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现代化路上的“中国印记”

2024年09月06日 字数:5456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几十年来,中非休戚与共、守望相助。中国近年来一直是非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支持者。港口、铁路、公路、大坝、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在非洲多国落地生根,极大促进了互联互通;中国农业科技助力非洲农业发展,让非洲粮仓越来越满;中国企业建学校、挖水井、建医院、建工业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可以说非洲大陆发展到处都是“中国印记”——
  繁荣之路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28岁的法伊萨驾驶列车,驶出亚吉铁路英多德车站。学生时代从未坐过火车的他,如今可以独立驾驶火车驰骋在埃塞高原,将埃塞的咖啡豆、谷物、花岗岩等特产运往吉布提港出口换汇,内心无比自豪。
  亚吉铁路横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非洲大陆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和最长距离的电气化铁路。它将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货运时间,从原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余小时。
  亚吉铁路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建并运营,整个项目采用了全套的中国标准,实现了从融资支持、设计标准、装备采购、施工、运营全流程中国化。
  开通运营5年来,亚吉铁路累计发送货物743万吨、旅客近53万人次,运输收入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增长。吉布提《民族报》评论称,通往繁荣和发展的亚吉铁路不仅会提振吉埃两国经济、增进人民往来,还能显著强化区域经济融合。中国驻吉布提大使胡斌表示,包括亚吉铁路在内的中吉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为吉布提不断向实现“2035年”愿景目标迈进提供了巨大动力。
  埃塞咖啡坐火车飞驰,尼日利亚橡胶乘船出海。一艘来自中国上海的集装箱船靠泊莱基港,运来了中国的轮胎、东南亚的原材料,又装上橡胶等物资返航。这是尼日利亚莱基港的日常。莱基港是该国第一个配备集装箱岸桥的现代化深水港,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尼日利亚港务局等合资开发。如今,莱基港成为中非、西非地区的海运物流中心。
  铺路建港,联通八方。中国支持非洲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优先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和管理。亚吉铁路、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莱基港、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多哥洛美集装箱码头……一大批“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成为支撑起非洲大陆的“钢铁骨架”,为地区互联互通和一体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20多年,双方在非洲合作建设的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上百个、网络服务覆盖7亿用户,”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胡长春大使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制约非洲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梦想之园
  沿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驱车向东南方行驶约16公里,“东方工业园”的巨幅招牌映入眼帘。园区内一排排的厂房排列整齐,运送原材料和产品的卡车穿行其中。该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创办,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个工业园,协议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已全部落成。
  东方工业园目前入驻企业超过140家,涉及建材、鞋帽、纺织服装、汽车组装和金属加工等行业,共有员工总数约2.4万人,其中中方人员约1200人,其余都是本地员工,70%至80%是女工。
  而在10年前,杜卡姆还是一个人口只有6000左右的小镇。现如今,随着东方工业园的入驻,小镇人口呈几十倍增长。从原来的草原,到现在的人口密集城镇,杜卡姆也由镇升级为市。东方工业园为埃塞吸引了大量投资,推动了埃塞的经济发展,并为当地的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筑巢引凤。不仅是在埃塞俄比亚,在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园区的身影。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是非洲第4大投资来源国,目前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有3000余家。通过与非洲国家合作建设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吸引中国等各国企业赴非投资,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合作,为非洲工业化进程不断注入新动能。
  希望之地
  尼日尔河与贝努埃河在尼日利亚境内的汇合交融,浇灌了两河沿岸的千里沃土。然而受限于农业技术水平等因素,该国每年仍需进口220万吨大米,已连续20年成为食品的净进口国。
  中方援尼农业示范中心项目涵盖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服务中心、小型农产加工技术示范中心、新能源节水灌溉设施用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通过充分展示中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并开展交流合作项目,帮助尼提升农作物产量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崔建春称“该项目对尼日利亚乃至整个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就是为了帮助当地人种好粮食,养活自己!”2003年10月,王学民作为中尼“南南合作”农业项目派遣的技术员首次来到尼日利亚,此后在这片土地耕耘了近20年。
  2017年,王学民和同事们与国内先进育种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尼日利亚的新水稻品种,产量比当地原来的主推品种增产30%左右。他们梦想着尼日利亚变成“非洲粮仓”!
  授人以渔。中国积极同非洲分享农业发展经验技术,支持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建设和贸易发展。和王学民一样默默耕耘的中国农业专家遍布非洲,播撒希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1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实施援非百名农业专家、援非农业专家组等项目,培训非洲当地5万余人次,建成23个农业示范中心。
  在马达加斯加,从中国湖南引进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让当地农民吃上饱饭,还有余粮出售。在卢旺达,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的菌草技术培训深受欢迎,这项技术不仅帮助解决食品来源和生计问题,还能够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绿色动力
  南非北开普省波斯特马斯堡镇,日照充足,土地开阔。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宛如一朵巨大的向阳花,汇聚着太阳的光和热。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红石项目将于近期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将向南非电网输送约480吉瓦时电力,为20多万户家庭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极大缓解南非电力短缺状况,成为中非绿色能源合作惠及民生的最新例证。
  迄今,中非已有数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合作项目。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座座风电站、水电站、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将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澎湃“绿色动力”,照亮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西非国家马里一直面临电力资源紧缺,农村通电率不足20%。在科纽布拉村,大部分村民几年前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了晚上,村里一片漆黑。
  2023年5月,中国援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在科纽布拉村和卡朗村通过竣工验收,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200套太阳能路灯系统、17套太阳能水泵系统以及2套集中太阳能供电系统,为上万名民众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
  夜晚漆黑的村庄开始有了光亮、自动抽水的水塔随时提供清洁用水,手机充电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电视机……“谢谢中国朋友帮我们建电站、装电灯、打水井,我们再也不为吃水用电发愁了。”科纽布拉村村长让·敦比亚说。
  在非洲大部分地区,能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联合国有关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无电人口达6.85亿,其中80%以上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非洲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使得通过绿色发展解决非洲能源短缺问题成为可能。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等机制和倡议框架下,中非携手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建成不少标志性项目,用扎实的行动将“可能”变为现实。
  在肯尼亚,索西安地热电站清洁低廉的电力降低了民众用电成本,提升了该地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摩洛哥,努奥光热电站为超过百万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改变了这个国家电力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在安哥拉,凯凯水电站获得“非洲三峡工程”的美誉,建成后可满足该国40%以上的用电需求。
  鲁班工坊
  鲁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能工巧匠。如今,鲁班工坊正在帮助埃塞俄比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今年34岁的涂则钢来自埃塞俄比亚,曾是当地的一名职业技术教师,现正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加入了埃塞俄比亚的“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是中国与非洲国家职业教育合作的闪亮名片。自2019年3月非洲首个鲁班工坊——吉布提鲁班工坊落地以来,中国在非洲已建成17个鲁班工坊,开发数十个中非合作专业,培养非洲青年逾万人,有力支持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非职教合作创新之路。
  据涂则刚介绍,埃塞俄比亚的鲁班工坊成立于2021年,然而仅3年时间,鲁班工坊已经帮助当地很多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顺利进入大公司工作,尤其是一些欧洲公司,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就业新大门。
  鲁班工坊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同时鲁班工坊“走进非洲”,也要为当地培养师资。依托鲁班工坊面向职业的特点,在非洲当地招募优秀教师,并通过来华培训使非籍教师能够运用中国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对当地青年的培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实践中潜在的文化冲突风险。涂则刚就是其中一位。
  他2019年来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习,2022年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在华攻读博士学位。涂则刚表示,这里的教学设施完善,对于他学习本专业技能是难得的机会。同时中国的技术创新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希望能够学习到这些新技术,回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鲁班工坊不仅提供培训课程,还有独特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涂泽刚口中反复提到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即在教育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引导,培养教学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涂则刚认为,EPIP像是鲁班工坊的一个驱动器,该模式可极大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受到合作国的高度肯定。
  目前,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共培养了350多名当地师生,并开始面向东非国家招生,越来越多像涂则钢这样的当地教师也在逐渐替代中方教师在校任教。中国已在11个非洲国家设立了12所“鲁班工坊”,作为中非双方搭建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交流平台,“鲁班工坊”也架起了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并持续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注入动力。
  金融力量
  面向浩瀚的大西洋,背依广袤的非洲大陆,莱基深水港已日渐成为尼日利亚新的“国家门户”。这是尼日利亚第一个深水港,于2023年4月正式商业运营,由中国港湾工程公司控股,新加坡托拉拉姆(To⁃laram)集团、尼日利亚港务局和拉各斯州政府参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融资支持。
  得益于良好的水深条件和先进的设备设施,莱基深水港可停靠大型船舶,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并大幅提高集装箱装卸、通关和货物周转等效率,有力带动区域工商业、服务业和国际贸易发展。目前,莱基深水港已开通由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往返西非的亚非航线,以及由西班牙往返尼日利亚的欧非航线,并将陆续提供拆装箱、仓储和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持续为中尼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动力。
  多年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深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服务“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等中非合作论坛各项成果落实,充分运用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人民币融资窗口等金融服务举措,以金融合作为纽带,以标志性重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为抓手,助力中非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
  截至2024年6月末,国开行已与40余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向非洲提供融资超过650亿美元,重点支持了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经贸合作园区、农业、绿色发展、中小企业、电信等领域发展。
  ——支持非洲中小企业发展
  2024年2月,国开行完成对埃及银行3亿美元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项目全额发放,支持了埃及食品加工、教育培训、汽车零配件制造等29个领域9100多家中小企业。
  非洲中小企业众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开行早在2009年就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独家承办了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并逐步扩大专项贷款规模,将自身融资优势与非洲本地金融机构市场开发和网络优势有效结合,共同支持合作国中小企业发展。
  在专项贷款支持下,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项目顺利实施。在南非,国开行向南非标准银行、南非联合银行、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合计发放8亿美元贷款,支持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仓储、制造、旅游、食品、健康和医疗等多个行业的逾千家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一位在南非自由州省从事柑橘种植的中小企业主在获得融资后,招募了更多员工,扩大了柑橘种植规模。他表示:“有了来自中国朋友的资金支持,我们的产量提高了,向海外出口也更多了。”
  ——助力非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在肯尼亚,国开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组建贷款银团,共同支持中国路桥工程公司以BOT模式与肯尼亚政府合作开发建设内罗毕快速路项目。这条被当地媒体称为“内罗毕交通大动脉”的现代化交通干线,连接起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区与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途经内罗毕核心商务区、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议会大厦等重要地标,于2022年7月正式通车,将机场至市区通勤时间从2小时减少至20分钟,解决了困扰当地居民多年的出行问题。肯尼亚交通部负责人表示,内罗毕快速路在大幅缓解内罗毕交通堵塞、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肯尼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助力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经济、交通及旅游枢纽。
  在塞内加尔,国开行与法国开发署、塞内加尔政府共同合作实施塞内加尔达喀尔汉恩湾污水处理二期项目,通过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升压站、泵站、排水渠、达喀尔自治港污水治理工程等,助力改善海湾沿岸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海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带动港口投资。项目建成后,可惠及周边4个市镇的数十万居民。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