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高智商”金融犯罪有哪些花样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活跃,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措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惩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然而,由于金融从业人员属高智商群体,监管手段升级后,违法犯罪手段也相对隐蔽。“高智商”金融犯罪有哪些花样?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金融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孙晴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市集中管辖证券类犯罪的检察机关,市检二分院办理的证券犯罪呈现出交易金额增大、风险点扩散态势。随着监管手段升级,金融违法犯罪作案手法愈加隐蔽,危害性更强。
  账户传递信息,隐蔽性强。孙晴告诉记者,一些基金经理与实际操作人员为规避电话、网络等易追溯信息,采用隐蔽性较强的手段——账户传递信息,即二人以第三方名义开设股票账户,基金经理获悉信息后,操作账户购买相关股票,另一方登录账户后即对交易信息心领神会。
  互助交叉传递,共同牟利。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金融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赵一璠介绍,为规避监管,一些基金经理达成默契,将自己知道的未公开信息告知对方,对方再将信息告知自己的亲友。交叉传递信息难以直接认定趋同交易,逃避监管的同时又共同牟利。
  业务讨论传递,推卸责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金融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卢楠介绍,一些基金经理在网上以业务讨论形式传递信息并完成交易,其实质为“老鼠仓”。
  “金融从业人员往往是‘学霸’,从司法实践来看,此类犯罪手段比常规犯罪更难发现,危害性也更大。”卢楠告诉记者,犯罪手段隐蔽、取证难等因素,给办理此类案件带来难度。卢楠表示,随着高科技监管手段上线,未来,对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将会更大。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司法机关通过加强行刑衔接、加强对客观证据的调取和大数据的应用、出台并完善相关司法解释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有助于进一步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本版文章摘自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