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渡:与黄河的千年对话

□白建平

2025年07月11日 字数:3595
  黄河用它雄浑的声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讲述着生命的故事。它教会我们坚韧,教会我们包容,更教会我们敬畏自然。
  暮色四合时分,我站在碛口古渡的石阶上,看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对岸的吕梁山被夕阳染成琥珀色,河面上浮动的碎金随着浪涛明灭闪烁。这里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咽喉,是晋商驼队饮马歇脚的驿站,更是无数旅人倾听大河呼吸的地方。指尖抚过石阶上被岁月磨出的凹痕,冰凉的触感里藏着六百年的风雨,我忽然听见河风里传来古老的喟叹——那是黄河在诉说。
  脚下的黄河水打着漩涡,发出低沉的呜咽。千年的岁月在这里沉淀,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粒泥沙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我伸出手,触摸这奔涌不息的河水,仿佛触碰到了岁月的脉搏,听见了黄河的低语。
  碛口,这个位于山西吕梁临县的古老渡口,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水运繁荣的年代,这里曾是西北商贸的枢纽,驼铃声、号子声、叫卖声交织成一片,商船云集,商贾往来,繁华一时。如今,繁华虽已远去,但古渡的韵味却愈发醇厚,像一坛陈酿,愈久弥香。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她的磅礴气势和博大胸怀,孕育了华夏文明。她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腾向东,流经千山万壑,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在碛口,黄河与湫水河相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大同碛。河水在此变得湍急,浪花翻涌,犹如万马奔腾,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碛口的清晨总被黄河的涛声唤醒。薄雾笼罩下的古镇宛如一幅水墨画,灰砖黛瓦的民居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仿佛要将整个黄河的故事都收纳进这些纵横交错的巷陌里。脚下的石板路泛着幽光,每一道裂缝里都嵌着驼铃声,每一块砖石都印着骡马的蹄印。
  黄河水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岸边的古码头、老店铺、窑洞民居,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古朴沧桑。我沿着石阶缓缓而下,感受着脚下的石块传递出的历史温度。这些历经岁月打磨的石阶,见证了无数商贾的脚步,承载了无数旅人的悲欢离合。
  蹲下身,将手浸入河水中,冰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河水裹挟着泥沙,在指缝间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来的故事。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听见了远古先民在河畔耕作的号子声,听见了驼队穿越沙漠的铃铛声,听见了商船破浪前行的桨橹声,听见了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雄浑壮阔的黄河史诗。
  漫步在古渡的街道上,两旁的老店铺依然保持着昔日的模样。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招牌、陈旧的门窗,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流逝。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店主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店里的老物件: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曾照亮无数商人夜行的路;一个古朴的陶罐,曾装满了黄河岸边的美酒;一把磨损的算盘,曾计算过无数的财富与人生……这些老物件,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证人,见证了碛口古渡的兴衰荣辱。
  站在古渡的高处,眺望黄河,只见河水奔腾不息,向着远方流去。河面上,偶尔有几艘小船驶过,船夫们喊着嘹亮的号子,与黄河的涛声相互呼应。远处的山峦起伏,与黄河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奔腾的河水,带走了多少时光,又留下了多少回忆?
  黑龙庙飞檐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檐角直指天际,仿佛要将人间烟火捎给云端。站在庙前的戏台上眺望黄河,眼前豁然开朗。河面上,羊皮筏子载着游人顺流而下,筏工高亢的信天游穿透晨雾,在峡谷间久久回荡。那歌声里有对大河的敬畏,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千百年间黄河儿女的坚韧与豪迈。
  走进西湾村,宛如踏入时光的迷宫。明清时期的窑洞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当年晋商的辉煌。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尘土在光柱中起舞,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院子里的石磨早已停止转动,却依然倔强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更迭。
  黄河的水色总在变幻。晴天时,它是流动的黄金;阴雨天,又化作奔腾的墨玉。站在麒麟滩上,脚下的卵石圆润光滑,是河水千百年打磨的杰作。俯身拾起一枚,凉意从指尖蔓延,仿佛握住了一段凝固的时光。
  在碛口古渡,我遇见了一位老船工。他告诉我,他从小就在黄河上讨生活,与黄河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年轻时,他驾着木船,在黄河上穿梭往来,运送货物,经历过无数的风浪。如今,虽然不再行船,但他依然每天来到河边,静静地看着黄河。他说:“黄河就是我的家,我的命,离开了她,我就像失去了魂儿一样。”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对黄河深深的眷恋和敬畏。
  河岸边,老船工张大爷正在修补羊皮筏子。那些鼓胀的羊皮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散发着独特的气味。“这羊皮筏子啊,是咱黄河人的命根子。”张大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羊皮,眼神里满是深情。他说:“以前走西口的汉子,都是靠着这筏子,渡过黄河,去外面闯生活。”
  说话间,一阵风吹来,河面泛起层层涟漪。张大爷放下手中的工具,望向远方,嘴里喃喃地说:“你听,黄河在唱歌呢。”闭上眼睛,风声、涛声、筏工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雄浑的交响曲。这是黄河的生命之歌,是岁月的回响,更是无数黄河儿女的心灵呐喊。
  在古镇的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锈迹斑斑的驼铃、陈旧的账本、精美的瓷器,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晋商精神的见证。那些走西口的汉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里出发,跨越黄河,走向塞外,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商业传奇。
  黄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商业文明,更滋养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晋剧、二人台、剪纸、面塑……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无不深深烙印着黄河文化的印记。在古镇的茶馆里,听一曲地道的晋剧,高亢激昂的唱腔穿透岁月的尘埃,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戏台上的热闹场景。
  夕阳西下,河面上波光粼粼。归航的船只缓缓靠岸,渔民们带着收获的喜悦踏上码头。他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是与黄河共生共荣的满足。岸边的饭馆飘来阵阵香气,黄河鲤鱼在锅里翻滚,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
  碛口的夜来得格外静谧。月光洒在黄河上,河面泛起银色的光带。站在古镇的高处俯瞰,万家灯火与星河遥相辉映,仿佛天地在此刻交融。
  夜幕降临,碛口古渡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黄河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银色的光芒,波光粼粼。岸边的窑洞民居亮起了灯火,星星点点,宛如天上的繁星。我坐在河边,听着黄河的涛声,感受着夜晚的宁静。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了,我与黄河融为一体,倾听着她的心跳,感受着她的呼吸。夜深了,黄河的涛声依旧。我坐在客栈的窗前,望着窗外的星河与大河,思绪万千。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它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站在碛口古渡,与黄河对话,实则是与历史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黄河用它雄浑的声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讲述着生命的故事。它教会我们坚韧,教会我们包容,更教会我们敬畏自然。
  看着河面上往来的船只,我想起了古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时光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然而,黄河所承载的文明与精神,却如同岸边的磐石,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的碛口,虽然褪去了昔日的繁华,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厚重。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黄河边,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黄河,依旧奔腾不息,用它的涛声,回应着岁月的呼唤。
  黄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碛口古渡则是这部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我看到了黄河的雄浑与壮美,也看到了她的温柔与多情。清晨,她在薄雾中苏醒,宛如一位含羞的少女;正午,她在烈日下奔腾,恰似一位豪迈的勇士;傍晚,她在夕阳的映照下,又化作一位沉静的母亲,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黄河,这条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在碛口古渡,我与她对话,倾听她的故事,感受她的灵魂。她告诉我,生命就像这奔腾的河水,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勇往直前;她告诉我,历史就像这沉淀的泥沙,无论经历多少岁月变迁,都不会被遗忘;她告诉我,文化就像这古老的渡口,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传承与发扬。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在碛口古渡,我读懂了你,也读懂了这片土地,读懂了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愿你永远奔腾不息,愿这片古老的土地永远生机勃勃,愿中华民族的文明永远传承下去,如同这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离开碛口时,朝阳正从山巅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回头望去,古镇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黄河的涛声在耳畔回响,那是大地的心跳,是生命的律动,更是永恒的召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我知道,我与黄河的对话不会结束,这份对黄河的眷恋与敬畏,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与黄河的这场对话,让我读懂了岁月,读懂了生命,也读懂了自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河与古镇相互依偎,共同谱写着一曲永恒的赞歌。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