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凭吊张季鸾
□祁河
  十多年前我主持西安日(晚)报时,多少有点自豪。
  原因是报界宗师张季鸾是榆林人,与此同时在陕的媒体负责人,如王丁、李勇、周怀忠、鲍剑、张哲浩、万波,连同我的前任马汉卿、王长安、马狮雄都是陕北乡党。
  记得每年清明前后,省记协尹维祖主席都会组织部分记者,到长安杜曲竹园村张季鸾墓园凭吊这位新闻工作者的先驱。省上有个张季鸾研究学会,外事学院有个张季鸾纪念馆,我十分乐意参加他们的活动。
  2008年4月,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陕报、西安日报、香港《大公报》、新民晚报、榆林日报及西北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等在那里举行了纪念张季鸾诞辰120周年的祭拜活动。
  我于先生墓前发言:张先生早年走上言论救国之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成为享誉中外的新闻工作者和时政评论家。张先生祖籍陕西榆林,他对中国现代新闻事业贡献卓著,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先生病逝后安葬于长安杜曲竹园村,他的精神永存。我们怀念先生的目的是秉承先贤的意志和事业,我们将努力办好《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更进一步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当时先生墓园虽有改善,但周围环境特别差,特别是下面有个养猪场臭气熏天,实在是有辱斯文,报人的耻辱。尽管愚跟随尹主席奔走呼号,但就是难以撼动那些天蓬元帅。
  可喜的是根据先生后人意愿,省上主要领导批示,经各方协调努力,2014年8月13日,一代宗师、文坛巨擘、著名爱国人士张季鸾先生魂归故里,他的灵骨被安放于榆林市榆阳区的季鸾公园,以供人们纪念瞻仰。
  因在媒体浸泡六载,曾与榆林日报创办过榆林晚报,知晓先生名炽章,祖籍榆林榆阳人,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卒于1941年9月6日。他曾任孙中山秘书,24岁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之后先后担任《民立报》分社总编辑、《大共和报》议员、《民信日报》总编辑、《新闻报》北京通事、《中华新报》总编辑,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他是享誉海内外的政论家和爱国人士,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专家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他主笔《大公报》15年,是最富盛名、极具影响力报纸,1941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成为我国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次回家乡榆林,晚报原驻站站长徐森枷特意带我至季鸾公园。该园规模宏大,占地3315亩,植满樟子松,内有八亭一阁及先生墓冢,亦是英雄的榆林人民的治沙成果。虽逢周一设于园内凤凰阁的纪念馆闭馆,但在通往先生墓园的小路上,设有两处先生的照片及文字介绍,弥补了未能参观的遗憾。
  先生主持《大公报》,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正因为在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所以国共双方都很重视《大公报》并看重先生。毛泽东评价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赞誉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亦称赞其“一代论宗,精诚爱国”。
  先生尤以“三骂”出名: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在骂吴、骂汪、骂蒋之时,保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和立场,无欲则刚,独立不羁。惟因如此,受到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两大对立主角的青睐。
  墓园在季鸾公园南头的月亮湾,冢高2米,冢座基高0.96米,直径9.6米,由青石砌护而成。陵墓面临榆阳河,背靠红山。南边步道有54级台阶,寓意张先生享年54岁。步道中间小广场矗立先生雕塑一座,两侧绿化松柏长青、庄严肃穆。
  我与森枷鞠躬缅怀,绕冢三周,以表敬意。如今我二人虽都退出江湖,但报人的情怀及追随先生的新闻理想却不会变。感谢榆阳区委政府做了件大好事,使先生英灵安放,造福乡梓。

版权所有:城市金融报社 备案号:陕ICP备12000252号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南路3号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9668757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21 邮发代号:51-40 广告经营许可证:陕工商广字01-013 城市金融网网址:WWW.CSJR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