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芝麻盐的故事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度过。那时侯谁家要能吃个白面馍馍那也是件幸福之事。大概在我7-8岁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还未上学,那时我们都是9-10岁才直接上小学一年级,从来没有听说过谁还能上幼儿园。
记的有一年,大概在国庆节过后没几天,姑且就认为是1979年10月的上旬,我和爷爷去城南团中香姑家串串门,爷爷骑了个老旧“红旗”加重自行车,我座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路上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一大早爷爷带上我就出发了,从村东顺着高桥二队南边到抗日路后向南经火刘村进入县城。顺带的说一下抗日路,此路就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走过的路,我们村旁的这条路是抗日路的一小段,当时这段路还是土路,既不平整又窄还难走,路西是庄稼地,路东是关涝壕,壕里常年流着水,水很清有多半人深,听说关涝壕是全县排水工程的一部分,那个年代,雨水特别多,有时候连阴雨一下就是几十天甚至2个多月,所以排水很重要。关涝壕的水里有各种鱼类,也有泥鳅和黄鳝等,关涝壕里的水是我们小时候游玩的天堂,我经常和小宝、小军、福蛋、勇子、小强等三五成群的下水摸鱼抓泥鳅,玩的非常开心但也要时时小心最怕遇到蛇,如果碰到,我们必然要大喊大叫,甚至打死蛇以图吉利。水里的鱼草很绿,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远看就像一条带有灵气的绿色飘浮带,美景让人心醉。
关涝壕沿上草木非常茂盛,可能是有水的缘故,路边的树木也长的高大健壮,行人累了还可以乘凉,当时的绿化植被确实太好了。从花园村到团中村估计有8-10公里的样子吧,感觉特别远,主要是没有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行动全靠人的两条腿,非常不便。在哪个年代,人们普遍生活的都不富裕,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大伙的心情都非常开心快乐。
进了北关,爷爷带着我先到县城西北角的猪羊市场逛了逛,市场里的人很多,用现在的话说,那个市场就是脏、乱、差、臭,市场里人喊、牛叫、驴吼、猪哼哼,但市场内很热闹,各行各业的人川流不息。爷爷去猪羊市场可能是了解牛、骡、猪、羊等买卖行情,爷爷特别喜欢养羊。在猪羊市场逛了大约2一3个小时,我们离开市场从正街向南走,街道上的人不多,除了自行车外,就是步行人,很少有其它交通工具,汽车少之又少。走到南十字后向东(南新街当时还是土路),当走到红方红路中段(现在的消防中队附近),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相撞,把我当时就从车上给摔了下去,我哭了,可能腿上也擦破了点皮还流了血。这起自行车相撞事故,是因为那个中年妇女不按规定骑车逆行导致的。我记的爷爷当时对她说:“现在要给娃去医院看看,我出门急,没带钱,这可怎么办呢?并顺势搓了搓双手,表现出无可奈何状”。只见哪个女人赶紧从上衣里面的衣兜里掏出一把钱,数了半天全部交给了爷爷,还不停的说就这么多了,没有了(事后我问爷爷,大概是3块钱左右,那时候钱特别值钱,1毛钱能买12颗水果糖呢)。给钱之后,各走各的。爷爷把自行车的前轱辘用双腿夹住两手握住两个车把,用力把车头进行了校正,而后抱我上车继续赶路,路上我给爷爷说,我摔下去没事,你为什么还要说去医院给我看看呢?爷爷笑而不答!?也没说什么,我也就没再问。我俩继续向东走,到西韩路口向南走,延氮肥厂门前向南过二干渠。高陵氮肥厂在当时效益可好了,买化肥的人经常排着长队,并且还要凭票购买,否则是不会卖的。过了二干渠,渠南就是团中的庄稼地,我们从村东进村向西走了约150米左右,而后向南走了约50米,再向西约50米就到团中香姑家了。
香姑家座北朝南,进门是个倒座,倒座的俩侧各有几间沙子房,北边是个小倒座,好像是一份庄基分了两部分,北半部分是艳利二爸家吧!香姑一家人在东边沙子房里住着,房间内南边是个土炕(地道的关中房屋建筑)。
到团中香姑家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了,姑给我俩擀了燃面(白面在当时可是非常金贵的),还用盘子端出白面蒸馍,并且亲手递给我一个夹了芝麻盐的大白蒸馍。芝麻盐这个新名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当咬下第一口夹了芝麻盐的大白馍之后,芝麻盐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每每一提起“芝麻盐”三个字,我就想起了香姑。在那个缺少吃穿的年代,芝麻盐无疑是哪个年代无耐的产物?因为物质太匮乏了。用现在发展的眼光看,团中村地处交通要道,信息灵通,与县城北边的花园村相比,经济发展就强于北边,再加上香姑心灵手巧,勤劳善持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苦干加巧干,在自家的地里套种了芝麻、红薯、土豆等经济作物,既不影响庄稼产量,又能额外的多收获一点农作物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呢?那么芝麻盐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就是把生芝麻在锅里抄熟,用姜窝把芝麻捣碎,再加一些盐,就是芝麻盐,这么简单易操作之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又有多少人有胆气来种芝麻,还能想到用自己种的芝麻做成芝麻盐,让亲人们品尝呢?香姑做到了,她在苦日子里顽强拼搏,奋发向上,以苦为乐,永不服输的精、气、神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芝麻盐这种辅助的调味品,至今回想起来,也让我回味无穷。即使现在各种食物非常丰富,但我对小时候吃过的芝麻盐,情有独钟,永远不能忘怀。直到现在,无论是否吃还芝麻盐,但餐桌前必有芝麻盐,每当看到芝麻盐,我的心里都能得到莫大的安慰。芝麻盐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永恒的变成了历史符号,它将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牛牧
记的有一年,大概在国庆节过后没几天,姑且就认为是1979年10月的上旬,我和爷爷去城南团中香姑家串串门,爷爷骑了个老旧“红旗”加重自行车,我座在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路上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一大早爷爷带上我就出发了,从村东顺着高桥二队南边到抗日路后向南经火刘村进入县城。顺带的说一下抗日路,此路就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走过的路,我们村旁的这条路是抗日路的一小段,当时这段路还是土路,既不平整又窄还难走,路西是庄稼地,路东是关涝壕,壕里常年流着水,水很清有多半人深,听说关涝壕是全县排水工程的一部分,那个年代,雨水特别多,有时候连阴雨一下就是几十天甚至2个多月,所以排水很重要。关涝壕的水里有各种鱼类,也有泥鳅和黄鳝等,关涝壕里的水是我们小时候游玩的天堂,我经常和小宝、小军、福蛋、勇子、小强等三五成群的下水摸鱼抓泥鳅,玩的非常开心但也要时时小心最怕遇到蛇,如果碰到,我们必然要大喊大叫,甚至打死蛇以图吉利。水里的鱼草很绿,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远看就像一条带有灵气的绿色飘浮带,美景让人心醉。
关涝壕沿上草木非常茂盛,可能是有水的缘故,路边的树木也长的高大健壮,行人累了还可以乘凉,当时的绿化植被确实太好了。从花园村到团中村估计有8-10公里的样子吧,感觉特别远,主要是没有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行动全靠人的两条腿,非常不便。在哪个年代,人们普遍生活的都不富裕,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大伙的心情都非常开心快乐。
进了北关,爷爷带着我先到县城西北角的猪羊市场逛了逛,市场里的人很多,用现在的话说,那个市场就是脏、乱、差、臭,市场里人喊、牛叫、驴吼、猪哼哼,但市场内很热闹,各行各业的人川流不息。爷爷去猪羊市场可能是了解牛、骡、猪、羊等买卖行情,爷爷特别喜欢养羊。在猪羊市场逛了大约2一3个小时,我们离开市场从正街向南走,街道上的人不多,除了自行车外,就是步行人,很少有其它交通工具,汽车少之又少。走到南十字后向东(南新街当时还是土路),当走到红方红路中段(现在的消防中队附近),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相撞,把我当时就从车上给摔了下去,我哭了,可能腿上也擦破了点皮还流了血。这起自行车相撞事故,是因为那个中年妇女不按规定骑车逆行导致的。我记的爷爷当时对她说:“现在要给娃去医院看看,我出门急,没带钱,这可怎么办呢?并顺势搓了搓双手,表现出无可奈何状”。只见哪个女人赶紧从上衣里面的衣兜里掏出一把钱,数了半天全部交给了爷爷,还不停的说就这么多了,没有了(事后我问爷爷,大概是3块钱左右,那时候钱特别值钱,1毛钱能买12颗水果糖呢)。给钱之后,各走各的。爷爷把自行车的前轱辘用双腿夹住两手握住两个车把,用力把车头进行了校正,而后抱我上车继续赶路,路上我给爷爷说,我摔下去没事,你为什么还要说去医院给我看看呢?爷爷笑而不答!?也没说什么,我也就没再问。我俩继续向东走,到西韩路口向南走,延氮肥厂门前向南过二干渠。高陵氮肥厂在当时效益可好了,买化肥的人经常排着长队,并且还要凭票购买,否则是不会卖的。过了二干渠,渠南就是团中的庄稼地,我们从村东进村向西走了约150米左右,而后向南走了约50米,再向西约50米就到团中香姑家了。
香姑家座北朝南,进门是个倒座,倒座的俩侧各有几间沙子房,北边是个小倒座,好像是一份庄基分了两部分,北半部分是艳利二爸家吧!香姑一家人在东边沙子房里住着,房间内南边是个土炕(地道的关中房屋建筑)。
到团中香姑家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了,姑给我俩擀了燃面(白面在当时可是非常金贵的),还用盘子端出白面蒸馍,并且亲手递给我一个夹了芝麻盐的大白蒸馍。芝麻盐这个新名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当咬下第一口夹了芝麻盐的大白馍之后,芝麻盐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现在,每每一提起“芝麻盐”三个字,我就想起了香姑。在那个缺少吃穿的年代,芝麻盐无疑是哪个年代无耐的产物?因为物质太匮乏了。用现在发展的眼光看,团中村地处交通要道,信息灵通,与县城北边的花园村相比,经济发展就强于北边,再加上香姑心灵手巧,勤劳善持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苦干加巧干,在自家的地里套种了芝麻、红薯、土豆等经济作物,既不影响庄稼产量,又能额外的多收获一点农作物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呢?那么芝麻盐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就是把生芝麻在锅里抄熟,用姜窝把芝麻捣碎,再加一些盐,就是芝麻盐,这么简单易操作之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又有多少人有胆气来种芝麻,还能想到用自己种的芝麻做成芝麻盐,让亲人们品尝呢?香姑做到了,她在苦日子里顽强拼搏,奋发向上,以苦为乐,永不服输的精、气、神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芝麻盐这种辅助的调味品,至今回想起来,也让我回味无穷。即使现在各种食物非常丰富,但我对小时候吃过的芝麻盐,情有独钟,永远不能忘怀。直到现在,无论是否吃还芝麻盐,但餐桌前必有芝麻盐,每当看到芝麻盐,我的心里都能得到莫大的安慰。芝麻盐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永恒的变成了历史符号,它将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牛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