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袁隆平“一带一路”铭记的名字
  “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他的逝世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全民纪念热潮,联合国、全世界许多国家也纷纷发电纪念袁隆平先生,这种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他曾立下“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短缺问题贡献力量”的宏愿,如今,他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全球60多个国家生根发芽,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中国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福音,粮食是战略性物质,粮食安全为世界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功不可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估计在14亿人左右。
  禾下乘凉覆盖全球
  这些年,中国杂交水稻,不断寻求创新寻求突破,为的就是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端牢我们手中的饭碗。中国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也将中国的良种、中国的经验传向世界,传向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农业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也在持续做出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并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数60多个国家进行研究和推广,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据了解,美国60%以上的稻田,种的都是中国的杂交水稻,这些代表中国走出去的杂交水稻,其产量要比美国地方品种高出33%。
  如今,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七千五百万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五亿人。
  让杂交水稻在非洲扎根
  “作为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理事会主席,在此我宣布:我们将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薪火相传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衣钵,继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水稻,提高粮食产量。”2019年6月27日,在长沙“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的“2019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如此“宣誓”。
  庄严的承诺,不仅感染了参会稻作专家,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粮食安全,不仅中国要有,非洲国家也要有,要让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地区扎根!
  6月是尼日利亚水稻生长黄金季。一群来自长沙袁氏种业的稻作专家,打“飞的”到当地,实施万亩杂交水稻的规模化种植。谁也不曾想到,几年前,在这里选一块能种上百亩稻田的“风水宝地”,都让中国专家前后忙碌了一周多。现在,则有望种植产量比当地品种可翻倍的2万公顷杂交水稻。
  “我们在中国期间,天天能吃上我们喜爱的大米。但在我们国家,平均每周只能吃上两次大米。希望杂交水稻技术在家乡推广,让我们每天都能吃上大米。”来自喀麦隆的一名水稻技术学习者说。
  马达加斯加,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15年前,这个世界上除亚洲国家外生产稻谷历史最长的国家,全国水稻平均产量仅为3.5吨/公顷。每年需进口20至40万吨的大米。
  2006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在非洲建10个特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援建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成为了当中的首个项目。怎么示范?面对马达加斯加人的杂交水稻种植“小白”,中国专家采取了“临时抱佛脚”学的蹩脚马语、手舞足蹈的比划和技能示范等“组合招数”,经过十余年努力,马达加斯加终于在粮食问题上“脱贫”了。
  2017年,马达加斯加官员来长沙拜访袁隆平院士时,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人民已基本摆脱饥饿。为了感谢您,马达加斯加特意选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马达加斯加人民都想见到您。”
  据悉,1996年至今,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此外,中国企业也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多哥等国投资建设了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海水稻“一带一路”的新名片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广泛的种植于沿海滩涂或内陆盐碱地,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海水稻团队选育。2017年9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和他领导的海水稻团队——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海水稻成功测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盐碱地亩产800公斤、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浙江台州遇到台风还能产600公斤、可以养活一亿人,海水稻,正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经验,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模板和最佳结合点之一。海水稻成功量产无疑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好助力,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枚熠熠生辉的“一带一路”新名片。2018年,袁隆平团队在迪拜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海水稻成功走出国门。目前,“沙漠海水稻”在沙特、卡塔尔、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推广耐盐碱水稻技术。
  “梦见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如今,禾下乘凉不仅仅是袁隆平的梦,袁隆平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克服了盐碱地生产的重重阻力,成功实现了批量亩产,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一碗好饭端上全世界的餐桌!综合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10号中投国际大厦A座18层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