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日剧里的美食哲学
□行超
  美食剧在日本影视剧中是一个独特的门类,也是最近几年在我国观众当中颇有人气的一类日剧。这类剧集大多改编自日本漫画,看起来有一位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但事实上,真正的主角却是主人公不断寻觅或亲手制作的美食,比如《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和歌子的酒》等等。这些剧集通常没有主线情节,简单的人物与故事不过是为了烘托食物而存在的。美食剧这一日剧的独特创造,集中体现了美食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几乎每一部日本电影或日剧中,也都有与食物相关的桥段。日剧《东京大饭店》里有一集,木村拓哉饰演的主厨为了寻求最优质的鹿肉,翻山越岭找到一位隐居深山的猎人,又几经这猎人的重重考验,终于得到了心仪的食材。如此,这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鹿肉料理,它的价值已不仅是那让人口舌生津的味蕾享受,更具魅力之处,是这料理背后的故事,以及这故事所显示出的对极致之美的不懈追求。
  在日本影视剧中,看似日常而无用的食物,往往具有重要的隐喻意义。它们或是承载着主人公的个人记忆,或是代表“在别处”的另一种生活,又或是帮助营造着一种特殊的氛围。《轮到你了》中,男主角日复一日的寿喜锅,成为他与亡妻道别的一场仪式;《四重奏》中,炸鸡要不要加柠檬汁这个小小的细节,暗示着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侠饭》中,外表冷酷无情的黑帮大哥用一道道家常美食,治愈了一个落魄的大学生……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曾在一次访谈中提醒我们,要注意藏在电影中枝微末节之下的是什么:“角色真正说了些什么?不是酒或食物……而是家庭。”
  的确,在是枝裕和的每一部影片中,几乎都有写满了家庭回忆的食物:《海街日记》里姐姐自种自酿的青梅酒、《小偷家族》里爸爸“买”来的可丽饼、《比海更深》里妈妈冻的可尔必思冰淇淋、《步履不停》里一家人共同制作的玉米天妇罗……日本影视剧中的美食如同他们所推崇的“极简”文化一样,既不珍贵也无特别,不过是朴实无华的一日三餐。但正是这样的朴素与日常,构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底色,也正是这样的平凡琐碎中蕴藏着最温暖的人情,成为疲惫生活的慰藉和治愈。
  温暖和治愈,是日剧美食的普遍诉求。孤独美食家之所以愿意享受“孤独”,是因为他可以在美食中找到幸福;深夜食堂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寒夜中给食客带来了温暖。在今天,对于居住在都市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物质生活已经有了基本稳定的保障,人们既不会因为物质的短缺而焦虑,也不大因为物质的丰盛而感到快乐。情感的匮乏成为了现代都市人的主要困境,生活中最能牵动情绪的,反而是那些习焉不察的小细节。似乎只有在最简单的一蔬一饭面前,人类才能卸下所有的伪装,不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不必在意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身份,而是回归人类最基本的诉求,如同初生婴儿般地成为无差异的、完全平等的个体。也正是因此,在美食的世界中,最能疗愈人心的往往不是豪华奢侈的米其林大餐,而是附着着个体记忆的家常便饭。
  同为东亚文化的后代,中国与日本在审美追求、精神内核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日本美食剧在中国受到一代年轻人的追捧,隔着屏幕,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被治愈的渺小的幸福。隔海相望的另一侧,多少中国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日之后,就是在这些日剧“下饭菜”的陪伴下,独享着一个人的晚餐——这简直就是日剧美食哲学的另类实践:越简单越治愈,又好吃又孤独。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10号中投国际大厦A座18层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