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抢着戴的政策“帽子”怎成了“烫手山芋”
  近年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央给地方戴了不少优惠政策的“帽子”,比如设立自然保护区、贸易口岸、自由贸易区等。为了抢到这些“帽子”,个别地方一度争得“头破血流”。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划定自然保护区范围的时候,曾有不少地方竞相申请。但随着生态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以前抢着戴的“帽子”,如今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因为是保护区,一些区域进不去,一些项目上不了,保护区的牌子在某些人眼里,反而成了发展的“紧箍咒”。于是,一些地方呼吁调整保护区范围,一些地方恳请有关部门“摘帽子”,还有一些地方索性直接突破“红线”,置保护区政策于不顾“踩帽子”。
  当初辛辛苦苦抢过来的“帽子”,现在想“摘帽子”“踩帽子”,这种反差极大的“帽子悖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帽子悖论”的背后,折射出不少地方“戴帽子”的功利性、盲目性、随意性。一些地方,当初申请自然保护区“帽子”的时候,并不是真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量,只是功利地想拿政策、得资金、抢实惠;还有一些地方,设立保护区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坐在办公室大笔一挥,大量群众的居住地被划入保护区之内。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实施大规模群众异地搬迁,导致后续环保督察时问题重重。正是这些地方当初“抢帽子”时的任性,给自己结下一个无解的死结。有的地区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还有的地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
  如果说自然保护区因涉及生存与生态、生态与发展问题,产生“帽子悖论”尚情有可原,那么一些纯实惠型的“帽子”抢到了又被扔在一边实在不可思议。
  比如,中央为支持地方开放与发展而给的贸易口岸、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这些“帽子”利用好了能产生真金白银,给地方经济带来真正的实惠。但不少地区却由于工作主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较重,创新性不足,导致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进境粮食水运指定口岸等口岸政策长期闲置“晒太阳”,货真价实的优惠政策被活生生用成了“僵尸政策”,抢来的帽子却不用,造成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帽子”都不是随便给的,也不是随便戴的,更不是随便能扔的。它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实惠,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只看到荣誉和实惠的一面,忘记了职责所系,其结果不仅是名不副实,也终究难逃被执纪问责的下场。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