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与威严、高贵与优雅融于生命个体,散发着自然的魅力,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这位见证中国改革变迁的女性,从纺织女工到华尔街精英,从一个女性管理者到优秀的建筑艺术推动者,再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落地生根。
纺织女工的华丽转身
张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于北京,父母是旅居缅甸的中国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译,她母亲曾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缅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1980年,14岁的张欣跟着母亲来到香港,栖身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她分别在服装厂、电子制造厂等地方做最低级的工作。
一心寻找出路获得重生的张欣,用5年积蓄买了一张到英国的单程机票,开始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却半工半读完成了她在英国高中的学业。张欣说,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要上学,受到好的教育,找到好的工作。只身到达英国的张欣,如同大部分中国人,有着惊人的耐力和勇气。最后甚至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
1992-1995年,张欣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maon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不同于华尔街的大部分人,比赚钱更能刺激神经的是参与社会的变迁,彼时的中国无疑是张欣的最佳选择。恰逢其时的遇到潘石屹,四天就认定这个人并决定结婚。
张欣放弃了在香港面对着维多利亚海湾的房子和年薪百万的工作。在张欣的朋友看来,嫁给这个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的离过两次婚的小个子男人,无疑是跳进了火坑。可张欣却不这么认为,她被潘石屹的魅力吸引,欣赏他的品质,那种骨子里的厚道和朴实,而且张欣觉得他能教会她很多东西。
拥有城市灵魂的女性
张欣与建筑艺术的契机是在1997年。现代城公寓动工后,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区为自己建一个家,“山语间”的整个修建过程,把张欣带进了建筑学这个圈子。2000年,潘石屹买下了一块长城附近的地,原本这块地是要修高尔夫球场。张欣突发奇想,“我们能不能做一百个山语间?”长城脚下的公社就这样诞生了。它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2005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10大新建筑奇迹”之一。
通过一个个开放的、混合的建筑,带动社区的活力,更远来看,则是城市的复兴——这不仅是SOHO中国作为一个组织的终极使命,也是张欣的梦想。这位非建筑设计专业背景出身的房地产开发商在2002年以个人名义斩获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十多年来已晋升为全球先锋建筑设计师最喜闻乐见的中国伯乐。因为她,隈研吾,ZahaHadid等得以将模型化为建筑参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张欣对建筑设计的不俗品位也直接优化了北京的建筑风貌。在艺术和商业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但张欣和潘石屹并不是一直这么顺风顺水,两人在创业的前两年面临了巨大的分歧,面临无尽的争吵和婚姻危机,理性的张欣选择退出公司,生子挽救婚姻,事业与家庭双兼顾,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两人自此也开始了新的工作状态,公司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由张欣主导,潘石屹主管销售和政府关系。
家庭与事业间的别样智慧
公司上市后潘石屹依然活跃在媒体的视野里,而张欣似乎却消失了,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只接受过极少数几家媒体的采访,话题也只是与慈善、教育、宗教和建筑相关。因为正在推广的美德教育,2009年,张欣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受尊敬十位女富豪第五名。她将自己的目标转向慈善,说“钱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回馈”,从给予中收获快乐,这让我们看到的是善良大气的张欣。
事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后的张欣和潘石屹都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将时间奉献给了家人。张欣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回家,和孩子一起吃饭听他们讲学校的事情。在媒体采访中,张欣透露,潘石屹也坚持每晚与孩子的读书时间,还有手工作坊的时间。
张欣三年前只能跑五公里,现在可以跑一个全程马拉松。潘石屹三年前做不了一个俯卧撑,现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做1300个完美的俯卧撑。“他们都是坚持不懈的人。”张欣的私人健身教练说。第一次马拉松,夫妻二人牵着手“走”完马拉松最后最艰难的十公里,夫妻也许没有在这一刻回望多年前两人四天就订下来的婚约,然而时间和相互搀扶让这份抉择在那一刻显得愈加美好。魏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