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股东VS夯实资本
上市银行如何做好 现金分红“选择题”
2025年03月31日
字数:2334
随着2024年年报的密集发布,上市银行利润分配方案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一方面,要满足股东对回报的期待,通过稳定且丰厚的分红夯实投资者信心,维持良好市值表现;另一方面,又需应对息差收窄、资产投放难度增加、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等困局,为自身稳健运营与业务拓展筑牢资本根基。这一背景下,30%分红线成为了银行决策的关键节点,银行究竟该如何权衡,在这一关键指标上巧妙布局,实现股东回报与自身发展的双赢?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该如何提升资本补充能力?
当下,上市银行正在陆续发布“2024年成绩单”,不少银行同步披露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动辄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甚至数百亿元的大手笔分红引发市场关注。
截至3月27日,已有8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其中交通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预计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在30%以上;有些银行在经营承压、资本补充需求大等因素影响下,预计现金分红比例不足30%。
一面是保持稳定分红比例以强化市值管理、夯实投资者信心,一面是应对息差收窄、资产投放与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的经营困局,银行亟须在股东回报与自身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大手笔分红
目前,8家银行发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2家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以及青岛银行、重庆银行、渝农商行3家区域性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预计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超30%。其中,招商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5.32%,略高于2023年度的35.01%。
“算上这一次分红,交通银行的现金分红率已连续13年保持在30%以上。”交通银行董秘何兆斌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13年来,交通银行一直给予投资者明确的分红预期和稳定的分红比例,并且从去年开始增加了分红次数。
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挑战
对于银行而言,高分红能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有利于提升市值,但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可能会影响内源性资本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在资产规模扩张、加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也需要夯实风险缓冲垫。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分红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绝对额,还要关注分母的变化,即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内部讨论的20%至30%的分红比例还是要维持的。”冀光恒称,将在兼顾股东回报与资本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分红政策的稳健性。
据平安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该行2024年末期拟以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62元(含税),派发现金股利70.25亿元。2024年全年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17.99亿元,占合并后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8.32%。
远东资信分析师于昊翔表示,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无论是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还是通过发行二永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融资渠道都较为畅通,融资规模大体能够满足两类银行的资本需求。
不过,在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和外源性融资渠道狭窄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挑战。
“与大型银行相比,不少中小银行缺乏获取非利息收入所需要的业务牌照,例如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较为单一,受到净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更大。”浙江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期来看,利润留存形成的内源性资本补充是银行资本最具可持续性的来源,但在当前情况下并不容易获得,而大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外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33%、13.98%,而 城商行、农商 行分别为 12.97%、13.48%。相对而言,中小银行的相关指标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综合发力
“现在缺的主要是核心一级资本。”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当前银行资本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通常而言,银行资本补充有内源性渠道和外源性渠道,外源性渠道包括IPO、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优先股、二永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
“内源性渠道主要是利润转增,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风险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差值进一步扩大,利润转增的空间相对较小。”浙商证券分析师杜渐表示,大多数中小银行的经营情况与所在地区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其资本补充难以完全依赖内源性渠道。
外源式资本补充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表示,IPO门槛较高,且监管严格,中小银行或财务状况不佳的银行难以通过IPO筹集资金。
前述浙江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常选择发行可转债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比较适合有中长期资本需求的中小银行,但面临转股率偏低、投资者转股意愿偏弱的问题。
“从实操上看,可以从定增和可转债方面寻求突破。例如,可考虑适度放宽定增、可转债的价格限制,或增加更多的综合评估标准,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西部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建议,应根据银行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指标,出台更具体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案。
中国银行研究院3月27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国内银行业仍需持续提升资本补充能力,从分子效应出发,通过对定增和可转债等工具的综合使用,进一步补充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从分母效应出发,应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理财、托管以及投行等表外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水平,在增加营收的同时放缓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吴 杨
当下,上市银行正在陆续发布“2024年成绩单”,不少银行同步披露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动辄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甚至数百亿元的大手笔分红引发市场关注。
截至3月27日,已有8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其中交通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预计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在30%以上;有些银行在经营承压、资本补充需求大等因素影响下,预计现金分红比例不足30%。
一面是保持稳定分红比例以强化市值管理、夯实投资者信心,一面是应对息差收窄、资产投放与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的经营困局,银行亟须在股东回报与自身业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大手笔分红
目前,8家银行发布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2家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以及青岛银行、重庆银行、渝农商行3家区域性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预计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超30%。其中,招商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5.32%,略高于2023年度的35.01%。
“算上这一次分红,交通银行的现金分红率已连续13年保持在30%以上。”交通银行董秘何兆斌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13年来,交通银行一直给予投资者明确的分红预期和稳定的分红比例,并且从去年开始增加了分红次数。
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挑战
对于银行而言,高分红能更好地回报投资者,有利于提升市值,但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背景下,可能会影响内源性资本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在资产规模扩张、加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也需要夯实风险缓冲垫。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分红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绝对额,还要关注分母的变化,即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内部讨论的20%至30%的分红比例还是要维持的。”冀光恒称,将在兼顾股东回报与资本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分红政策的稳健性。
据平安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该行2024年末期拟以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62元(含税),派发现金股利70.25亿元。2024年全年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17.99亿元,占合并后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28.32%。
远东资信分析师于昊翔表示,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无论是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还是通过发行二永债、优先股等资本工具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融资渠道都较为畅通,融资规模大体能够满足两类银行的资本需求。
不过,在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和外源性融资渠道狭窄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较大挑战。
“与大型银行相比,不少中小银行缺乏获取非利息收入所需要的业务牌照,例如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较为单一,受到净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更大。”浙江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期来看,利润留存形成的内源性资本补充是银行资本最具可持续性的来源,但在当前情况下并不容易获得,而大部分中小银行缺乏外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33%、13.98%,而 城商行、农商 行分别为 12.97%、13.48%。相对而言,中小银行的相关指标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综合发力
“现在缺的主要是核心一级资本。”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当前银行资本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一级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通常而言,银行资本补充有内源性渠道和外源性渠道,外源性渠道包括IPO、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优先股、二永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
“内源性渠道主要是利润转增,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风险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差值进一步扩大,利润转增的空间相对较小。”浙商证券分析师杜渐表示,大多数中小银行的经营情况与所在地区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其资本补充难以完全依赖内源性渠道。
外源式资本补充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表示,IPO门槛较高,且监管严格,中小银行或财务状况不佳的银行难以通过IPO筹集资金。
前述浙江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常选择发行可转债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比较适合有中长期资本需求的中小银行,但面临转股率偏低、投资者转股意愿偏弱的问题。
“从实操上看,可以从定增和可转债方面寻求突破。例如,可考虑适度放宽定增、可转债的价格限制,或增加更多的综合评估标准,激发投资者的积极性。”西部地区某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建议,应根据银行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指标,出台更具体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案。
中国银行研究院3月27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国内银行业仍需持续提升资本补充能力,从分子效应出发,通过对定增和可转债等工具的综合使用,进一步补充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从分母效应出发,应加快业务转型,大力发展理财、托管以及投行等表外业务,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水平,在增加营收的同时放缓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吴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