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新规正式实施
2025年07月08日
字数:2415
本报综合报道 强化高频交易监管,三大交易所新规正式实施。
7月7日起,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开始实施,将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那么,量化交易新规正式实施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市场有何评价?
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程序化交易,又称量化交易,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算法,来制定投资策略并执行交易的金融交易方法。
量化交易可以通过将市场数据、价格波动、交易量等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替代传统的主观判断,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让量化交易机构获得超额投资收益,也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改善市场流动性。
不过,由于量化交易的高频操作和快速决策能力,使量化交易机构在交易中占据优势,量化交易也一度被贴上“砸盘元凶”“助涨杀跌”“割韭菜”等标签。
本次实施的《细则》将全面从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此次量化新规,核心体现在“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16个字上。
《细则》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国情市情,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充分体现“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通过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安排,明确监管预期,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等方式,更好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异常交易认定方面,《细则》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方面,《细则》中明确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在此前答记者问时表示,设置这一标准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并结合了自身监管实践经验。交易所在充分测算评估的基础上,设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有利于聚焦重点群体,集中监管资源,切实发挥监管实效。
《细则》中同时明确,程序化交易监管对沪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如沪股通投资者发生《细则》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交易所将根据监管合作安排,对投资者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作出适应性安排。其中,《细则》关于机构合规风控管理要求、对相关主体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条款,将在监管合作安排框架下参照执行。
在量化新规正式实施之际,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是否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对高频交易的量化机构而言,可以预期,未来它们的高频交易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套利空间也会因交易成本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也是有利于引导量化机构规范运作的方法。虽然量化交易为市场贡献了一部分的交易量,但新增的部分交易量,可能只是让市场的交易数据好看一些,但未必可以让散户投资者从中受益。
三大交易所在《细则》中明确,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监管目标导向,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作出细化规定,突出制度公平性,确保此前已经实施的管理规定落地见效。
后续将在证监会指导下,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相关监管安排,形成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业内专家: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尽管近年来程序化交易监管大网日益收紧,但新规的核心是规范而非扼杀。随着新规的落地,证券公司、量化机构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私募业内人士表示,《细则》已于2024年6月公开征求过意见,并且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市场预期和准备已经较为充分,总体来看,预计新规实施对市场影响不大。在监管新规规范下,具备扎实量价规律、基本面研究能力和合规风控体系的机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有利于量化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新规的发布有利于减少程序化交易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其中,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四类监控指标直击程序化交易的灰色地带。过去,部分机构利用技术优势高频挂单、撤单,制造虚假流动性诱导投资者跟风,新规通过量化标准将其纳入监管框架,有效遏制“幌骗”等操纵行为。
有金融业内人士提醒,量化新规的实施,长期来看,有利于建立更公平、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推动A股定价逻辑回归基本面。短期内,投资者可规避高频资金主导的小盘股,中长期可布局流动性溢价提升的蓝筹股。
三大交易所强调,《细则》旨在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确保程序化交易相关管理规定的有效落实,突出公平性原则,避免给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尽管近年来对此类交易的监管日益严格,但新规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而非抑制发展。证券公司和量化机构因新规而面临不同程度的变化。
有头部量化人士表示,强监管的趋势是明显的,对当前实际业务影响不会太大。一方面,头部量化机构在资管产品上很少进行高频量化,亦有量化机构开始开发基于更长周期的量化策略,换手率更低;二是监管在实操层面所研究的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等要求,已经在执行了。
有证券公司人士认为,新规为他们提供了更明确的操作指引,有助于加强自我约束和规范交易行为。头部量化机构则表示,虽然监管趋严,但对于现有业务的实际影响有限,因为很多机构已经在执行类似的要求。然而,对于依赖高频交易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细则》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促使某些策略进行调整或淘汰。
业内人士表示,程序化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需要对其正视并客观对待。未来,可在动态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分类监管机制,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7月7日起,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开始实施,将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那么,量化交易新规正式实施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市场有何评价?
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程序化交易,又称量化交易,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算法,来制定投资策略并执行交易的金融交易方法。
量化交易可以通过将市场数据、价格波动、交易量等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替代传统的主观判断,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让量化交易机构获得超额投资收益,也有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改善市场流动性。
不过,由于量化交易的高频操作和快速决策能力,使量化交易机构在交易中占据优势,量化交易也一度被贴上“砸盘元凶”“助涨杀跌”“割韭菜”等标签。
本次实施的《细则》将全面从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此次量化新规,核心体现在“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16个字上。
《细则》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国情市情,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充分体现“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通过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安排,明确监管预期,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监控、强化高频交易监管等方式,更好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异常交易认定方面,《细则》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方面,《细则》中明确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在此前答记者问时表示,设置这一标准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并结合了自身监管实践经验。交易所在充分测算评估的基础上,设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有利于聚焦重点群体,集中监管资源,切实发挥监管实效。
《细则》中同时明确,程序化交易监管对沪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如沪股通投资者发生《细则》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的,沪深交易所将根据监管合作安排,对投资者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同时,兼顾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实际差异,作出适应性安排。其中,《细则》关于机构合规风控管理要求、对相关主体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条款,将在监管合作安排框架下参照执行。
在量化新规正式实施之际,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是否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对高频交易的量化机构而言,可以预期,未来它们的高频交易成本将会大幅增加,套利空间也会因交易成本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也是有利于引导量化机构规范运作的方法。虽然量化交易为市场贡献了一部分的交易量,但新增的部分交易量,可能只是让市场的交易数据好看一些,但未必可以让散户投资者从中受益。
三大交易所在《细则》中明确,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监管目标导向,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作出细化规定,突出制度公平性,确保此前已经实施的管理规定落地见效。
后续将在证监会指导下,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程序化交易相关监管安排,形成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业内专家: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尽管近年来程序化交易监管大网日益收紧,但新规的核心是规范而非扼杀。随着新规的落地,证券公司、量化机构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私募业内人士表示,《细则》已于2024年6月公开征求过意见,并且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市场预期和准备已经较为充分,总体来看,预计新规实施对市场影响不大。在监管新规规范下,具备扎实量价规律、基本面研究能力和合规风控体系的机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有利于量化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新规的发布有利于减少程序化交易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其中,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等四类监控指标直击程序化交易的灰色地带。过去,部分机构利用技术优势高频挂单、撤单,制造虚假流动性诱导投资者跟风,新规通过量化标准将其纳入监管框架,有效遏制“幌骗”等操纵行为。
有金融业内人士提醒,量化新规的实施,长期来看,有利于建立更公平、更稳定的市场环境,推动A股定价逻辑回归基本面。短期内,投资者可规避高频资金主导的小盘股,中长期可布局流动性溢价提升的蓝筹股。
三大交易所强调,《细则》旨在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确保程序化交易相关管理规定的有效落实,突出公平性原则,避免给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尽管近年来对此类交易的监管日益严格,但新规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而非抑制发展。证券公司和量化机构因新规而面临不同程度的变化。
有头部量化人士表示,强监管的趋势是明显的,对当前实际业务影响不会太大。一方面,头部量化机构在资管产品上很少进行高频量化,亦有量化机构开始开发基于更长周期的量化策略,换手率更低;二是监管在实操层面所研究的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等要求,已经在执行了。
有证券公司人士认为,新规为他们提供了更明确的操作指引,有助于加强自我约束和规范交易行为。头部量化机构则表示,虽然监管趋严,但对于现有业务的实际影响有限,因为很多机构已经在执行类似的要求。然而,对于依赖高频交易策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来说,《细则》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促使某些策略进行调整或淘汰。
业内人士表示,程序化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需要对其正视并客观对待。未来,可在动态监测、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分类监管机制,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