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贷“卷”至经营贷
银行信贷困局何解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2524
在消费贷利率价格战被监管叫停后,银行信贷业务重心迅速转向经营贷领域,部分银行推出超低利率纯信用经营贷产品,利率直逼此前消费贷水平。银行经营贷下探的原因有哪些,这种薄利模式能否持续?在净息差难覆盖不良损失的情况下,银行信贷业务该如何转型?
本报综合报道 在消费贷利率价格战被监管叫停后,银行信用经营贷利率卷出新低,直逼消费贷。
近期,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3%左右的纯信用经营贷产品,利率水平较前期明显下探。其中,有客户称,招商银行通过发放利率优惠券等方式,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最低2.68%的特惠利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低利率产品更多是针对特定客群的营销策略,而非全行业性的利率下调。随着监管部门对信贷市场秩序的持续规范,以及银行自身盈利压力的加大,这种“以价换量”的竞争模式或不可持续。
经营贷进入薄利区间
随着消费贷市场竞争受到监管约束,商业银行正将业务重心转向经营贷领域,掀起新一轮利率下调潮。
例如,招商银行某款“生意贷”产品,以企业税务缴纳记录、个人征信情况、公积金及社保缴纳证明作为授信依据,基础年利率(单利)设定为3%起。据部分客户反馈,6月底招行还向特定客户群体发放年利率2.68%的专属利率优惠券,使得实际借款成本可进一步降低。
对此,招商银行客服人员表示,此前确实有发放此类利率优惠券,但具体利率水平需根据借款人资质综合评定。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信用快贷”产品将年利率设定为3%的最低利率,最高可提供300万元贷款额度。华南地区某建行客户经理透露,申请该产品需满足多项基本条件,包括企业需完成工商登记并保持正常经营状态、企业及实际控制人征信记录良好,同时需要在建行开通相关金融服务或能提供有效的经营数据证明。
中国银行则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了差异化信贷产品,其中面向纳税小微企业的“银税贷”产品最高可提供500万元贷款额度,借款期限1年,年利率不超过3.6%。
据了解,经营贷是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经营实体推出的融资产品。这类贷款产品为这些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如扩大经营规模、采购原材料、支付员工薪酬、升级生产设备、租赁经营场所、改善经营设施等。
经营贷最为常见的方式为房产抵押,究其根本,房产的存在为银行提供了相对较高的信用保障,降低了贷款风险。除房产抵押外,也有纯信用贷款,具体视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此前,各家银行竞争主要集中在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打起价格战,密集调低消费贷产品利率,有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低至2.5%。
“现在监管有要求,消费贷不能内卷,但是经营贷仍存在操作空间。各商业银行正着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拓展经营贷业务。”华南地区某银行从业人士透露,部分银行已开始针对特定行业客户定制专属信贷方案,如为特定商户群体设计专项贷款产品。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虽然各银行公开宣传的经营信用贷利率普遍维持在3%以上,但部分机构会基于内部客户评级系统,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低的实际利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推出堪称薄利价格的信贷产品,对应的是具备良好信用状况的企业主客群。从对内角度来说,这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从金融市场层面来看,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市场过度竞争往往会导致金融机构采取短期行为抢夺市场和客户,从而导致金融环境失序和长期风险累积。
以量补价正在变得艰难
统计数据显示,住户贷款项下短期经营贷款由今年1月末的11.07万亿元上升至5月末的11.1万亿元,增量仅约250亿元;中长期经营贷款由13.3万亿元,上升至13.58万亿元。两者汇总,今年住户项下经营性贷款前5月增幅为1.23%。而去年同期住户经营贷款的增幅为2.86%。
银行小微经营贷投放“量难增”,从这个数据可见一斑。
“现在贷款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融资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的贷款更多地投向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但是这些领域也无法完全满足银行业全部的贷款需求。”招行行长王良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代表问题时表示。
这个表态很能代表一些从业人员的心声。“任务完成得很不好,很难投放。”一名中小银行二级支行行长表示,在该人士看来,“风险已经很难再下沉了”。
银行“以量补价”正在变得艰难,这不仅是描述经营贷,而是指所有的贷款投放。银行净利息收入正在承受重压,就是一个直观的结果显现。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9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负增长,涵盖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等类型。
王良直言,银行业净息差再回到2%以上的困难较大。从资产端来看,当前实体企业、地方政府在融资方面都希望银行进一步降息,降低融资成本;从负债端来看,现在银行整体的负债利率已经非常低,无论是活期存款利率还是定期存款利率都很低,定期存款基本上都进入“1”字头,负债成本再往下降的空间也很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基层KPI考核日益严格,各类贷款内卷竞争也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员工开始游走于灰色地带。有的与助贷机构暗通款曲,有的在社交平台以“低息置换高息”为诱饵招揽客户,甚至出现员工自掏腰包贴息的极端案例。未来,经营贷、消费贷利率是否还有下降的空间?业内多认为,从息差角度看,银行“以量补价”的模式难以持续。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为1.43%,而平均不良贷款率是1.51%。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倒挂。
“这种倒挂现象值得警惕。”华南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如净息差已经无法覆盖不良贷款损失时,继续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扩张规模的商业模式显然难以为继。未来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极为有限。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消费贷利率在当下环境的普降并不现实,更多是几家银行的小幅度“试探”。机构现阶段针对部分客群给出优惠利率,一是试图“以量补价”,以此稳步拓展零售贷款增量;二是通过“掐尖”来把控贷款客群准入门槛,从源头为贷后不良减轻压力。
在苏筱芮看来,除了加强负债管理、促进多元渠道融资之外,银行机构也需要考虑打造自营获客能力、优质场景挖掘能力以及先进科技能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围绕重点客群不断迭代与打磨好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
本报综合报道 在消费贷利率价格战被监管叫停后,银行信用经营贷利率卷出新低,直逼消费贷。
近期,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3%左右的纯信用经营贷产品,利率水平较前期明显下探。其中,有客户称,招商银行通过发放利率优惠券等方式,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最低2.68%的特惠利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低利率产品更多是针对特定客群的营销策略,而非全行业性的利率下调。随着监管部门对信贷市场秩序的持续规范,以及银行自身盈利压力的加大,这种“以价换量”的竞争模式或不可持续。
经营贷进入薄利区间
随着消费贷市场竞争受到监管约束,商业银行正将业务重心转向经营贷领域,掀起新一轮利率下调潮。
例如,招商银行某款“生意贷”产品,以企业税务缴纳记录、个人征信情况、公积金及社保缴纳证明作为授信依据,基础年利率(单利)设定为3%起。据部分客户反馈,6月底招行还向特定客户群体发放年利率2.68%的专属利率优惠券,使得实际借款成本可进一步降低。
对此,招商银行客服人员表示,此前确实有发放此类利率优惠券,但具体利率水平需根据借款人资质综合评定。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信用快贷”产品将年利率设定为3%的最低利率,最高可提供300万元贷款额度。华南地区某建行客户经理透露,申请该产品需满足多项基本条件,包括企业需完成工商登记并保持正常经营状态、企业及实际控制人征信记录良好,同时需要在建行开通相关金融服务或能提供有效的经营数据证明。
中国银行则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了差异化信贷产品,其中面向纳税小微企业的“银税贷”产品最高可提供500万元贷款额度,借款期限1年,年利率不超过3.6%。
据了解,经营贷是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经营实体推出的融资产品。这类贷款产品为这些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如扩大经营规模、采购原材料、支付员工薪酬、升级生产设备、租赁经营场所、改善经营设施等。
经营贷最为常见的方式为房产抵押,究其根本,房产的存在为银行提供了相对较高的信用保障,降低了贷款风险。除房产抵押外,也有纯信用贷款,具体视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而定。
此前,各家银行竞争主要集中在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打起价格战,密集调低消费贷产品利率,有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低至2.5%。
“现在监管有要求,消费贷不能内卷,但是经营贷仍存在操作空间。各商业银行正着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拓展经营贷业务。”华南地区某银行从业人士透露,部分银行已开始针对特定行业客户定制专属信贷方案,如为特定商户群体设计专项贷款产品。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虽然各银行公开宣传的经营信用贷利率普遍维持在3%以上,但部分机构会基于内部客户评级系统,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低的实际利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推出堪称薄利价格的信贷产品,对应的是具备良好信用状况的企业主客群。从对内角度来说,这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从金融市场层面来看,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市场过度竞争往往会导致金融机构采取短期行为抢夺市场和客户,从而导致金融环境失序和长期风险累积。
以量补价正在变得艰难
统计数据显示,住户贷款项下短期经营贷款由今年1月末的11.07万亿元上升至5月末的11.1万亿元,增量仅约250亿元;中长期经营贷款由13.3万亿元,上升至13.58万亿元。两者汇总,今年住户项下经营性贷款前5月增幅为1.23%。而去年同期住户经营贷款的增幅为2.86%。
银行小微经营贷投放“量难增”,从这个数据可见一斑。
“现在贷款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融资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的贷款更多地投向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但是这些领域也无法完全满足银行业全部的贷款需求。”招行行长王良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代表问题时表示。
这个表态很能代表一些从业人员的心声。“任务完成得很不好,很难投放。”一名中小银行二级支行行长表示,在该人士看来,“风险已经很难再下沉了”。
银行“以量补价”正在变得艰难,这不仅是描述经营贷,而是指所有的贷款投放。银行净利息收入正在承受重压,就是一个直观的结果显现。
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9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负增长,涵盖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等类型。
王良直言,银行业净息差再回到2%以上的困难较大。从资产端来看,当前实体企业、地方政府在融资方面都希望银行进一步降息,降低融资成本;从负债端来看,现在银行整体的负债利率已经非常低,无论是活期存款利率还是定期存款利率都很低,定期存款基本上都进入“1”字头,负债成本再往下降的空间也很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基层KPI考核日益严格,各类贷款内卷竞争也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员工开始游走于灰色地带。有的与助贷机构暗通款曲,有的在社交平台以“低息置换高息”为诱饵招揽客户,甚至出现员工自掏腰包贴息的极端案例。未来,经营贷、消费贷利率是否还有下降的空间?业内多认为,从息差角度看,银行“以量补价”的模式难以持续。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为1.43%,而平均不良贷款率是1.51%。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倒挂。
“这种倒挂现象值得警惕。”华南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如净息差已经无法覆盖不良贷款损失时,继续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扩张规模的商业模式显然难以为继。未来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极为有限。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消费贷利率在当下环境的普降并不现实,更多是几家银行的小幅度“试探”。机构现阶段针对部分客群给出优惠利率,一是试图“以量补价”,以此稳步拓展零售贷款增量;二是通过“掐尖”来把控贷款客群准入门槛,从源头为贷后不良减轻压力。
在苏筱芮看来,除了加强负债管理、促进多元渠道融资之外,银行机构也需要考虑打造自营获客能力、优质场景挖掘能力以及先进科技能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围绕重点客群不断迭代与打磨好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