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这四种蔬菜真的致癌吗 	
					
										
										  近日,一篇宣称“这4种蔬菜已经被卫生组织拉入致癌名单”的文章传播于网络。首先指出,目前并没有任何机构把文中所说的“这4种蔬菜”拉入“致癌名单”,所以文章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但是,关于这4种蔬菜的安全性确实有一些传说,下面分别来说。 
娃娃菜
这篇文章中提到“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让娃娃菜保鲜的时间变长,就会用甲醛水泡洗”。
甲醛有害健康,“有些不法商家用甲醛泡洗娃娃菜”,只是说明我们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规范的娃娃菜,而不能因此认为“娃娃菜不能吃”。如果能从蔬菜上闻到刺鼻的气味,估计正常人也都不会买;如果闻不到刺鼻性的气味,那么即便“泡过甲醛”,其残留在菜上的也很少——而且甲醛易溶于水,经过充分的清洗和正常的烹饪,也不会再留下什么了。
蕨菜
近10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争论一直很火热。
蕨菜中有一种物质叫“原蕨苷”,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致癌能力。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的是“致癌能力有多大”。实际上,通过干燥、浸泡、充分加热等操作之后,虽然原蕨苷不能完全消失,但含量会明显降低。偶尔吃几次“尝尝鲜”未尝不可。西葫芦
传说的“西葫芦致癌”是来源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在那份报告中,炒熟的西葫芦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是360微克/公斤,接近于炸薯条含量。
其实,那项测试中的炒法也比较极端,是用猛火炒了3分钟和6分钟,跟大家平常的烹饪过程还是不大一样的。即便如此,这个“360微克/公斤”的含量,只是在蔬菜中很高,而在其他食物中并不罕见。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中平均含量为477微克/公斤,早餐谷物类食品中平均含量为313微克/公斤。丙烯酰胺与癌症的关系,并不值得过于纠结。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结论是“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但没有“拉黑”任何食品,而只是建议公众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温油炸和高脂肪的食物。
红凤菜
文中宣称“专家研究出红凤菜中含有一种物质,有专家研究发现这种物质具有很大的伤肝致癌作用”。
这种物质叫做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它是一类在很多植物中都存在的天然毒素,种类超过660种,多达6000种以上的植物中含有它。这类物质具有肝毒性,在动物实验中也展示了致癌性。跟蕨菜的情况类似,如果实在喜欢,偶尔吃一点可能也问题不大;从“安全优先”“能免则免”的谨慎原则出发,那么少吃或者不吃红凤菜没有什么不好。(摘自北青网)
					
					
					
					
					
                娃娃菜
这篇文章中提到“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让娃娃菜保鲜的时间变长,就会用甲醛水泡洗”。
甲醛有害健康,“有些不法商家用甲醛泡洗娃娃菜”,只是说明我们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规范的娃娃菜,而不能因此认为“娃娃菜不能吃”。如果能从蔬菜上闻到刺鼻的气味,估计正常人也都不会买;如果闻不到刺鼻性的气味,那么即便“泡过甲醛”,其残留在菜上的也很少——而且甲醛易溶于水,经过充分的清洗和正常的烹饪,也不会再留下什么了。
蕨菜
近10年来,关于“蕨菜致癌”的争论一直很火热。
蕨菜中有一种物质叫“原蕨苷”,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致癌能力。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的是“致癌能力有多大”。实际上,通过干燥、浸泡、充分加热等操作之后,虽然原蕨苷不能完全消失,但含量会明显降低。偶尔吃几次“尝尝鲜”未尝不可。西葫芦
传说的“西葫芦致癌”是来源于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在那份报告中,炒熟的西葫芦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是360微克/公斤,接近于炸薯条含量。
其实,那项测试中的炒法也比较极端,是用猛火炒了3分钟和6分钟,跟大家平常的烹饪过程还是不大一样的。即便如此,这个“360微克/公斤”的含量,只是在蔬菜中很高,而在其他食物中并不罕见。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中平均含量为477微克/公斤,早餐谷物类食品中平均含量为313微克/公斤。丙烯酰胺与癌症的关系,并不值得过于纠结。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结论是“某些食品中含有的丙烯酰胺可能会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但没有“拉黑”任何食品,而只是建议公众应该注意膳食平衡,少吃高温油炸和高脂肪的食物。
红凤菜
文中宣称“专家研究出红凤菜中含有一种物质,有专家研究发现这种物质具有很大的伤肝致癌作用”。
这种物质叫做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它是一类在很多植物中都存在的天然毒素,种类超过660种,多达6000种以上的植物中含有它。这类物质具有肝毒性,在动物实验中也展示了致癌性。跟蕨菜的情况类似,如果实在喜欢,偶尔吃一点可能也问题不大;从“安全优先”“能免则免”的谨慎原则出发,那么少吃或者不吃红凤菜没有什么不好。(摘自北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