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重启 1家撤单

中小银行IPO路在何方

2025年07月08日 字数:2543
  深交所最新IPO动态显示,东莞银行、南海农商行因更新财务资料,IPO状态恢复为“已受理”。与二者的坚守形成反差,广东顺德农商行则撤回上市申请,黯然退出角逐。当前银行业普遍承压于净息差收窄与资产质量压力,叠加资本市场融资倾向科技企业,中小银行的上市突围正陷入两难:是继续坚守 A 股,静待政策窗口与自身条件成熟?还是转赴港股,直面估值偏低、交易冷清的挑战?
  A股银行板块的上市进程已在沉寂中度过1200多个日夜,自2022年1月兰州银行登陆资本市场后,再无新成员加入。近日,东莞银行与广东南海农商行因更新财务资料,IPO状态恢复为“已受理”,为金融赛道带来了暖意。
  与两家银行的坚守不同,广东顺德农商行则选择撤回上市申请,退出了这场角逐。目前,A股银行上市“后备军”缩减至5家。
  两家银行重回赛道
  在A股银行上市“空窗期”迈入第1200余天时,传来了新消息。
  不久前,因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东莞银行、广东南海农商行的IPO状态恢复为“已受理”。
  回顾历史,两家银行的上市之路堪称漫长。东莞银行的上市萌芽始于2008年,彼时,区域性中小银行上市数量较少。东莞银行迈出了第一步,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材料。2012年,东莞银行进入IPO“落实反馈意见”阶段。
  到了2014年,因未完成预披露,东莞银行的首次上市尝试被终止审查。2018年,该行重启上市进程,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并于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后,IPO审核如期过渡至深交所。然而,2024年3月以来,该行却连续3次因为“财务资料过期”导致IPO审核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财务资料后,审核状态变为“已受理”。
  广东南海农商行的上市之路同样充满波折,广东南海农商行于2011年12月23日完成改制并挂牌开业,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南海农村信用社。2018年,广东南海农商行迈出上市的第一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2019年5月,首次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并在次月获得受理,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同样受益于全面注册制改革,广东南海农商行通过了在主板上市的议案,并于同年3月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但和东莞银行类似,2024年3月以来,该行也因“财务资料过期”问题导致IPO审核多次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材料后恢复为“已受理”状态。
  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上市审核状态恢复让市场看到中小银行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突破的积极姿态。不过,“已受理”仅是起点,过往审核中暴露的短板、财务更新效率等挑战,仍是银行需要持续化解的课题,后续能否顺利通过问询、应对市场波动,将是对银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考验。
  1家银行“掉队”退场
  在2家银行推进上市的进程中,也有银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近日,因广东顺德农商行、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年修订)》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据了解,广东顺德农商行并非个例,2024年至今,亳州药都农商行、江苏海安农商行、安徽马鞍山农商行、广州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相继撤回上市申请文件。
  针对撤回上市申请的具体原因,这些银行的回应多为“战略调整”。不过从行业层面来看,银行撤回上市申请实则涉及多方面因素。近年来,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等问题,中小银行的处境尤为艰难。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银行上市审核更注重合规性与风险防控,而部分中小银行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上市路上的阻碍。
  在王剑辉看来,一方面,银行可能根据自身长期发展需求,对业务布局、资本运作等进行重新规划,认为当前并非上市的最佳时机,或计划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资本补充与业务拓展,从而选择撤回IPO申请,待时机成熟后再重启上市计划。另一方面,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盈利可持续性要求较高,部分银行业绩不佳不符合上市成长预期,促使银行撤回申请。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退出,目前,A股等待上市的银行“后备军”队伍已缩减至5家,申报沪市主板上市的有湖州银行、湖北银行、江苏昆山农商行,湖州银行审核状态为“已问询”,其余两家银行审核状态显示“已受理”;深交所中,东莞银行、广东南海农商行的状态为“已受理”。
  中小银行上市遇挑战
  三年前兰州银行成功上市后,A股银行IPO就已进入“空窗期”,至今再未迎来新的成员。面对A股市场的高门槛与不确定性,部分银行将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场,宜宾银行便是如此,在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该行成功于2025年1月13日登陆港股市场,打破了A+H两地多年来未有银行上市的“魔咒”。
  然而,港股市场对内地中小银行并非全然友好,上市首日,宜宾银行股价表现平平,收盘价为2.61港元,较发行价上涨0.77%,并未掀起市场预期的热潮。另有一些此前已经挂牌上市的银行股价表现不佳,沦为“仙股”,交易活跃度极低。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部分已在港股上市的内地中小银行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上市价值。7月3日,九台农商行发布公告称,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收购该行全部已发行H股和内资股股份,同时H股拟从联交所退市。根据公告,吉林金控就收购所有已发行H股作出自愿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H股要约价为每股H股0.7港元;吉林金控将就收购所有已发行内资股作出自愿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内资股要约价为每股内资股0.63元。
  对于退市原因,九台农商行表示,该行从股权市场有效集资的能力极为有限,目前的上市地位不再为该行经营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九台农商行还称,近年来,财务表现及状况每况愈下,鉴于经营环境充满挑战,若能以私人公司的身份,视实际情况所需,对业务、架构及方向进行策略性调整,将更有利于该行的发展。据九台农商行发布的盈利预警,预期2024年度净亏损17亿元至19亿元人民币。
  对于众多寻求上市的银行而言,无论是坚守A股等待政策窗口与自身条件的成熟,还是奔赴港股拥抱不同的市场环境,都需要审慎权衡利弊,充分考量自身的经营状况、资本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战略。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在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倾向于科技、创新企业,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较多,而银行作为传统产业,在大多数大中银行已上市的前提下,中小银行上市会受到一定滞后性安排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结构上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间接融资仍将是我国主要融资渠道,银行作为重要参与者,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但在资本市场技术性调整的背景下,上市进程可能遭遇不确定性。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