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合组织国家“遇见”鲁班工坊

2025年07月11日 字数:1243
  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密模具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俄罗斯圣彼得堡欧洲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霍达切克将自己名字输入电脑后,一旁的激光打标机很快就把他的名字刻在了金属牌的表面。
  “这是此行一个美好留念。”正在天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霍达切克参观了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和产教融合基地,对中国建设的鲁班工坊留下了深刻印象。
  鲁班工坊,是由此次活动举办地——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走进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一扇数字屏介绍了这一名字的由来。鲁班,中国2500年前一位杰出的工匠和发明家,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与创新精神的象征,体现了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馆中,醒目的“时间轴”将鲁班工坊的建设缘起和内涵、建设历程,以及中国在境外建设的各具特色的鲁班工坊成果一一串联。参观的上合组织国家嘉宾无不感叹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成就。
  这恰恰印证了——“发展”已成为鲁班工坊最鲜活的关键词。
  自2016年中国在境外建设了首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如今,中国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4个鲁班工坊。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柬埔寨、埃及等上合组织国家建设了10个鲁班工坊。
  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鲁班工坊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实训中心、提供先进教学设备的同时,还组织中国教师和技术人员为当地教师展开技术技能培训,并邀请其来中国进行实地交流。
  “受益”是鲁班工坊的第二个关键词。
  21岁的埃及学生小明是鲁班工坊项目受益者之一,他目前正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
  “鲁班工坊在埃及很火。”小明说,他所学专业在埃及的汽车、建筑等很多领域有所应用。
  鲁班工坊中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先进教学设备和数据加工中心,这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我们有很多机会参观企业、参与实习,接触更多实践项目。”小明说。
  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参观后感慨道,鲁班工坊对吉尔吉斯斯坦在机器人、无人驾驶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有所助益。“得益于鲁班工坊的技术支持,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能够具备研发复杂高科技设备与技术的能力。”
  如今,鲁班工坊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弘扬工匠精神、共享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架起了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
  “互鉴”是鲁班工坊的第三个关键词。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吴正鹏从2022年起展开了跨越帕米尔高原的“双向奔赴”。作为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的中方教师,他在当地通过中国先进的仪器装备、立体化教学资源展开教学。
  “这并非单向输出,我们和塔方教师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路径,并约定邀请他们来天津交流。”吴正鹏分享道。去年7月,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的师生如期来到天津,“万里之约”达成,让彼此的心更近、情更深。
  越来越多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青年通过鲁班工坊这一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
  宋瑞 刘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