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给您一份全年龄段血管养护指南
人体的血管如同地球上交错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养分、氧气都靠着这个四通八达的管道系统运输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血管一旦出了问题,可能影响身体的各个部分,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仗着年轻觉得离血栓远得很,其实血管的老化从很早就开始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邓钢为大家开出一份从小到老的血管养护指南。
动脉硬化从10岁开始?有道理
“从10岁起,我们的动脉就开始硬化,颈动脉斑块在我们20岁就开始发育了。”网上的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邓钢说,血管开始硬化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确切,但儿童青少年的血管状况,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儿童的营养状况太好了,小小年纪就血液粘稠,血管上长斑块的不在少数”。
中青年承压、久坐加大血管风险
背着房贷车贷压力,不得不拼的中青年人数不胜数。医生提醒,长期精神紧张可能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因。高度紧张下的身体状态,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应急激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这些都易造成大动脉撕裂。
此外,现在的中青年人久坐的特别多。久坐时,下肢的血液循环受到限制。如果将血管比作河道,血液粘稠再加上血液流动缓慢,河中的“泥沙”就很容易沉积下来,血栓也就形成了。“静脉长血栓,最怕长在腿上。”邓钢解释,长在腿部静脉里的血栓,一旦脱落,会跟着血液流动,经过心脏之后就到了肺动脉。堵住肺动脉是最为可怕的,猝死可能就在几秒内发生了。
如何及早发现血管风险
年纪大了,血管一定差吗?那也未必。邓钢说,年龄并不是衡量血管好坏的标准,关键还看个人的情况。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一个不能忽视的风险——脑部血管瘤。上海曾经做过一个社区调查,在接受调查的50岁以上人群中,脑部有血管瘤的比例高达7%,很多人并不知道。
很多病人是出现疼痛了或是出血了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候相当晚了。如今彩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已经能及早发现血管的病变。建议有高血压家族史、动脉瘤家族史等高危患者,最好每年做一次血管的筛查。
保健血管,平时要注重的是健康饮食,尽量减少高脂饮食,能让血液“垃圾”少一些,多运动,能促使血液流动加快,避免过多有害物质的沉积。
(摘自《扬子晚报》)
动脉硬化从10岁开始?有道理
“从10岁起,我们的动脉就开始硬化,颈动脉斑块在我们20岁就开始发育了。”网上的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邓钢说,血管开始硬化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确切,但儿童青少年的血管状况,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儿童的营养状况太好了,小小年纪就血液粘稠,血管上长斑块的不在少数”。
中青年承压、久坐加大血管风险
背着房贷车贷压力,不得不拼的中青年人数不胜数。医生提醒,长期精神紧张可能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因。高度紧张下的身体状态,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应急激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这些都易造成大动脉撕裂。
此外,现在的中青年人久坐的特别多。久坐时,下肢的血液循环受到限制。如果将血管比作河道,血液粘稠再加上血液流动缓慢,河中的“泥沙”就很容易沉积下来,血栓也就形成了。“静脉长血栓,最怕长在腿上。”邓钢解释,长在腿部静脉里的血栓,一旦脱落,会跟着血液流动,经过心脏之后就到了肺动脉。堵住肺动脉是最为可怕的,猝死可能就在几秒内发生了。
如何及早发现血管风险
年纪大了,血管一定差吗?那也未必。邓钢说,年龄并不是衡量血管好坏的标准,关键还看个人的情况。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一个不能忽视的风险——脑部血管瘤。上海曾经做过一个社区调查,在接受调查的50岁以上人群中,脑部有血管瘤的比例高达7%,很多人并不知道。
很多病人是出现疼痛了或是出血了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候相当晚了。如今彩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已经能及早发现血管的病变。建议有高血压家族史、动脉瘤家族史等高危患者,最好每年做一次血管的筛查。
保健血管,平时要注重的是健康饮食,尽量减少高脂饮食,能让血液“垃圾”少一些,多运动,能促使血液流动加快,避免过多有害物质的沉积。
(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