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央行两年没有调整利率和存准率有何隐情?
  □张平
  最近一次普遍降准发生在2016年3月,最近一次调整基准利率是在2015年10月。也就是说央行已经近二年时间内没有调整利率或存准率了,这在过去十多年里是很罕见的。
  这似乎是央行要把利率、存准率这类“老工具”锁在工具箱内,取而代之的是“新工具”的频繁使用。该结论也得到数据支持,截至2017年11月末,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的余额已占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70%。
  那么,我国央行为何要尽量避免动用利率、存准率这类重型的货币工具,而是选用创新型货币工具呢?
  首先,只有对流动性精细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控市场。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实现了升级,央行的流动性操作愈来愈精细,有针对性地对短、中、长期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像以前降准或加息这类一刀切的货币工具,很难达到可精准调节某一时段流动性的效果。
  其次,我国以往的流动性创造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增加,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也倾向于使用降准降息等工具,较为简单地盯住整体经济和通胀。但从2014年开始,资本持续流出导致流动性创造渠道转向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也逐渐向精细化调控过渡,更多地依赖新型政策工具进行结构调整。
  最后,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新型工具也有助于平衡去杠杆和流动性稳定。
  2013年以来央行陆续创设多种新型工具,包括常备借贷利率(SLF)、MLF、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从本质上看,MLF、PSL是流动性管理工具,可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更灵活地结构性调节流动性,可同时达到既去杠杆,又能让金融保持稳定。比如。为了调节2017年年末的市场中短期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2017年10月底以来央行通过28天期、2个月期逆回购提供了8700亿元跨年资金,随着年末临近又合理搭配7天期、14天期逆回购等品种继续提供跨年资金。如此一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解决了60天内的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再比如,美联储于2017年12月13日宣布当年第三次加息,而我国央行则主动宣布于2017年12月14日,开展的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如此一来,既可避免跟着美联储同步加息,减少增国内长期利息上升的压力,但又可以达到引导中国短期内货币市场利率上行,从而可达到稳定人民币汇率效果。还有,2017年10月定向降准就是央行鼓励各大银行给服务于三农领域、消费金融、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输送更多的流动性,而绝对不要再向本身已经存在泡沫的虚拟经济加杠杆。
  而过去全面降准就是不管好坏,集体降准,结果是本该流向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都跑到虚拟经济中去牟利了,所以越是降准,信贷结构性问题越是严重。
  过去降准或者加息这种老式的货币工具,效果会越来越差,负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而使用了SLF、MLF、PSL、逆回购、定向降准等工具,可以在短、中、长这三个周期内,更有针对性、更加灵活,更加及时的确保中国的金融市场拥有更多流动资金,以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安全的运行。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