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为媒 文化为桥

博物馆之城成为西安金名片

2024年05月24日 字数:2523

  五月长安初入夏,半城绿树半城花。
  伴着一城的鸟语花香和突如其来的初夏高温,西安,这座知名的博物馆之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5月18日,作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对外开放。伴随着这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掀开它神秘的面纱,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历史悠悠,文脉亘传。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西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出台配套政策引导,优化完善布局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构建古都文化大IP体系,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场文化与消费的交响曲,正在古都西安奏响,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谱写着新的篇章。
  “博物馆之城”打造西安金名片
  借着国际博物馆日和西安5月博物馆月的东风,围绕今年“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西安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八方游客呈上一场文博盛宴: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也拉开大幕,夜幕降临,“千年秦汉,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活动同步开启,多项精彩活动以游园形式让公众沉浸其中,亲历秦汉文化的雄浑壮阔。此外,一系列分论坛活动精彩纷呈,包括主题论坛、青年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策展人论坛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增强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博物馆教育价值的实现。
  同时,西安博物院通过举办国际博物馆日分会场活动,推出“两个主场、四大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恰逢“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西安博物院联合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举办《榴花照眼文化传香——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开展,带领人们领略亚美尼亚丰富而深厚的民族积淀,灿烂而多彩的文化。在活动现场文创集市上,由多家博物馆带来的4大品类35款,集合了西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尤其是丝巾、毛绒类小饰品、茯茶等文创,以更加生活化的设计,让观众切身感受跨越时空的体验,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将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构想转化为现实。如今,随着茯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新备案博物馆授牌,西安拥有的博物馆数量已攀升至163家,这一数量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也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繁荣的显著标志。西安的博物馆分布密度极高,平均每8.02万居民就能享受到一座博物馆的资源,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博物馆举办各类陈列展览600余个,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年均参观人数超4000万人次,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公众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之城”日渐成为西安对外开放的金名片。“追着文物去旅行”
  点燃西安文旅“新引擎”
  “追着文物去旅行”“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正成为时下旅游新风尚,博物馆和展览的吸引力不断攀升,人们对于历史与艺术的渴望变得愈发强烈。准点预约、深夜抢票、排队等候已经成为许多文化追求者的标准动作,在西安,这种文旅热潮更为明显。
  在前不久落幕的“五一”假期,西安文旅市场持续火热,各大景区更是人气爆棚,博物馆的门票预订甚至必须提前一周。各大博物馆游客接待量持续暴增,有些龙头博物馆必须限流;21台旅游演艺累计演出823场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0%;团队游增势良好,35家规上旅行社总营收同比平均增长38%。西安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时尚气息,展现出开放包容的迷人魅力。博物馆数量及其展览质量的同步提升,引领了西安旅游业态的转型,由传统的观光模式向富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转变。五一假期,西安位列省会城市中入境游增速TOP2,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88%,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97%。众多国内外游客的慕名而来,带动了旅游收入的增长,并促进了餐饮、住宿和交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西安的旅游市场得到了显著拓展,形成了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
  文物、文旅工作都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西安“文物热”“文旅热”的格局和IP已经形成,可以说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做大做精“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等城市品牌,深化“文物+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文物+特色街区”“文物+特色民宿”“文物+传统技艺体验”等新业态,丰富文物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新场景,形成西安丰富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文博热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依然渴望与历史相连,与文化对话,与艺术共鸣。而那些“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旅行者,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博物馆大学校”以文化人意蕴深远
  2023年5月,《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构建一座“馆城融合、活力创新、人人共享”的“博物馆之城”。这一规划旨在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彰显西安作为古都的文化魅力,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规划中强调了博物馆在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以实现到2035年将西安建设成为世界人文之都的目标。
  随着博物馆之城的逐步完善,西安正逐渐成为全球文化爱好者的圣地,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宝库,更是知识的殿堂,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的理念。在这座城市中,每一座博物馆都敞开知识的大门,迎接着每一位渴望学习的访客。
  在这座博物馆之城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探索者、知识的传播者、历史的见证者。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博物馆教育和研究的深远意义。
  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不仅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形象,更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西安。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的未来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正缓缓展开。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大学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受到博物馆之城的独特魅力和知识的力量。
  实习记者 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