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花式推销银行零售业务承压
  本报综合报道 近期,有不少用户反映,接到多家贷款中介电销电话,“热情”推荐各大银行的个人贷款。
  通过贷款中介或者助贷机构来获客,是这些年银行零售业务拓客的主流做法,助贷模式也已得到监管部门认可和规范。但贷款中介电销如近段时间这般花大力气,并非常态,背后折射出银行零售业务增长的压力。
  中介推贷“太热情”
  家住上海的赵先生,最近就接到多个贷款中介的推销电话,而此前他从未咨询过任何贷款中介,仅在某大行有住房按揭贷款记录。
  他说,其中一家中介自称与招商银行合作,只要提供公积金流水等证明,就可以帮他申请消费贷,年化利率为4%,只是需要向中介支付2%至3%的手续费。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也以咨询贷款事宜的理由致电上海一家助贷机构,此后竟接连受到数家贷款中介电销电话“轰炸”。
  这些中介客服,无一例外在电话里表示,他们可提供个人贷款,与市面上多家银行都有合作,包括四大行以及招行、中信、兴业、光大等股份行。
  中介称,只要提供贷款资质材料,比如社保、工资单等证明,就可以申请到贷款,而且用公积金贷款,最高可以贷到100万元。具体的办理流程亦比较简单,银行客户经理会在该中介驻点,只要客户带好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做面审,他们协助完成剩下贷款流程即可。
  与助贷机构合作,是当前银行零售业务的普遍做法,特别是网点短缺的中小银行。
  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表示,对公业务,因其企业数量相对于零售业的个人要少且针对央企和国企等大型企业的对公业务主要由几家股份制和国有银行来做,中小银行很难在对公领域有所突破,银行对公贷款业务未来增长空间有限,只能转战开拓零售贷款。
  银行零售业务压力重
  面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某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认为,当中既有近年来宏观经济变化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战略调整的考虑。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上升和消费升级等影响,各大银行纷纷加大零售业务转型,尤其是资产端业务的投入,如房贷、消费贷等,增加零售业务的营收和利润。
  这段时间,贷款中介开足马力推销银行贷款,背后折射出银行零售业务增长维艰的现实。
  银行零售业务包括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等,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些指标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而今年零售经营增长,仍难言乐观。
  一家上市城商行上海某支行行长坦言,预计今年该支行完不成消费贷考核指标:“消费贷市场已经比较饱和,各家银行产品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该贷的也都已经贷了,客户需求也没那么多。”
  特别是2、3月以来,监管部门严控严查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等领域,间接增加了银行零售经营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将个人信贷资源倾向消费贷。
  一家体量较大的助贷机构相关负责人透露,月底时,该平台来自银行的资金量突然猛增,资金端规模首次超过资产端。“今年前两个月资金端节奏都还比较正常,现在找上门的合作银行增加不少。”他称,这可能就是个人经营贷受到严监管后,资金挤出效应导致的,也可能是互联网贷款新规所导致的。
  消费贷成发力点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监管部门严查严控经营贷、消费贷等因素,今年银行零售增长难言乐观。
  银行零售业务经营压力,亦从央行最新金融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央行数据显示,今年4月,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增加365亿元,较3月的5829亿元大幅回落,也较去年4月的2280亿元大幅减少。
  央行通常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披露消费贷和经营贷具体数据。从过去数年来看,基本上,消费贷都占短期贷款的大头,余额一般比经营贷多出约2万亿元。
  但是现在两者余额差距正在缩小。今年2月份,短期贷款中的经营贷余额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月份增加接近3000亿元,余额达7.3万亿元;而消费贷3月份增量为2300亿元,余额为8.7万亿元。
  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今年我国将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报告指出,要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银行业人士指出,消费贷款业务并不好做,当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发力,竞争十分激烈。想差异化发展也不容易,银行为把控风险,目标客群势必会重合;加之消费者选择贷款消费的领域比较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装修、购车等大额消费方面,因此市场上消费贷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银行在寻找场景拓展消费贷方面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比如此前引起热议的“彩礼贷”“墓地贷”等。西南证券分析师叶凡表示,银行在宣传金融产品时不得肆意炒作。他说,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明确指出,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增收需要在开放合作、用户体验、流程优化等方面入手。首先是与各类型企业深入合作,增加银行零售业务运用场景;其次是以用户体验最佳作为开发零售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出发点,增强用户体验和黏性;再者是优化零售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化的零售银行业务。
  同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德林在表示,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其将经营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上,做好、做强、做大零售业务,来解决并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此推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并且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整合多维度的零售客户消费信息,对信息进行多层次地挖掘和分析来制定自己零售业务发展的长期价值战略,以确保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为避免银行在产品设计、创新时“剑走偏锋”,业内专家建议中小银行可以采取与大型银行、机构合作的方式,或多家银行“抱团取暖”,在监管框架下,实现高效合作。如可以通过“交易即服务”方式,即中小银行提出产品设计需求,与之合作的大型银行为中小银行提供交易需要的执行方案,在运营和技术层面进行指导,中小银行再通过保留其服务终端客户的能力和权限进行执行。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10号中投国际大厦A座18层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