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热”里的中非经贸合作

在赤道以南的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摩托车司机埃马纽埃尔·恩萨比马纳又接到一笔新订单。一年前,他购买了一辆中国品牌的摩托车,从此多了一位可靠的“谋生伙伴”。

2025年07月04日 字数:1531
  “这辆车耐用、宽敞,乘客们都夸它舒适。”埃马纽埃尔笑着说。
  在非洲,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马路文化”。凭借灵活便捷、价格亲民的优势,它成为许多非洲居民出行首选——既是私人代步工具,也是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在肯尼亚,超过500万人从事摩托车运输服务。当地有一种说法,平均每10个肯尼亚人就有一个依靠摩托车谋生。
  中国摩托车“声量”持续放大
  近年来,在非洲街头此起彼伏的引擎声中,中国摩托车质优价美的“声量”持续放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非摩托车整车出口量达374.6万辆,出口额达19.44亿美元。在基加利,来自广州的豪进摩托走进千家万户;在尼日利亚拉各斯,重庆宗申机车生产的摩托车成为市民出行选择之一;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广东德诚旗下的摩托车品牌成为“非洲杯”赞助商。
  这些驰骋非洲的中国摩托车,不少来自中国“摩托车之都”重庆。据重庆海关统计,2024年,重庆摩托车出口502.7万辆,出口额达2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25.9%。
  “今年一季度,我公司出口摩托车超过13万辆,出口额近9000万美元。”宗申机车国际部经理周春介绍,非洲是公司重要海外市场。
  随着电动摩托车在非洲受到欢迎,中非企业正携手开拓这一蓝海市场。数据显示,到2027年,非洲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50.7亿美元。中非民间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江指出,随着非洲工业化加速和消费升级,汽车、摩托车产业正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关键领域。
  不断增长的市场前景让不少非洲企业积极与中国企业合作。5月22日,作为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重点主题活动之一,中国汽车、摩托车品牌出海非洲采供资源对接会在重庆举行。尼日利亚、卢旺达、肯尼亚等国企业与重庆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金额达16.5亿元人民币,涉及汽车、摩托车及相关零配件组装等项目。
  王江表示,中非摩托车产业合作不仅加深贸易往来,也有利于技术共享、创造就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非洲拥有全球最年轻的劳动力和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需求,而中国在新能源汽摩制造、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合作前景广阔。”
  乌干达坎帕拉的电动摩托车经销商雅诺什·比萨索深有感触。他的企业从中国进口锂电池,在当地组装电动摩托车。“在电动出行方面,中国是许多非洲公司灵感的来源。”他介绍。
  “我们一直在关注当地的电动车市场,期待与当地伙伴共同探索电动产品的运营模式。”宗申机车非洲大区销售经理伍军说。摩托车拓展中非经贸合作新空间
  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表示,中国电动摩托企业进入非洲市场,为非洲提供了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解决方案。这一合作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将助力拓展中非经贸合作新空间。
  从“摩托热”现象可以看出,中非经贸合作在摩托车产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增长与贸易潜力
  中国摩托车对非出口持续增长,例如2024年重庆摩托车出口量达502.7万辆,出口额2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20%,非洲电动摩托车市场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50.7亿美元,成为新兴蓝海。
  技术合作与产业升级
  中非合作从传统贸易转向技术共享与产业链整合。中国在新能源汽摩制造和配套技术上的优势,与非洲工业化、城镇化需求高度契合,例如,中非企业已签署合作协议,涉及零配件组装等项目,金额达16.5亿元人民币
  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非洲拥有全球最年轻的劳动力资源,摩托车产业的本地化生产(如组装厂)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非洲市场需求结合,形成互利共赢模式。
  政策与平台支持
  中非合作通过国际展会(如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强化对接,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企业已与重庆企业达成合作,显示政策引导对产业合作的促进作用。
  “摩托热”不仅是贸易现象,更是中非在产能合作、技术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上的深度探索,未来或可延伸至新能源、智慧交通等更广领域。
  黄伟 雷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