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4月8日,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故宫武英殿举办。张伯驹曾用四万块大洋入手《平复帖》,二百余两黄金购得《游春图》,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几乎全部国宝捐献给国家。“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著名画家黄永玉这样评说他。
  在书画中找到精神寄托
  “九岁能诗,人称神童”的张伯驹,出身于一个大官僚家庭,成年后进入军界,目睹当时官场腐败之状,决心辞去一切挂名差事。
  1927年是张伯驹人生转折的一年。他从琉璃厂购得康熙御笔“丛碧山房”匾额一块,并把自己的宅院更名为丛碧山房。“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张伯驹说。在书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根据张伯驹所撰写的《丛碧书画录》,他在1960年以前共收藏书画一百一十七件,其中宋元及之前的藏品共三十件,占他所有藏品的约四分之一。
  宋元及之前的书画,“年代湮远,非经多见广不易鉴别”,是衡量一个收藏家眼力、实力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启功先生曾评说,张伯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千辛万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张伯驹曾说。
  据家人回忆,为保住文物,张伯驹有过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卢沟桥事变前一年,张伯驹在湖北赈灾书画展上见到《平复帖》真迹,担心流入外国,请求所有者溥心畬转让。但溥当时要价二十万,并未谈成。1937年,得知溥心畬遭遇母丧,正在筹款,张伯驹便抓住机会,以四万元购得此帖。1941年秋天战乱,张伯驹全家入陕西避难。途中,他将《平复帖》缝入衣被,虽经跋涉离乱,始终不离身……
  1946年,散失东北的清宫旧藏书画陆续出现在市场上,其中,展子虔的《游春图》被文物商人马霁川以低价买入。张伯驹担心国宝被售出国外,立即找人问马霁川,不想却被索价八百两黄金,没能成交。
  后来,听说马霁川要以两万多美元将画卖到海外,情急之下,张伯驹“售出所居房产付款”。后来马霁川节外生枝,借口金子成色不够,要再追加二十两。万般无奈,张伯驹求请夫人潘素把首饰卖了,才保住这件国宝。
  还有更惊险的一幕。因张伯驹收藏字画声名在外,1941年竟被绑架。绑匪要价三百万,并以“撕票”威胁潘素。张伯驹托人叮嘱夫人,宁死魔窟,也决不许变卖所藏。僵持近八个月,绑匪见敲诈无望,自动将身价降到四十万。家人多方奔波借贷后,才使张伯驹脱离匪窟。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曾在他所著的《丛碧书画录·序》中,吐露了他收藏的初心。
  遇到开明的政府,将其捐献,让更多人鉴赏到传统书画,更是张伯驹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从30年蓄藏的书画中选出八件书法精品无偿捐献国家,后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捐献义举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特地为他们颁发了褒奖状。
  夫妻默契均深爱书画
  20世纪的中国,有几对著名的夫妻,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惊人的默契和爱好,为人所艳羡。钱钟书和杨绛是一对,张伯驹和潘素也是一对。
  潘素在她追念张伯驹的文章中写道,张伯驹重金购买书画的爱好不为他的家人理解,说他是个败家子,但她就要不惜一切来支持他。张伯驹教她画画,看到她日有长进,首先是高兴,同时更不甘落后,也奋发写作,并请不少名家前来赏评两人的作品,共同策励。
  张伯驹的外孙楼开肇回忆,张伯驹和潘素有着惊人的默契,平日在生活中,要么切磋棋艺,要么一人画画一人题诗。如果两人分开几日,总要填几阙词,表达思念之情。
  王琦施雨岑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