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褒斜道纪行
——陕西境内古蜀道遗迹实勘


  □张炜
  久有游走古老蜀道的心愿,月余前,我提出了以三秦出版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中国蜀道》丛书为基础,再编写一套文图并茂的《图说蜀道》丛书。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选题,且前人从未开启这方面的工作。要编写一套读者喜欢、文化价值厚重的精品,还需要拨开历史的面纱,对古老蜀道进行实地踏勘,所以经反复协调与准备,我终得偿所愿。8月6日上午,在汉中博物馆冯岁平先生的引领下,踏上了探索褒斜道的旅程。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四条古道之一,早期的褒斜道,因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贯穿褒斜二谷而得名。历史上有秦汉褒斜道和唐宋褒斜道之分,秦汉褒斜道从眉县出发,经太白、留坝进入汉中。唐宋褒斜道从凤翔起始,经宝鸡、凤县,再从凤县留凤关东南方向斜插进留坝武休关,沿着原秦汉褒斜道的方向进入汉中。元明清时期,又在唐宋褒斜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连云栈。
  我们从汉中岀发,一路向北驶行,不一会儿便进入了崎岖的山道,车窗外面秀丽的山峰渐次展开,好像是在列队欢迎我们的这次蜀道之旅。不远处湛蓝的天空下面千顷绿波映入眼帘,路对面山脚下约数百米长的木制栈道逶迤前行,原来石门栈道到了。这里曾是从长安经行褒斜道进入汉中的最后关口,除了木栈道外,整个蜀道惟一的穿山隧道就在这里。据传,曹操走到此处,站在《石门颂》前,对石门栈道颇为赞赏,一时兴起,提笔写下“衮雪”二字,有近臣说“衮”字还缺三点水,曹操哈哈大笑:这水啊,已经掉入石门下面的褒河里了!不过今天已经看不到石门隧道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解决汉中盆地的农田灌溉问题,这里修建了石门水库,许多文物被迁入古汉台博物馆陈列,古老的石门已被淹没在七八十米的水下了!
  离开石门,我们途经离汉中最近的青桥驿,大约半个小时,即到了著名的马道驿。马道驿位于今天留坝马道镇,明清时期这里是一个带有驻军的重要驿站。樊河横穿全镇,河面上还保有一条清道光五年(1825)所建的铁索桥,镇北面樊河边上立有“马道镇”标志碑,旁边的小亭子里矗立着两块古朴的石碑,其中一块刻于嘉庆十年(1805),“寒溪夜涨”四个大字赫然夺目,另一块碑立于道光十五年(1835),上书“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几个大字,原来樊河也称小西河,同行的原文管局杨局长介绍说,看上去清澈平静的小西河,每遇山雨却有暴涨暴跌的特点。史载,刘邦被项羽逼入汉中后,胸怀大志的韩信长时间得不到重用,于是在一个风雨潇潇的月黑夜逃离了汉营,萧何闻讯急忙驱马去追,由于河水暴涨,挡住了韩信北去的脚步,萧何才终于在小西河边追上了韩信。回到汉营,汉王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在古汉台拜韩信为上将军。后来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提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西出陈仓,一路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终使偏安一隅的汉刘邦,由弱到强,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伟大的汉王朝!
  小西河也是古褒斜道的经行之地,在冯先生的引领下,我们蹚水东行,拨开茂密的芦苇丛,不一会儿,便在小西河北面的岩石上发现了一串串栈道孔。目睹栈道遗迹,大家十分欣喜,探讨着此处栈道的结构特点,想象着古栈道的复原图形,感叹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及不懈追求。环顾旁边正在建设的宏伟的宝巴(宝鸡至巴中)高速,我们既为祖先的艰难探索自豪,也为我们今天伟大祖国的飞速发展骄傲!
  在马道镇稍做停留,我们又继续北行,前往马道驿与武关驿之间的金洞子探寻连云栈道遗迹。连云栈道是在唐宋褒斜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从陈仓道北段凤州东南方向斜插武休关,然后沿秦汉褒斜道南段到达汉中。一般来说,连云栈道的路基都比较高,阴天下雨,云雾缭绕,路上行人恍若天上的神仙若隐若现,因此人们就形象地称之为“连云”栈道。金洞子就在马道镇通往武休关路边的山崖上,高出现在公路约50米的距离,我们沿山崖边的小路往上爬,走不到十几米,就路断草深,找不到道路前行的踪迹了。同行的杨局长敏捷地拿出一把带锯齿的长砍刀,东砍西劈,不时还锯下一截挡道的灌木。哎,眨眼间,一条由青石铺就的羊肠小道就被“砍”出来了!沿着小道,我们摸索前行,走着走着,“嘭”一声巨响,呀,冯先生一脚踩空,从崖上摔倒,好在他经验丰富,顺手抓住一丛带刺的荊棘,仰悬在小道下面约两米处的树杈间。同行的留坝张良庙博物馆高馆长迅速折断一根长树枝,大家合力把冯先生拉了上来!因天热穿着短裤,冯先生腿上手上被荆棘挂出了一条长长的血道子,大家都很心疼感动,但一想到冯先生从小路摔倒,有惊无险避过了从山崖摔下去这一劫,而又感到庆幸释怀!留下三秦社编辑贾云陪伴仍在心悸的冯先生,杨局长、高馆长、我和三秦社总编辑赵建黎,仍继续探索前行!走了约20米,小道变得宽畅起来,一堆石条旁边,一块近两米高的界碑映现在眼前,上书“庙界。沔县、留坝营交界斯”。哦,终于找到了,这里就是连云栈道在留坝的一段碥道,而界碑则是通往留坝、勉县的指路碑!大家十分欣喜,纷纷用相机、手机留下珍贵的照片,然后原路返回,继续驱车前往武关驿。
  顾名思义,“武关”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南宋时期,它曾是宋金、宋蒙前线的重要关隘,南宋名将吴玠在这里与金国与蒙古军队,进行了数十年的殊死搏斗。它的旧址处于一个垭口上,两边地势较低,相对平坦,站在垭口上,想象着南宋守军居高临下,顽强抗击北面来犯的金军或蒙军的情景,我似乎明白了羸弱的南宋,为何能凭借蜀道天险抗击侵略者达百年之久的原因!褒河水从武关镇穿行而过,武关驿就建在河水的迴湾处,是全镇最为平坦开阔地方。我们通过铁索桥继续到河对面踏勘古栈道,穿过一丛丛芦苇湿地,拨开一大片茂密的青竹林,在陡峭的河沿下,一长溜石栈孔和一堆堆坍塌的栈道石柱就尽显眼底了。那些方形的栈孔深约七八十厘米,宽约三四十厘米,倒在旁边的栈柱应在二三米以上。可以想象,这段古栈道,不但是来往行人商贾的经行之道,更是隆隆战车的必经之途。这一发现令大家格外兴奋,我也思绪万千,站在青山环绕的褒河边古栈道旁,远眺对岸村落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目睹眼前清澈澄碧的褒河水,我不由兴起引吭高歌,唱起了那首思念故乡的经典歌曲《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经过一天艰辛的旅程,夜宿留坝宸熙酒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久经酷热煎熬,大家格外惬意。晚上山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早晨起来,山城四周重峦叠嶂的山峰都隐在浓浓的白雾中。出于安全考虑,第二天的行程,只好沿着偏远的乡村公路,去考察那些在陡峭的河岸边和高耸的山崖上躺了数千年的古道遗迹。岀了县城,我们沿着褒河、上(下)南河、红岩河、太白河、西河,一路向北,在烟雨朦胧的山道上,先远眺查看了阎王碥、青岩领、孔雀台等褒斜古道遗存,还踏勘了一水向长安、一水向太白、一水向留坝的江口三交驿。虽然古驿站已经了无踪影,但在道路通衢的江口镇,我们还是明晰了太白通往留坝的褒斜道走向,也搞清了由江口通往城固的褒斜道支线文川道的大致路径。当然,在杨局长的带领下,我们也顺道参观了江口的两棵千年古银杏和江口梭椤村的镇村之宝千年梭椤树。
  在农家吃过午饭,我们沿江口西北方向,穿行了约20公里绿树参天、景色秀丽的留坝最美乡村公路,前往蜀道重要节点、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景观留侯张良庙。张良庙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建在距留坝县城17公里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庙为张良的十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现在留下的是明、清建筑,分六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平方米。褒斜古道和民国时修建的川陕公路从庙门前通过,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要或途经此地,或专程来此凭吊,留下无数墨宝,赞颂张良“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也感叹人生,将出世与入世的省悟与情怀托意于此。
  张良庙将道家圣地与张良家祠融为一体,进入庙门,越过木桥,便是庄重高大的保安观,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立着“灵霄殿”,两侧分列着“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庙门的右侧是一个独立的三进殿堂,大殿雄伟庄严,上悬“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柄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摆放了一尊高大的张良塑像,殿内的文字和图片,大多讲述了张良的主要生平业绩:记载了“博浪飞椎”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圯下授书”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功成不居”的精神气节。而古今过往贤达对张良崇敬赞赏的楹联颂语更是比比皆是,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庭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做平地神”,“智勇深沉”,“英雄神仙”,等等。尤其在抗战中郁郁不得志的冯玉祥将军在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从张良庙出来,已是夕阳西下,雨霁后的崇山峻岭,铅华洗尽,清香扑鼻,浸润心脾。走在山道上,仿佛穿行于一幅山水画中,青山隐,白雾浓,绿水迢迢鸟朦胧。啊,古老的蜀道,美丽的留坝,有多少贤达在此留下了靓丽的诗篇,有多少华夏子孙对你魂梦萦绕!
  第三天上午,我们离开留坝返回汉中,去踏勘此行的最后一处古栈道鸡头关。这是明清时期修建的连云栈道的一段,位于今天石门水库旁边的山峰上,现存的古道长约3公里,宽约2米,许多地方都是青石铺就的石碥道,道边的山岩拓宽道路的斧凿痕迹清晰可见,也有不少各个时期留下的碑石。我们是从半山腰往上爬的,大约1个小时后,一块状如雄鸡报晓的巨石就矗立眼前,这大概就是鸡头关的来历吧。鸡头关的南面,在一段较为开阔的古道上建有一座道观,道观里的石墙上刻满了“一路顺风,保佑平安”等祝福短语。据说这里就像长安的灞桥一样,是古代汉中人与远赴长安的亲朋好友的分手送别处。鸡头关的北面,有一处坍塌的房屋石座依稀可见,民国以前是褒斜道上的一个巡检关城,古代的官兵在这里既保护南来北往行人的安全,也在此严查各类违禁物品。站在高高的鸡头关上,令人心旷神怡,头顶白云飘飘,身边绿树环绕,山上古道蜿蜒前行,山脚木栈道状如长蛇,栈道下面褒河水库碧波荡漾,石门隧道就像一座美丽的龙宫静静地躺在水下……啊,美丽的石门,你是上苍洒向人间的一颗珍珠,你更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古代交通道路博物馆!
  近三天的艰辛历程,很快就结束了,一路走来,虽然只考察了褒斜道留坝汉中段,却对古蜀道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既为祖先的不懈追求所感动,世上本没有路,是他们硬是在秦巴山地的崇山峻岭中,一步一步探出了路,终至形成了后世的蜀道。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开路的祖先呢?恐怕比上青天还难上百倍!同时,我们也对陕西境内蜀道的现状十分担忧,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千年古道的许多遗存已经永远地消失了,即使尚存的古道,许多也废弃在荒山野岭中,如果不及时地加以保护和开发,也许它们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湮没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我曾到金牛道广元段进行考察,由于当地政府坚持现代交通必须为古迹和景区让路的原则,因此金牛道上的重要遗存,如明月峡栈道、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了今天非常热门的文化旅游景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也许对拥有4条蜀道,涉及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等区域的陕西来讲,有着巨大的启迪和借鉴价值。当然,这次褒斜道之行,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已经出版的《中国蜀道》丛书,无疑是全国蜀道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再编辑出版一套精美通俗、形象生动的《图说蜀道》丛书,一定会为蜀道申遗发挥奠基性的作用!而且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总有一天,随着陕境蜀道文化旅游的开发,一定会为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蜀道》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张良庙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