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抑制非理性投机需用非常手段
  近期市场非理性投机受到了监管层的严厉打击。前不久还如火如荼的ICO(首次代币发行)市场,在七部委联合公告进行取缔后,虚拟代币市场已是四面楚歌。近期热点城市住房市场“首付贷”死灰复燃苗头初现,金融管理当局发布禁令迅速“灭火”,房价投机炒作难起波澜。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抑制市场非理性投机,防范风险,就需要有非常手段。
  近年来,市场投机氛围较为浓郁。无论是住房市场的投机炒作,还是非正规金融领域的集资狂热,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催化下,都在极短时间内发酵并迅速膨胀,成为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顽疾。
  市场的风险教育也明显不足。市场自身有其运行规则,投机者并非完全不知道风险,但“赢得起输不起”。无论是正规金融领域的刚性兑付潜规则,还是非正规金融领域的投资者过激行为,市场参与者既不能审慎制定决策,也不能冷静面对投资后果,这充分反映出市场风险意识的淡薄,也在一定程度鼓励了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无论是不动产、股票,还是虚拟货币,反思这些年来市场狂热的投机炒作,既有捷足先登者的财富示范效应,也有后来者一夜暴富的幻想冲动,这些都反映了市场投资心态的浮躁。
  而扭转浓郁的市场投机炒作心态,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向实”,就需要有非常手段。目前,市场投机炒作往往穿着创新“马甲”,不易被监管当局及时了解。实际上,无论是ICO,还是市场上其他各种金融产品,这些所谓的金融创新都无法掩盖其非法集资、非法金融活动的本质。所以,发现市场上有借助各种“马甲”进行投机炒作的苗头,就要按照“穿透”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深入分析业务实质,及时采取规范措施,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同时,也要及时利用市场对投资者进行有效的风险教育。如果不能对市场投机行为及时进行风险教育,那么个别人的非理性举动就可能演化成集体的非理性行为,这将显著加大系统性风险,增加未来风险处置的难度和成本。
  正因为如此,前不久七部委对ICO进行整治,包括最近监管当局对“首付贷”进行围堵,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投机心态,而规范治理本身也是对市场进行风险再教育的过程。(摘自9月21日《经济参考报》
  陈涛/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