淘咖啡”、无人便利店等,更是进一步拓展了支付方式的边界。而用户在消费行为中产生的支付数据,形成的征信报告等,已然成为移动支付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基础。2017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宽金融科技的想象空间。
从国内到海外
造访非洲的马云俨然成为数字时代的超级英雄,这一状况大致相当于20年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访问中国。
作为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银联一直在强调成员机构要共同维护“四方模式”,即消费者进行刷卡消费后,由发卡行、收单行、商户和卡组织四方参与,发卡行、收单机构、银联按7∶2∶1的比例进行手续费利润分成。
而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与银行直连,银联应得的10%手续费由第三方支付和发卡行商议分配,这种“三方模式”变相切走了银联的蛋糕。这一做法在2017年以“网联平台”的出现而告一段落。
2017年3月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0亿元,股东44家,其中38家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央行(及其下属6家单位)共出资约7亿元,占股比例超过30%,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约10%。
网联执行网上跨行清算,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模式,同时接手备付金的统一托管。此前,备付金可以被第三方支付机构分散存放在多家银行内,并且可以通过交易的时间差为支付机构带来“隐形收益”,监管存在盲区。
前述中国银联人士称,网联的出现,如果能够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乱象,对银联来说其实是件好事,银联也不怕开放清算牌照,真正对其有影响的还是“9·6费改”。
“9·6费改”指2016年9月6日起,央行要求发卡行服务费费率不再按商户类别进行区分,银行卡清算机构分别向收单、发卡机构计收网络服务费费率水平由原来的0.13%,降为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0325%,单笔交易的收费金额不超过6.5元。
费率调整对银联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割肉”。2017年3月26日,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撰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称:支付服务的费率将持续下降,支付行业也将越来越薄利、微利,我国的支付费率早已不到国际平均费率的四成。这将使支付越来越接近基础生产要素的本质,就像水、电、煤、气一样。
随着支付成为基础生产要素,加上中国的“无现金社会”实践,使得中国的移动支付在海外受到追捧。2017年7月15日,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在其官网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二维码模式技术规范1.0版,中国银联担任了二维码标准工作组组长。
2017年7月下旬,造访非洲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俨然成为数字时代的超级英雄。这一状况大致相当于20年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访问中国。
阿里巴巴、腾讯将在中国市场已经被验证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推广到海外市场。据两家公司公开披露,目前全球已经有12万个贸易商支持支付宝,而且支付宝已经登陆27个国家和地区;微信支付已登陆超过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超过13万家境外商户,支持超过10种外币直接结算。
借助海内外庞大的会员基数优势,微信支付在2017年7月上线了境外开放平台,向境外商户系统输出多项升级产品能力,同时将服务市场留给当地第三方合作机构。
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蚂蚁金服也在与多家海外公司合作,推进支付宝在当地的落地,目前已经和印度当地电子钱包Paytm、泰国正大集团旗下支付企业AscendMoney、韩国即时通信工具Kakao等公司展开合作甚至入股。
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技术总监熊务真把海外支付分为两个场景:一是跨境业务。中国游客到海外,用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二是支付宝可以直接扫其他的电子钱包支付。他对记者表示,海外用户到中国来看到支付宝刷一下也可以支付,这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在技术上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摘自8月3日《南方周末》
黄金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