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社融大降意味着什么?
□李奇霖
  5月的金融数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现在“去杠杆+紧信用+严监管”的政策环境下,非标+信用债融资低迷、信贷高增并将成为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柱,这是2018年以来的一贯趋势。但没有想到的是,信用收缩的力度和金融数据的衰减似乎要远超大家的想象。
  我们不怀疑随着去杠杆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周期收缩、社融数据的下滑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趋势。但透过五月的金融数据,笔者认为这背后可能有些不一样的故事。
  第一,大面上看,社融的收缩是紧信用去杠杆的结果,但也是实体融资需求结构改变的体现。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社融增速与GDP增速在2015年底后出现微妙的分化。前者一直是稳中趋降,而后者在触底后迎来反弹。如果进一步考虑地方债置换的扰动,两者的背离会更加明显。
  这种背离说明经济对于融资需求与债务驱动的依赖度在下滑,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在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崛起增长的新兴产业,即以技术与知识为主要投入的行业,他们对资本的需求要更弱;居民消费,尤其是2017年以来,居民消费升级在三四线城市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银行信贷结构中,居民短期贷款占比越来越高,绝对规模与增速较2015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则是消费升级的另一个体现。
  若以上推论正确,未来金融数据将是企业部门融资需求衰弱+居民部门融资需求尤其是短期融资需求强化的组合。
  第二,从细分项看,新增社融规模少增主要由债券融资、非标等所致。
  债券融资项大幅收缩,市场上大部分观点认为是债券市场调整、信用违约事件增多所致,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高评级主体的债券融资也在相对收缩?所以,笔者认为可能还有额外的两个因素在发挥作用:信用风险显著增大带来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落,投资者对外部评级的不信任与滞后增加,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投资者对于信用债的整体偏好回落;季节性因素。从过往两年的数据来看,五月份的债券融资都较其他月份偏弱。
  此外,在债券融资部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现在社融债券融资口径中,ABS并不在其中,在现在直接以企业主体身份进行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盘活存量资产,选择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融资,因此这对5月的债券融资会有一定的扰动。
  非标融资项的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强监管下,大量的影子银行融资被清除,新增量不足,但到期量偏大。
  到期量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2015-2016年大幅扩张的非标债务在2018年陆续自然到期,另一方面由于紧信用去杠杆的政策环境下,大企业盈利改善,主动偿还债务去杠杆,小企业被动去杠杆偿还债务且无法再得到金融机构信赖所致。
  总结来看,社融收缩是确定性的趋势,在去杠杆、紧信用的政策环境之下,经济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但对于这种收缩我们也不宜过度悲观,这可能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在去杠杆政策的大局下,紧信用严监管是必然的政策组合,同时也是巩固现有防风险成果的需要。但紧信用严监管下,一批主业不精、依靠债务规模扩张存活的企业会出现信用风险,可能会引致流动性风险。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