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买买买,缘于我们的天性
  人们有一种珍视自己拥有的物品超过其实际价值的倾向。心理学称之为禀赋效应。它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人们更容易买下试穿过的衣服或试驾过的汽车:曾经拥有的感觉会在无形中增加物品在你心中的分量。
  人们总是想象某样新东西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或是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会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它。这种对物质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我们不停地买买买,而广告商最擅长利用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过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会使人们难以分清正常消费与冲动消费之间的界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物质化的一面,而且购买行为本身的确能让人感到快乐,只不过这种快乐并不持久。正是因为快感转瞬即逝,导致许多人在买买买这件事上停不了手,甚至不惜举债也要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购买冲动单靠抑制是行不通的,因为喜欢囤积个人财物是人的本能,它对于身份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被迫失去个人财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发现,因自然灾害失去家园而变得一无所有的人,会产生一种深切的身份混淆感。他们觉得自己成了没有过去的孤儿,就像得了失忆症,好像自己从未存在过一样。某种意义上,你所拥有的决定了你是谁,当你变得一无所有时,身份的认定就会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人们喜欢囤积个人财物不单是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研究显示,相较于父辈,如今20~35岁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购买定制包袋、高端服饰等奢侈品获得地位或声望。
  很多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求并非出于实际需要,而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其中忌妒是一大主要推动力。从更深层次看,这与人的公平感与尊严感密切相关——如果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如别人,会让人感觉不公平,甚至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并不是富裕的高消费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如此。
  对物质的追求以及相互攀比是人类的天性,或许很难改变,但如何将钱花得更有意义,让自己更快乐,却值得深思。心理学家发现,把钱花在丰富人生体验上或者他人身上,比虚掷在其他地方能给人带来更持久的快乐。比如,你给喜欢踢球的孩子买的球鞋是不是名牌并不重要,如果你能亲自带穿着新鞋的孩子去公园踢场球,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了。
  (摘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2期丁一/文)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