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我所经历的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自2010年始讲授“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教学相长中,他的著作《吾国教育病理》和这门课上挑选出来的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汇编《科场现形记》(2014)联袂问世。2018年11月《科场现形记续编》(中信出版社)出版。用郑也夫序言中的话说,其意义在于“向有心的读者们呈现中国教育现状,它的不为统计局与资深研究者关注的若干细部”。下文是该书中的一篇的摘录。 
北大清华近年的招生争夺战十分激烈。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对参与2015年北大招生工作的5位同学的访谈,力图较为客观地呈现出招生工作的图景。
争夺目标与落地前的准备
北大各招生组是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办)统一领导和管理,每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一个总部,市、县根据多年来该地中学和高考成绩情况适当派驻招生组。
招办人手不足,所以会从学校抽调行政人员和院系教师及在校学生。
北大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兼顾港大和港中文。招生争夺最重要的目标是省文理科状元,其次是文科前五或前十,理科前十或前二十;另一目标是控制本省招生分数线,最好能比清华高一分,这主要是针对理科,文科不作要求,因为北大文科招生人数比清华多,最低分数线每年基本上都会更低。
招生不是高考成绩出来前后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招生组落地前,招生争夺战已经打响,一般是从学生进高二开始,这期间主要有几件事:
一是重点中学寒暑假的返校宣讲,宣讲人基本是该中学或地区刚考上北大的学生。二是在高三时,主要是跟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络,同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长、班主任了解学生们对北大和清华的倾向,争取让高分学生报名参加博雅计划。三是在高考结束后,对来北大参加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笔试与面试的学生,招生组会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加强联系。
落地后的招生争夺
高考成绩出来前几天,招生组就需要到达驻地,到达后成绩出来前是和清华竞争的一个宝贵时间段。
笔者2015年所在的招生组提前两天到达。先是前往A市三所重点关注中学,拜访校长、副校长、高三年级长和“尖子班”班主任,了解有可能上线的学生的估分情况、院校和专业倾向。
高考成绩出来这一天对于招生组而言十分重要,这一天北大与清华要在三个方面抢时间。
一是拿到高考成绩。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3月底曾发出通知,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考生个人信息,但在绝大部分省份,两校都会提前知道成绩。
二是确定文理状元并在第一时间见到。
三在争取比对方先接触到前十名的考生。为了能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分考生,有些招生组会在出成绩当天下午邀请有希望上线的学生前来参加讲座或分享会,并尽量把时间拉长,类似于将考生“圈留”起来,最好能够等到招生组拿到成绩,并阻止考生前往对方招生组驻地。
成绩和排名尘埃落定后便进入北清两校争夺学生最激烈的阶段,也是学生和家长与两校招生组谈判的阶段。
争夺最激烈的是省状元,其次是理科前十文科前五。对于省状元,两校的策略相同,比的是谁最先接触到并“控制”起来。
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由清华先接触到,并迅速将其带离该省,为其买了去往北京的机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让其无法与北大招生组接触。当时北大招生组的应对策略是不停地向该状元及家长发短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能得到和他见面的机会。在得知他的航班后马上买了该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过不断地争取最后终于获得了与该学生见面的机会,见面后的策略是不再说服,而是带他参观北大,参加讲座,了解他感兴趣的专业。不过最后该状元还是去了清华。
2015年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可以说是完胜,出分当晚很快签了9个同学。清华招生组因此也比较着急,开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专业,对于一些学生用经管和建筑来吸引,这种用专业吸引的方法北大也使用,但只会针对名次靠前的考生,一般是用光华、经院、数学、元培来吸引。对于状元或省前二,如果招生组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将学生招进来,会动用到中学、学生家长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关系,清华在动员工作上比北大略胜一筹。
影响北清两校争夺激烈程度的还有中学和学生家长的态度。有的学生家长会因学生的排名谈条件:专业和金钱。不过这属于少数现象,一般是状元和省前三才有这个筹码。
					
					
					
					
					
                北大清华近年的招生争夺战十分激烈。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对参与2015年北大招生工作的5位同学的访谈,力图较为客观地呈现出招生工作的图景。
争夺目标与落地前的准备
北大各招生组是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办)统一领导和管理,每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一个总部,市、县根据多年来该地中学和高考成绩情况适当派驻招生组。
招办人手不足,所以会从学校抽调行政人员和院系教师及在校学生。
北大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兼顾港大和港中文。招生争夺最重要的目标是省文理科状元,其次是文科前五或前十,理科前十或前二十;另一目标是控制本省招生分数线,最好能比清华高一分,这主要是针对理科,文科不作要求,因为北大文科招生人数比清华多,最低分数线每年基本上都会更低。
招生不是高考成绩出来前后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招生组落地前,招生争夺战已经打响,一般是从学生进高二开始,这期间主要有几件事:
一是重点中学寒暑假的返校宣讲,宣讲人基本是该中学或地区刚考上北大的学生。二是在高三时,主要是跟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络,同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长、班主任了解学生们对北大和清华的倾向,争取让高分学生报名参加博雅计划。三是在高考结束后,对来北大参加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笔试与面试的学生,招生组会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加强联系。
落地后的招生争夺
高考成绩出来前几天,招生组就需要到达驻地,到达后成绩出来前是和清华竞争的一个宝贵时间段。
笔者2015年所在的招生组提前两天到达。先是前往A市三所重点关注中学,拜访校长、副校长、高三年级长和“尖子班”班主任,了解有可能上线的学生的估分情况、院校和专业倾向。
高考成绩出来这一天对于招生组而言十分重要,这一天北大与清华要在三个方面抢时间。
一是拿到高考成绩。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3月底曾发出通知,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考生个人信息,但在绝大部分省份,两校都会提前知道成绩。
二是确定文理状元并在第一时间见到。
三在争取比对方先接触到前十名的考生。为了能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分考生,有些招生组会在出成绩当天下午邀请有希望上线的学生前来参加讲座或分享会,并尽量把时间拉长,类似于将考生“圈留”起来,最好能够等到招生组拿到成绩,并阻止考生前往对方招生组驻地。
成绩和排名尘埃落定后便进入北清两校争夺学生最激烈的阶段,也是学生和家长与两校招生组谈判的阶段。
争夺最激烈的是省状元,其次是理科前十文科前五。对于省状元,两校的策略相同,比的是谁最先接触到并“控制”起来。
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由清华先接触到,并迅速将其带离该省,为其买了去往北京的机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让其无法与北大招生组接触。当时北大招生组的应对策略是不停地向该状元及家长发短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能得到和他见面的机会。在得知他的航班后马上买了该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过不断地争取最后终于获得了与该学生见面的机会,见面后的策略是不再说服,而是带他参观北大,参加讲座,了解他感兴趣的专业。不过最后该状元还是去了清华。
2015年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可以说是完胜,出分当晚很快签了9个同学。清华招生组因此也比较着急,开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专业,对于一些学生用经管和建筑来吸引,这种用专业吸引的方法北大也使用,但只会针对名次靠前的考生,一般是用光华、经院、数学、元培来吸引。对于状元或省前二,如果招生组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将学生招进来,会动用到中学、学生家长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关系,清华在动员工作上比北大略胜一筹。
影响北清两校争夺激烈程度的还有中学和学生家长的态度。有的学生家长会因学生的排名谈条件:专业和金钱。不过这属于少数现象,一般是状元和省前三才有这个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