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特别措施的“特别信号”
本报综合报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更多红利。
《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下称《特别措施》)1月26日发布,选择深圳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推出24条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那么,立足深圳先行先试优势,这些特别措施释放哪些“特别信号”?有何意义?
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
1月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在会上表示,《特别措施》涉及部门多、波及面广,推动落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完善配套保障,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中央要求,深圳要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别措施》紧密围绕中央对深圳的定位和要求,结合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应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作为主要目标领域,试点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准入环境,支持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赵辰昕指出,《特别措施》从国家层面支持深圳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国际一流的市场准入环境和高标准市场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方式、促进深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设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准入等方式,着力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畅通有序流动,进一步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在深圳加速集聚,推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
据介绍,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发达,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0%,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等跨境数据业务应用场景丰富。
《特别措施》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等部署安排,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化互利合作,在促进通信服务、跨境贸易、保险产品互联互通方面提出一批具体措施。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表示,这将有助于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突出作用。
据了解,此次《特别措施》中有4条举措为深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能力、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带来新机遇。通过重点支持市场化机构开展医疗器械检测能力建设,鼓励更多机构争取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药监局认定,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服务能力,促进大湾区乃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电子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处方流转过程监管,保障处方真实、全程可追溯,实现患者处方可查、可用;对接海南电子处方中心,共同探索建立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机制。
赵辰昕指出,相关措施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其他放宽准入特别措施统筹部署、形成呼应,有利于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充分竞争比较,为全国层面放宽准入探索更加完善的改革路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特别措施在多领域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向全球市场竞争优势转换。
商务部台港澳司二级巡视员朱莉表示,制定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地区均为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区域。制定放宽准入特别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在海南、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大战略区域,部署一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地区市场条件较好、要素资源汇聚等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改革经验,推动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
传递了哪些信号
强调市场准入放宽,透露出什么信号呢?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首先一条就是市场化。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坚持走市场化路线,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此次对深圳放宽市场准入,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上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强化。
宋丁认为,《特别措施》的出台,对国际上各种资本、技术力量进入中国市场,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包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圳这样一个先行示范区的平台上,会对全国形成非常大的示范效应。
《特别措施》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和其他等六大领域提出24条具体措施。宋丁表示,此次放宽市场准入涉及方方面面,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综改方案”和“授权清单”。这也意味着,国家加大开放力度,并不局限在某些小领域,而是涵盖科技、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反映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急需提升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层级,而深圳有能力实现真正的“先行先试”。
2022年是“十四五”的第二个年头,具有总结过去一年、强化后面四年发展的意义。宋丁说,目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复杂严峻挑战,需要一定的调整空间。通过降准降息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只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在2022年这个“起飞年”,需要深圳这样一个具有改革开放精神和经济基础的城市,再一次秉承先行先试的意志,继续做出一个示范。
《特别措施》对深圳也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圳可以借助这些利好的推力,使经济更加稳步向上。此次《特别措施》出台,已经给未来四年的深圳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路径和蓝图。
《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下称《特别措施》)1月26日发布,选择深圳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领域推出24条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那么,立足深圳先行先试优势,这些特别措施释放哪些“特别信号”?有何意义?
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
1月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在会上表示,《特别措施》涉及部门多、波及面广,推动落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完善配套保障,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中央要求,深圳要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别措施》紧密围绕中央对深圳的定位和要求,结合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应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作为主要目标领域,试点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准入环境,支持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赵辰昕指出,《特别措施》从国家层面支持深圳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国际一流的市场准入环境和高标准市场体系。通过优化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方式、促进深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设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准入等方式,着力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畅通有序流动,进一步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在深圳加速集聚,推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
据介绍,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发达,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0%,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跨境电商、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等跨境数据业务应用场景丰富。
《特别措施》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等部署安排,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化互利合作,在促进通信服务、跨境贸易、保险产品互联互通方面提出一批具体措施。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表示,这将有助于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突出作用。
据了解,此次《特别措施》中有4条举措为深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能力、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带来新机遇。通过重点支持市场化机构开展医疗器械检测能力建设,鼓励更多机构争取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药监局认定,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服务能力,促进大湾区乃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电子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处方流转过程监管,保障处方真实、全程可追溯,实现患者处方可查、可用;对接海南电子处方中心,共同探索建立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机制。
赵辰昕指出,相关措施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其他放宽准入特别措施统筹部署、形成呼应,有利于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充分竞争比较,为全国层面放宽准入探索更加完善的改革路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特别措施在多领域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向全球市场竞争优势转换。
商务部台港澳司二级巡视员朱莉表示,制定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地区均为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区域。制定放宽准入特别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在海南、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大战略区域,部署一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地区市场条件较好、要素资源汇聚等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改革经验,推动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
传递了哪些信号
强调市场准入放宽,透露出什么信号呢?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首先一条就是市场化。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坚持走市场化路线,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此次对深圳放宽市场准入,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上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强化。
宋丁认为,《特别措施》的出台,对国际上各种资本、技术力量进入中国市场,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包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圳这样一个先行示范区的平台上,会对全国形成非常大的示范效应。
《特别措施》围绕科技、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和其他等六大领域提出24条具体措施。宋丁表示,此次放宽市场准入涉及方方面面,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综改方案”和“授权清单”。这也意味着,国家加大开放力度,并不局限在某些小领域,而是涵盖科技、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反映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急需提升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层级,而深圳有能力实现真正的“先行先试”。
2022年是“十四五”的第二个年头,具有总结过去一年、强化后面四年发展的意义。宋丁说,目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复杂严峻挑战,需要一定的调整空间。通过降准降息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只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还是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在2022年这个“起飞年”,需要深圳这样一个具有改革开放精神和经济基础的城市,再一次秉承先行先试的意志,继续做出一个示范。
《特别措施》对深圳也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圳可以借助这些利好的推力,使经济更加稳步向上。此次《特别措施》出台,已经给未来四年的深圳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路径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