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网约车市场饱和”

□王庆峰

2024年05月24日 字数:1052
  近日,“网约车市场饱和”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江西景德镇、苏州、重庆等地的交通运输局陆续发布了关于网约车行业的风险预警,福建莆田、河南商丘等地也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网约车市场到底怎么了?数据最有说服力。根据多地公布的情况,在众多网约车平台中,有的平台没有开展经营,有的平台接入车辆低于50辆,有的平台日均单量小于1000单;网约车从业人员的经营状况同样不乐观,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车日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
  其实,这不是最近才有的情况。从去年开始,网约车市场就步入了“供给过剩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网约车及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22年初,网约车驾驶员证的发放数量为398.8万本。到了2023年8月,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605.9万本。截至今年3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多,网约车司机数量增加了约70%。如此“人潮汹涌”,市场必然供大于求,僧多粥少。
  各地发布风险预警,提醒企业和个人认真调研市场、深入了解政策、谨慎投资市区网约车市场,应该说初衷是好的,可有效保护现有从事网约车行业的司机和企业的利益。但也必须承认,网约车因工作时间灵活、门槛不高,对很多人来说是过渡性选择,是不得已的“人生退路”。国家发改委曾发文提到,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都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如今,这些“蓄水池”也快要满了,相关部门更应该做的是挖潜、扩容,而不能只是开源、节流。
  同时也要看到,网约车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应该由市场自行调节。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不只是单纯发布饱和预警,而且明里暗里采取了冻结措施。比如三亚、长沙等地,曾有一段时间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还有很多城市没有明确宣布,但都在实际上限量审批或者干脆不批,以关掉新增市场运力的闸门。这些试图减少市场供给的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不但损害了更多灵活就业人群的权益,也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面对“供给过剩”,正确的做法不是减少供给,而是优化供给。比如,现在不少资质不过关的车辆混入网约车队伍,造成网约车市场“观感饱和”局面,这就应该发挥监管部门作用,加快清退不合规车辆和人员,消除行业风险隐患。此外,一些平台和企业走入了“卷”成本的死胡同,互相比拼“一口价”“特惠价”“高额补贴”等低价营销手段,非但没有提升服务水平,反而恶化了乘客体验,这一情况也需要引起重视,持续抓好服务优化,扩大需求。
  综合各方面来看,“网约车市场饱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矛盾,也需要我们加以正视,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