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童谣里的陕北美食
□任 静
2024年11月29日
字数:3175
童谣像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野花野草,摇曳多姿,绚丽了陕北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在上百首童谣中,关于“吃”的记忆,最为朗朗上口,富有生趣。舌尖轻触,每一味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味都是岁月的馈赠。
捞捞饭
雁咕噜,雁咕噜,摆溜溜
小米捞饭狗肉肉
你一碗,我一碗
剩下你娃没碗碗
拿起个碗碗没瓜瓜
拿起个勺勺没把把
捞捞饭是陕北家常便饭,将小米或者黄米下到水里,米粒灿开至半熟时,捞到盆里继续闷熟,余下的喝米汤。米饭香弹,米汤热乎,一米两吃。清涧河流域这首童谣以比兴手法,描绘这餐饭的不寻常,香喷喷的狗肉下饭,是来人待客的丰盛佳肴。
另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公鸡,大女子寻了个猴女婿。”金花配银花,是天作之合,偏偏不如人意,大姑娘许配给小男娃,倾斜的现实,即使彩礼丰厚,宴席丰盛,又怎会品咂出生活的甜蜜滋味?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盛产谷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一日三餐食用杂粮居多,尤其小米艳压群芳,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主粮。陕北巧妇擅长粗粮细作,将小米煮粥、摊黄、蒸米馍、擀面条,熬制婴儿吃的米糊,用巧思和人生智慧将一种简单食材做出了丰富可口、滋味悠长的美食。
在各类小米美味中,小米捞捞饭堪为家常主打食品。终年四季吃捞捞饭,就会厌食。为了哄劝小孩吃饱饭,母亲和祖母们即兴随口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鸡蛋,爱得憨狗儿趷蹴起。捞捞饭,煮鸡蛋,吃得乖娃往起站!”劝食童谣短小精悍,活泼风趣。
记得童年时听母亲唱过一首童谣:“捞捞饭,打豆腐。锅头坐个光脑你二舅舅。没好吃,炒屁吃。屁焦啦,熏得你二舅舅大刮(跑)啦……”那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游戏场景,母亲脚背上站着牙牙学语的孩童,晃晃悠悠荡秋千,咯咯的欢快笑声,伴随着幽默风趣的童谣,响彻童年时光。那碗童年的捞捞饭,被母亲拌进去腌韭菜和熟猪油,喷香扑鼻,是舌尖上交织的人生况味。
麻汤饭
麻汤饭灌憨汉
三碗五碗不放碗
萦系着童趣的麻汤饭,是陕北一道风味小吃。
秋分时节,麻子成熟,灰褐色的麻籽像顽童在梿枷拍打下欢蹦乱跳。麻籽外壳薄脆,肉质香,可榨油,炒熟味道尤香。在陕北长大的孩子都有偷吃炒麻籽的童年。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丢进饥渴的嘴里,一咬嘎嘣脆响,满嘴香得流油。用麻子榨的麻油,叫清油,在粗茶淡饭的乡间,清油的香气醇厚而绵长。
出清油那日,最令人期待的是吃麻汤饭。舀半锅麻汤,加入事先浸泡好的黄豆、豇豆、红豆、花生豆、小米、麦仁和麻籽等食材,熬煮成粥状,下入干菜叶和旗花面,最后加入葱花、盐、花椒粉等佐料。麻汤饭煮得黏稠,香气四溢。麻汤饭口感丰富,营养价值颇高。各种谷物和豆类,提供了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大槐树下的老碗会上,村里人赛开麻汤饭,吃得唏哩呼噜,分外香甜,盆干碗净,意犹未尽地哼唱童谣:“麻汤饭姓张,越吃越香!”有人说俏皮话:“麻汤饭,就小蒜,老婆吃咧打老汉!”吃饱饭心情好,夫妻不会大打出手,在陕北文化中,这个“打”字别有深意。
麻汤饭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传承。默念妙趣横生的童谣,麻汤饭的美味,愈加回味无穷。
麻渣糕
麻渣糕,灶火里烧
人来了,不敢掏
人走了,烧焦了
出完清油所剩的麻渣,不仅是喂猪的精饲料,也可制作麻渣糕。过日子讲究一点的先要将麻渣过滤一遍,取出积淀下来的一层薄薄的细麻尘,掺入用酒谷米或者软糜子磨的面粉,蒸熟,搋成麻渣糕。家里人多缺粮的,所余粗麻渣也一点不剩地碾碎蒸了麻渣糕。麻渣糕呈灰褐色,摆放在洁白的食盘里,用筷子夹一块蘸着用咸韭菜特制的佐料,软糯可口,滋味甚是鲜美,真正暖老温贫的一种厚味。
寒冬腊月,大人们喜欢烧麻渣糕给孩子当零嘴吃。一边用拨火棍扒拉着火星,一边教唱童谣:“麻渣糕,灶火里烧。人来了,不敢掏;人走了,烧焦了!”物资的极度匮乏,使得好吃食变得尤为稀缺金贵,与生俱来的慷慨人性,被逼到狭窄的角落。时隔经年,再度忆起这种美食,恍惚看到我们远去的童年背影,有欢快的童谣在时光深处蓦地响起。
干炉
架架楼、买干炉
干炉娘的没奶头
干炉是陕北镇川一带闻名遐迩的小吃,类似于烧饼,干硬、酥香。儿时赶集上会,得意洋洋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孩谁没有搂着干炉狂啃过?那脆香可口的美味,足以弥补没有母乳的缺憾。在陕北乡间,娃娃乳名叫干炉或者碗饦,都没啥稀奇,但能为镇川干炉奉献一首短小风趣的童谣,就很有意义。
干炉是从炉鏊当中烤出来的,顾名思义叫做干炉。内空外脆,久贮不坏,又酥又脆,越嚼越香。据传从前是行军打仗携带的军粮,之后流入民间,充当了商旅的干粮,后因其品质纯正,风味独特,成了风靡一时的地方特产。关中的锅盔、烙面、踅面等美食,在创制之初都是由于行军打仗的需要。这类食物共同点就是便于携带、适于存储。
制作“干炉”,要用温水和面,讲究面硬,在面剂中包一撮加盐干面粉,手压成型,置炉鏊上先烙后烤,直至金黄酥脆。若和面时加油称油干炉。干炉形似圆鼓,中拓小红印,像镌刻了一面鲜亮的小盾牌。过去商旅途经镇川,都要停下来买干炉,品尝镇川碗饦。“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小贩的招徕声,最是诱人。
清涧城柴市巷有一家镇川干炉店,卖甜干炉和咸干炉两种。每次回故里我都要前去购买,母亲患糖尿病不能吃甜食,每次只买咸干炉。山西怀仁县也有糖干炉,俗称“闪塌嘴”。个小,中间点红点,形似陕西的油饼。
豆腐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坐个老害货
想吃两碗热豆腐
磨道里,毛驴慢腾腾地转着圈。祖父一边哼唱着童谣磨豆腐,一边抡起木勺将泡胀的豆子喂到“磨眼”里,豆浆像洁白的牛乳顺着磨牙缓缓倾流到木桶里。宽大的灶台,黝黑的头号铁锅,氤氲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在陕北乡间,几乎家家户户熟稔掌握浸泡、研磨、滤浆、煮浆、点卤等一套制作豆腐的工艺。
犹记吃豆腐的热闹场景。新鲜的豆腐色泽玉白、嫩软、韧细,就着用蒜泥、陈醋、油泼辣子调制的蘸汁,入口滑腻醇香,余味甘美绵长。一年到头粗茶淡饭,可以尽情吃饱的豆腐宴,令阖家精神振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唱:“水咕咕,洗屁股,洗了屁股穿花裤。穿上花裤请二姑,请来二姑吃豆腐。”陕北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家里没有好酒好肉,即使只用一块豆腐招待客人,也会隆重得像参加重大聚会,甚至连小孩也要洗干净穿上花裤,迎接客人。
陕北各地豆腐都有特色,榆林豆腐尤其闻名遐迩。桃花水的传说,无形中为榆林豆腐增添了仙气缥缈的意境。榆林菜谱中著名的豆腐宴,活色生香,令饕餮客们百吃不厌。
钱钱饭
捣呀捣呀捣钱钱
捣来钱钱过大年
钱钱饭,就小蒜,最是乡间开胃餐。小蒜春秋两季才有,陕北谚语:二八月小蒜,香死老汉。而钱钱饭,几乎一年四季离不了。
钱钱饭是一种用陕北的小米和压扁的黑豆熬制的稀粥。煮粥前把黑豆或黄豆在水中浸泡数小时,泡软后捞出沥干,在碾子上压成扁状。或者放在捣蒜石臼里捣,捣扁后的豆子颗粒宛如古代铜钱形状,故得名“钱钱”。
童谣中所唱的“捣钱钱”,正是大年腊月尽头,扫房子,磨豆腐,宰公鸡,蒸年馍,年货已备办,只等过新年。闲下来,家家户户坐在热乎乎的暖炕上捣钱钱。肥正月瘦二月,大鱼大肉再好吃,也不能少了一锅风味美食——钱钱饭。
大凡一个地方家喻户晓的美食,总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煮了个钱钱哟下了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电影《人生》中,刘巧珍提着篮子轻盈地出现在镜头中,明快的信天游和着钱钱饭的香气,经久缭绕在观众的记忆里。
钱钱饭好喝,有一种天然的油香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是陕北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碗美味。
葱花花,油点点芝麻碟碟,姜片片羊肉饸饹,糕角角
我娃是个福蛋蛋
生活在异常艰苦环境中的陕北人,最懂顺应万物,逢熟吃熟的饮食法则。大美若素,食之味甘,藏在童谣里的陕北美食,是这方厚重山水创造出来的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美食慰乡愁。人类对家乡的记忆,语言与味觉同样深刻。离家时日久了,每每在意念中轻吟那些有关美食的童谣,仿佛童年并未走远,恍惚间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捞捞饭
雁咕噜,雁咕噜,摆溜溜
小米捞饭狗肉肉
你一碗,我一碗
剩下你娃没碗碗
拿起个碗碗没瓜瓜
拿起个勺勺没把把
捞捞饭是陕北家常便饭,将小米或者黄米下到水里,米粒灿开至半熟时,捞到盆里继续闷熟,余下的喝米汤。米饭香弹,米汤热乎,一米两吃。清涧河流域这首童谣以比兴手法,描绘这餐饭的不寻常,香喷喷的狗肉下饭,是来人待客的丰盛佳肴。
另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公鸡,大女子寻了个猴女婿。”金花配银花,是天作之合,偏偏不如人意,大姑娘许配给小男娃,倾斜的现实,即使彩礼丰厚,宴席丰盛,又怎会品咂出生活的甜蜜滋味?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盛产谷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一日三餐食用杂粮居多,尤其小米艳压群芳,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主粮。陕北巧妇擅长粗粮细作,将小米煮粥、摊黄、蒸米馍、擀面条,熬制婴儿吃的米糊,用巧思和人生智慧将一种简单食材做出了丰富可口、滋味悠长的美食。
在各类小米美味中,小米捞捞饭堪为家常主打食品。终年四季吃捞捞饭,就会厌食。为了哄劝小孩吃饱饭,母亲和祖母们即兴随口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鸡蛋,爱得憨狗儿趷蹴起。捞捞饭,煮鸡蛋,吃得乖娃往起站!”劝食童谣短小精悍,活泼风趣。
记得童年时听母亲唱过一首童谣:“捞捞饭,打豆腐。锅头坐个光脑你二舅舅。没好吃,炒屁吃。屁焦啦,熏得你二舅舅大刮(跑)啦……”那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游戏场景,母亲脚背上站着牙牙学语的孩童,晃晃悠悠荡秋千,咯咯的欢快笑声,伴随着幽默风趣的童谣,响彻童年时光。那碗童年的捞捞饭,被母亲拌进去腌韭菜和熟猪油,喷香扑鼻,是舌尖上交织的人生况味。
麻汤饭
麻汤饭灌憨汉
三碗五碗不放碗
萦系着童趣的麻汤饭,是陕北一道风味小吃。
秋分时节,麻子成熟,灰褐色的麻籽像顽童在梿枷拍打下欢蹦乱跳。麻籽外壳薄脆,肉质香,可榨油,炒熟味道尤香。在陕北长大的孩子都有偷吃炒麻籽的童年。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丢进饥渴的嘴里,一咬嘎嘣脆响,满嘴香得流油。用麻子榨的麻油,叫清油,在粗茶淡饭的乡间,清油的香气醇厚而绵长。
出清油那日,最令人期待的是吃麻汤饭。舀半锅麻汤,加入事先浸泡好的黄豆、豇豆、红豆、花生豆、小米、麦仁和麻籽等食材,熬煮成粥状,下入干菜叶和旗花面,最后加入葱花、盐、花椒粉等佐料。麻汤饭煮得黏稠,香气四溢。麻汤饭口感丰富,营养价值颇高。各种谷物和豆类,提供了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大槐树下的老碗会上,村里人赛开麻汤饭,吃得唏哩呼噜,分外香甜,盆干碗净,意犹未尽地哼唱童谣:“麻汤饭姓张,越吃越香!”有人说俏皮话:“麻汤饭,就小蒜,老婆吃咧打老汉!”吃饱饭心情好,夫妻不会大打出手,在陕北文化中,这个“打”字别有深意。
麻汤饭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传承。默念妙趣横生的童谣,麻汤饭的美味,愈加回味无穷。
麻渣糕
麻渣糕,灶火里烧
人来了,不敢掏
人走了,烧焦了
出完清油所剩的麻渣,不仅是喂猪的精饲料,也可制作麻渣糕。过日子讲究一点的先要将麻渣过滤一遍,取出积淀下来的一层薄薄的细麻尘,掺入用酒谷米或者软糜子磨的面粉,蒸熟,搋成麻渣糕。家里人多缺粮的,所余粗麻渣也一点不剩地碾碎蒸了麻渣糕。麻渣糕呈灰褐色,摆放在洁白的食盘里,用筷子夹一块蘸着用咸韭菜特制的佐料,软糯可口,滋味甚是鲜美,真正暖老温贫的一种厚味。
寒冬腊月,大人们喜欢烧麻渣糕给孩子当零嘴吃。一边用拨火棍扒拉着火星,一边教唱童谣:“麻渣糕,灶火里烧。人来了,不敢掏;人走了,烧焦了!”物资的极度匮乏,使得好吃食变得尤为稀缺金贵,与生俱来的慷慨人性,被逼到狭窄的角落。时隔经年,再度忆起这种美食,恍惚看到我们远去的童年背影,有欢快的童谣在时光深处蓦地响起。
干炉
架架楼、买干炉
干炉娘的没奶头
干炉是陕北镇川一带闻名遐迩的小吃,类似于烧饼,干硬、酥香。儿时赶集上会,得意洋洋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孩谁没有搂着干炉狂啃过?那脆香可口的美味,足以弥补没有母乳的缺憾。在陕北乡间,娃娃乳名叫干炉或者碗饦,都没啥稀奇,但能为镇川干炉奉献一首短小风趣的童谣,就很有意义。
干炉是从炉鏊当中烤出来的,顾名思义叫做干炉。内空外脆,久贮不坏,又酥又脆,越嚼越香。据传从前是行军打仗携带的军粮,之后流入民间,充当了商旅的干粮,后因其品质纯正,风味独特,成了风靡一时的地方特产。关中的锅盔、烙面、踅面等美食,在创制之初都是由于行军打仗的需要。这类食物共同点就是便于携带、适于存储。
制作“干炉”,要用温水和面,讲究面硬,在面剂中包一撮加盐干面粉,手压成型,置炉鏊上先烙后烤,直至金黄酥脆。若和面时加油称油干炉。干炉形似圆鼓,中拓小红印,像镌刻了一面鲜亮的小盾牌。过去商旅途经镇川,都要停下来买干炉,品尝镇川碗饦。“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小贩的招徕声,最是诱人。
清涧城柴市巷有一家镇川干炉店,卖甜干炉和咸干炉两种。每次回故里我都要前去购买,母亲患糖尿病不能吃甜食,每次只买咸干炉。山西怀仁县也有糖干炉,俗称“闪塌嘴”。个小,中间点红点,形似陕西的油饼。
豆腐
捞捞饭,打豆腐
锅头坐个老害货
想吃两碗热豆腐
磨道里,毛驴慢腾腾地转着圈。祖父一边哼唱着童谣磨豆腐,一边抡起木勺将泡胀的豆子喂到“磨眼”里,豆浆像洁白的牛乳顺着磨牙缓缓倾流到木桶里。宽大的灶台,黝黑的头号铁锅,氤氲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在陕北乡间,几乎家家户户熟稔掌握浸泡、研磨、滤浆、煮浆、点卤等一套制作豆腐的工艺。
犹记吃豆腐的热闹场景。新鲜的豆腐色泽玉白、嫩软、韧细,就着用蒜泥、陈醋、油泼辣子调制的蘸汁,入口滑腻醇香,余味甘美绵长。一年到头粗茶淡饭,可以尽情吃饱的豆腐宴,令阖家精神振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唱:“水咕咕,洗屁股,洗了屁股穿花裤。穿上花裤请二姑,请来二姑吃豆腐。”陕北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家里没有好酒好肉,即使只用一块豆腐招待客人,也会隆重得像参加重大聚会,甚至连小孩也要洗干净穿上花裤,迎接客人。
陕北各地豆腐都有特色,榆林豆腐尤其闻名遐迩。桃花水的传说,无形中为榆林豆腐增添了仙气缥缈的意境。榆林菜谱中著名的豆腐宴,活色生香,令饕餮客们百吃不厌。
钱钱饭
捣呀捣呀捣钱钱
捣来钱钱过大年
钱钱饭,就小蒜,最是乡间开胃餐。小蒜春秋两季才有,陕北谚语:二八月小蒜,香死老汉。而钱钱饭,几乎一年四季离不了。
钱钱饭是一种用陕北的小米和压扁的黑豆熬制的稀粥。煮粥前把黑豆或黄豆在水中浸泡数小时,泡软后捞出沥干,在碾子上压成扁状。或者放在捣蒜石臼里捣,捣扁后的豆子颗粒宛如古代铜钱形状,故得名“钱钱”。
童谣中所唱的“捣钱钱”,正是大年腊月尽头,扫房子,磨豆腐,宰公鸡,蒸年馍,年货已备办,只等过新年。闲下来,家家户户坐在热乎乎的暖炕上捣钱钱。肥正月瘦二月,大鱼大肉再好吃,也不能少了一锅风味美食——钱钱饭。
大凡一个地方家喻户晓的美食,总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煮了个钱钱哟下了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电影《人生》中,刘巧珍提着篮子轻盈地出现在镜头中,明快的信天游和着钱钱饭的香气,经久缭绕在观众的记忆里。
钱钱饭好喝,有一种天然的油香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是陕北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碗美味。
葱花花,油点点芝麻碟碟,姜片片羊肉饸饹,糕角角
我娃是个福蛋蛋
生活在异常艰苦环境中的陕北人,最懂顺应万物,逢熟吃熟的饮食法则。大美若素,食之味甘,藏在童谣里的陕北美食,是这方厚重山水创造出来的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美食慰乡愁。人类对家乡的记忆,语言与味觉同样深刻。离家时日久了,每每在意念中轻吟那些有关美食的童谣,仿佛童年并未走远,恍惚间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