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点数量逆势增长 银行业在布什么局
2025年07月18日
字数:2409
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网点布局呈现“有进有退”的动态调整态势:2881家传统网点获批退出市场的同时,3663家新型网点获批设立。一退一进之间究竟藏着银行怎样的战略考量?是应对息差收窄的“降本增效”,还是抢占下沉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特色网点的“网红化”能否真正破解线下网点的使用率困局?
本报综合报道 随着银行数字化程度加深,线下网点加速“瘦身”。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2881个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获批退出,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超2000条记录来自农商行。结合新设网点信息可以发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持续下降,城商行和农商行实际网点数量则仍在增长。
线下网点加速“撤退”
相较2024年,今年以来银行线下网点退出的步伐在加快。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更新了金融许可证信息。调查发现,以机构退出日期为准,截至官网最新统计日期(7月7日),年内宣布“消失”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高达2881家,较2024年全年总数2533家还要多出348家。
分机构类型来看,今年以来,国有大型银行共有244家网点“撤退”;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数量较少,分别有149家和105家网点终止营业;农商行关停的网点最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类下有2350条机构退出信息,占比超八成。部分银行网点成立已超30年。
针对目前银行网点加速退出的情况,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农商行网点退出数量占比较大,股份制银行网点减少原因之一是社区支行关闭。
专注金融领域的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姜兆华认为:“网点大量退出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来自成本效益的压力。单个网点房租等运营成本至少在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如果包括10人至15人的用工成本,单个网点的综合经营成本接近千万元;而线上业务成本仅为线下的10%。在信贷需求疲软、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关闭低效网点以‘降本增效’,更多还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网点中,60%以上因客流量不足或区域重叠被列为低效网点而裁撤;二是客户行为向线上迁移。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用户比例达88%,对公对私转账、理财等高频业务线上化普及率超90%,线下客流量近5年逐年下降60%。目前依赖网点的客群集中于老年人(退休金领取)及农村现金业务需求者。客户线上化、经营去网点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三是中小银行的机构兼并与重组。为化解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国家金融监管层面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和村镇银行吸收合并:2025年上半年,89家村镇银行通过‘村改支/分’模式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2024年农商行系统约有1278家网点(占比51.5%)因区域农商银行改革重组而被整合。四是金融科技替代传统功能。AI风控、线上贷款等技术覆盖多数业务,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达93.86%,物理网点的业务必要性大幅降低。”姜兆华表示。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加快,线上渠道对物理网点的替代持续演进,传统物理网点的服务功能、服务半径正在被重新定义。商业银行从发展战略、运营成本等角度考虑,有序推进资源整合与网点布局优化。这些是目前支行网点退出的主要原因。
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变化情况,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认为,国有大型银行加紧推动渠道数字化和AI建设,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自身网点的合并与退出,预计将进一步加快线下网点整合,推动规模“瘦身”,做强AI赋能。
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线下网点的加速退出并不意味着银行网点可以被完全取代。银行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特殊人群需求,维护普惠金融。“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不应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需要保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值得关注的是,旧网点退场的同时,也有大量银行新网点诞生。从近期机构设立情况来看,年内商业银行新设分支网点数量达到3663家。主要的增量同样来自农商行,为3194家。城商行则新设238家,同样多于减少的数量。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80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365.51万亿元;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数达31.95亿户,企业客户数达0.43亿户。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总额达2147.73亿元。
“银行网点退出加速,表明银行业务渠道数字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加深。《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1.1%,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占到81.7%,远高于上年表现。并且,银行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早已超过93%。换言之,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已经从网点转到线上,已经从柜面转到手机。因此,银行网点退出加速正是数字化转型深入的大势所趋。”石烁表示。
当然,网点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区域服务的空白,更像是银行对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银行业加快网点服务渠道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引导经营低效和布局过密的网点向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等重点区域迁建。
多家银行也在此前的年报中披露了网点优化情况。例如,工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完成了527家网点优化调整,向县域乡镇地区投入网点104家,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7.4%,网点资源与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匹配度稳步提高。此外,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常熟银行等也纷纷开设养老、宠物、贵金属等主题的特色网点。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布局线下特色网点成了银行业的一种趋势,其优势在于通过特色服务及业务的塑造打造自身的品牌与口碑,以此争取客户,但一些网点也面临特色打造成本较高、时效性较强、使用率不高等窘境,需要分别看待。例如针对老年客群打造的“银发”特色网点具备可持续性,也能够以此提升老年客群的服务质量,继而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提升,而一些追逐IP、追逐“网红热点”的网点如若经营不当,可能一开始会吸引客户眼球,等热点过去后或遭遇门庭冷落,成为“季抛”甚至“月抛”的“消费品”。
本报综合报道 随着银行数字化程度加深,线下网点加速“瘦身”。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2881个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获批退出,超过2024年全年。其中,超2000条记录来自农商行。结合新设网点信息可以发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持续下降,城商行和农商行实际网点数量则仍在增长。
线下网点加速“撤退”
相较2024年,今年以来银行线下网点退出的步伐在加快。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更新了金融许可证信息。调查发现,以机构退出日期为准,截至官网最新统计日期(7月7日),年内宣布“消失”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高达2881家,较2024年全年总数2533家还要多出348家。
分机构类型来看,今年以来,国有大型银行共有244家网点“撤退”;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数量较少,分别有149家和105家网点终止营业;农商行关停的网点最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分类下有2350条机构退出信息,占比超八成。部分银行网点成立已超30年。
针对目前银行网点加速退出的情况,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农商行网点退出数量占比较大,股份制银行网点减少原因之一是社区支行关闭。
专注金融领域的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姜兆华认为:“网点大量退出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来自成本效益的压力。单个网点房租等运营成本至少在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如果包括10人至15人的用工成本,单个网点的综合经营成本接近千万元;而线上业务成本仅为线下的10%。在信贷需求疲软、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关闭低效网点以‘降本增效’,更多还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网点中,60%以上因客流量不足或区域重叠被列为低效网点而裁撤;二是客户行为向线上迁移。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用户比例达88%,对公对私转账、理财等高频业务线上化普及率超90%,线下客流量近5年逐年下降60%。目前依赖网点的客群集中于老年人(退休金领取)及农村现金业务需求者。客户线上化、经营去网点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三是中小银行的机构兼并与重组。为化解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国家金融监管层面大力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和村镇银行吸收合并:2025年上半年,89家村镇银行通过‘村改支/分’模式被主发起行吸收合并。2024年农商行系统约有1278家网点(占比51.5%)因区域农商银行改革重组而被整合。四是金融科技替代传统功能。AI风控、线上贷款等技术覆盖多数业务,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达93.86%,物理网点的业务必要性大幅降低。”姜兆华表示。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加快,线上渠道对物理网点的替代持续演进,传统物理网点的服务功能、服务半径正在被重新定义。商业银行从发展战略、运营成本等角度考虑,有序推进资源整合与网点布局优化。这些是目前支行网点退出的主要原因。
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变化情况,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认为,国有大型银行加紧推动渠道数字化和AI建设,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自身网点的合并与退出,预计将进一步加快线下网点整合,推动规模“瘦身”,做强AI赋能。
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线下网点的加速退出并不意味着银行网点可以被完全取代。银行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特殊人群需求,维护普惠金融。“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不应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需要保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供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值得关注的是,旧网点退场的同时,也有大量银行新网点诞生。从近期机构设立情况来看,年内商业银行新设分支网点数量达到3663家。主要的增量同样来自农商行,为3194家。城商行则新设238家,同样多于减少的数量。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达2626.80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365.51万亿元;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数达31.95亿户,企业客户数达0.43亿户。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总额达2147.73亿元。
“银行网点退出加速,表明银行业务渠道数字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加深。《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1.1%,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占到81.7%,远高于上年表现。并且,银行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早已超过93%。换言之,银行业务的主要渠道已经从网点转到线上,已经从柜面转到手机。因此,银行网点退出加速正是数字化转型深入的大势所趋。”石烁表示。
当然,网点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区域服务的空白,更像是银行对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银行业加快网点服务渠道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引导经营低效和布局过密的网点向县域、城乡接合部和乡镇等重点区域迁建。
多家银行也在此前的年报中披露了网点优化情况。例如,工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报告期内完成了527家网点优化调整,向县域乡镇地区投入网点104家,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7.4%,网点资源与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匹配度稳步提高。此外,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常熟银行等也纷纷开设养老、宠物、贵金属等主题的特色网点。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布局线下特色网点成了银行业的一种趋势,其优势在于通过特色服务及业务的塑造打造自身的品牌与口碑,以此争取客户,但一些网点也面临特色打造成本较高、时效性较强、使用率不高等窘境,需要分别看待。例如针对老年客群打造的“银发”特色网点具备可持续性,也能够以此提升老年客群的服务质量,继而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提升,而一些追逐IP、追逐“网红热点”的网点如若经营不当,可能一开始会吸引客户眼球,等热点过去后或遭遇门庭冷落,成为“季抛”甚至“月抛”的“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