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衣
□任 静
2025年07月18日
字数:2915
夕阳斜射在窗户上,千丝万缕的光线,凝结成母亲手里的一束五彩丝线。母亲低垂着头,认真缝制一件“百家衣”,一边缝一边低声吟唱:“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当年红军爬雪山,用它补棉袄……”此时,母亲定是心情非常地愉悦。
母亲经常那样神情专注地坐在前炕上,靠近窗户跟前,埋头给一家人缝补衣衫,纳鞋底,沿鞋帮。有时为父亲绣一双鞋底,有时替村里即将出嫁的某个姑姑绣一件俏丽的红肚兜。常常陪伴在母亲身旁的是一个柳编针线笸箩,海碗口那么大,圆乎乎的,特别像墙上相框里曾祖父戴着的那顶灰褐色瓜壳帽子。针线笸箩内有大小各异的几个针线包,母亲叫它针夹,都是母亲用各色灯芯绒布缝制成的,夹层里边塞了一层薄棉花。针夹里面别满密密麻麻的绣花针,从大号到最小的4号针整齐地排列着,然后用按扣扣得密实,一枚也掉不下来。挨着针夹依次摆放着铜顶针、铁针钳、剪花小剪、长短拉锁和一些玳瑁纽扣。最为显眼的是各色丝线,挽成一挽一挽的,排列有序,像古代少女头上精心盘成的螺壳髻或灵蛇髻。有的丝线被母亲夹在一本厚厚的夹鞋样的书里,说害怕褪色,在丝线上铺了一张薄薄的蛇皮,黑白的斑纹,乍看上去有点瘆人。我儿时大着胆子伸手摸过一次,有一丝冰凉的触感,并不像蜿蜒爬行的活蛇那么令人发怵。
母亲借着窗外透进来的亮光,一针一线纳着百家衣。那些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块,像云霞般铺展在母亲面前,恍若她身上笼罩了一团圣洁的佛光,在炫目的阳光下有点晃眼。一只很小的灰猫咪,静卧在母亲脚前,旁若无人地打着呼噜。我好奇猫咪才这么小就会打呼噜,母亲说灰猫咪在念经。猫念的什么经?答说可能是《地藏经》或《心经》,也有可能是《往生咒》。我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听来的这些名词,只好不置可否地笑一笑。
天气渐凉,年龄小的两个妹妹总爱腻歪在母亲跟前,翻弄着针线笸箩,反复把针夹打开又关上,只是为了聆听按扣合上刹那的清脆声响。有时还会捞起一枚铜顶针,松松地戴在中指上,模仿着电视上的求婚模式。过了一会儿,又央求母亲说西游。母亲抬手宠溺地摸一摸小妹的脑袋。小妹梳着可爱的朝天髻,就着亮光帮母亲向针眼里穿过一根桃红丝线。母亲答应说西游,好像含着奖励的意思。“薛仁贵辕门斩爱子,樊梨花帅堂救郎君……”母亲说的是三请樊梨花下山的故事。母亲识字不多,她的故事都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故事不是很连贯,甚至有点断章取义。这些故事我从小耳熟能详,已没有新鲜感。母亲娓娓地叙说着,妹妹们兴趣盎然地徜徉在侠义故事里,不时惊讶地“哦”一声。那一刻,我就静静地站在时光的窗前,朝窗内凝望,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写意画,简洁而明快。有轻微的风儿透过敞开的天窗吹进来,我眼里的速写画,瞬间变得生动明媚起来。
母亲是在为她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百家衣”。大约是有些累了,母亲停止说西游,放下手中的活计,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又伸手抚摸一把隆起的肚腹。这已经是母亲第五次有孕在身,前面生了四个丫头,孕育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是母亲脸上仍然隐隐有喜悦的期待,期待小生命早日到来,期待这一胎最好生一个儿子。这样的等待,冲击着她的心灵,让她整个人似乎释放出了暖意,每日都含着不可言语的惊喜。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像是一大早爬上山巅的人,在等待看日出。村庄里有个习俗,待妇女的腹部开始显山露水,渐渐隆起山峦,就不大让她上山劳动去了。这个时期,妇女的工作和兴趣点基本都转移到做女红上。整日坐在炕头上做婴儿的抱被、软布鞋,缝制棉衣棉裤。母亲缝制的婴儿棉裤是一种连脚棉裤,有两只可爱的角角袜。还有望子成龙的妇女,甚至早早为婴孩缝制好了以后上学要用的花布书包和钢笔袋。小小的婴孩,哪里会懂得每一个针脚里,都注满了母亲的温柔与慈爱。
每到冬天,村里的孩子仿佛一夜间得了起床困难症。恰好下过一场大雪,屋里冷得滴水成冰,手都不想从被窝里伸出来,叫孩子起床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母亲自有办法,一大早就起床生了炉火。我一睁开眼,便看见母亲手里举着我的棉衣棉裤在炉火上烘烤,棉衣翻卷过来,里面被烤得暖烘烘的,穿进去十分舒服。棉窝窝和棉手套也分别被烘烤得暖融融的。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种熨帖的暖意,当时有一股暖流好像顺着袄袖和裤管,缓缓充盈在我的血管里,我快乐地张开全身的毛孔,细细体味棉絮传达给我的温暖舒适。母亲就那样站在炉火前,将孩子们的棉衣一件件烘暖,火光将她的脸颊映照得红彤彤的,像一朵盛开的五月榴花。
打我记事起,脑海中就始终亮着那团炉火,母亲的慈爱像一团柔光照拂着儿女的心田。母亲一日日在炉火上烘烤着棉衣裤,在油灯下缝缝补补,将幼小的孩子一个个拉扯成人,长大的孩子就像离巢的鸟儿,一个个飞远了,几乎无人想到要为母亲烘烤上一次棉衣。母亲就在那一日日的辛劳缝补中,在炉前烘烤中,驼了脊背,老了容颜,干枯的华发渐渐爬满双鬓。
缝制“百家衣”那一年,母亲刚刚三十出头,容颜俏丽,姿态端庄,梳着两根黑油油的长辫子,是村庄里有名的俏媳妇,也是巧媳妇。可是由于迟迟未得一子,因此屡屡遭到族人厌弃。听人说向各家讨来布头拼凑成“百家衣”,是集百家之福,可祈愿孩子健康长寿、平安顺遂。母亲便放下一贯看重的矜持自尊,向村庄邻里挨家逐户去讨要零星碎布,要为肚腹中的婴儿做一件祈福纳吉的“百家衣”。村庄里的女人皆是和善好相与的,她们同情母亲的遭遇,人人愿意慷慨解开包袱相赠一块小布头。讨来的布块,铺在炕头,颜色各异,五花八门,大如巴掌,窄似扁担,厚若铜钱,薄赛蝉翼,母亲便尽量施展她一个乡村巧妇的女红技艺,精心选择,搭配颜色,折叠,缝合,将那些零星碎布有模有样地拼结成一件五彩斑斓的夹衣,背部由众多小星星簇拥着一个小太阳,胸部镶嵌出一只小兔子,活泼可爱得像个小精灵。母亲缝制的“百家衣”,色彩鲜明,风格质朴,看上去令人倍觉温馨。姐妹们一窝蜂地围着“百家衣”,伸手抚摸那可爱的小兔子,甚至跃跃欲试地想试穿一下。当时我还年幼,根本不能设身处地去体味母亲的心情,在那件吉祥福佑的“百家衣”密密的针脚里,隐藏了母亲所受的多少委屈和眼泪,同时又蛰伏着多少她对未来无尽的期望和美好憧憬。
那一年金秋九月,婴孩终于出生,却没有听到婴儿呱呱声,脐带绕颈,母亲心心念念祈盼来的男婴,无声无息地来世上走了一遭,又仓促离去。当时,我们几个当姐姐的,谁也没有来得及去看那个无缘做我们弟弟的婴孩一眼。听村里老辈人说,一个孩子要在天上选好久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母亲。我们无法探究那个未曾谋面的小男婴是带着怎样落寞的心情,仓皇离去的?母亲用两行热泪送走了那个孩子,之后绝口不提。
两年后,母亲又一次鼓起勇气四处讨要零星布头,缝制百家衣,这一次母亲缝制的是一件稍微大点的婴儿棉袄,絮了一层新上市的棉花,摸上去暖暖的,绵绵柔柔的。无数个细细密密的针脚,其实是母亲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盔甲,她要以它来应对来自四季的风雨和漫天的流言侵袭。后来,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才渐渐理解了母亲沉默不语中所蕴含的坚韧品质——为母则刚、为母则强。
我们今生唯一的弟弟,总算穿着暖和的“百家衣”,集百家之福,健康茁壮地长大了。后来,那件“百家衣”和弟弟满月时剃下来的“胎毛结”,被母亲一直珍藏在箱底。
几经尘世更迭,早已物是人非,我记忆中的“百家衣”里头,藏着母亲至深的痛。
母亲经常那样神情专注地坐在前炕上,靠近窗户跟前,埋头给一家人缝补衣衫,纳鞋底,沿鞋帮。有时为父亲绣一双鞋底,有时替村里即将出嫁的某个姑姑绣一件俏丽的红肚兜。常常陪伴在母亲身旁的是一个柳编针线笸箩,海碗口那么大,圆乎乎的,特别像墙上相框里曾祖父戴着的那顶灰褐色瓜壳帽子。针线笸箩内有大小各异的几个针线包,母亲叫它针夹,都是母亲用各色灯芯绒布缝制成的,夹层里边塞了一层薄棉花。针夹里面别满密密麻麻的绣花针,从大号到最小的4号针整齐地排列着,然后用按扣扣得密实,一枚也掉不下来。挨着针夹依次摆放着铜顶针、铁针钳、剪花小剪、长短拉锁和一些玳瑁纽扣。最为显眼的是各色丝线,挽成一挽一挽的,排列有序,像古代少女头上精心盘成的螺壳髻或灵蛇髻。有的丝线被母亲夹在一本厚厚的夹鞋样的书里,说害怕褪色,在丝线上铺了一张薄薄的蛇皮,黑白的斑纹,乍看上去有点瘆人。我儿时大着胆子伸手摸过一次,有一丝冰凉的触感,并不像蜿蜒爬行的活蛇那么令人发怵。
母亲借着窗外透进来的亮光,一针一线纳着百家衣。那些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布块,像云霞般铺展在母亲面前,恍若她身上笼罩了一团圣洁的佛光,在炫目的阳光下有点晃眼。一只很小的灰猫咪,静卧在母亲脚前,旁若无人地打着呼噜。我好奇猫咪才这么小就会打呼噜,母亲说灰猫咪在念经。猫念的什么经?答说可能是《地藏经》或《心经》,也有可能是《往生咒》。我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听来的这些名词,只好不置可否地笑一笑。
天气渐凉,年龄小的两个妹妹总爱腻歪在母亲跟前,翻弄着针线笸箩,反复把针夹打开又关上,只是为了聆听按扣合上刹那的清脆声响。有时还会捞起一枚铜顶针,松松地戴在中指上,模仿着电视上的求婚模式。过了一会儿,又央求母亲说西游。母亲抬手宠溺地摸一摸小妹的脑袋。小妹梳着可爱的朝天髻,就着亮光帮母亲向针眼里穿过一根桃红丝线。母亲答应说西游,好像含着奖励的意思。“薛仁贵辕门斩爱子,樊梨花帅堂救郎君……”母亲说的是三请樊梨花下山的故事。母亲识字不多,她的故事都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故事不是很连贯,甚至有点断章取义。这些故事我从小耳熟能详,已没有新鲜感。母亲娓娓地叙说着,妹妹们兴趣盎然地徜徉在侠义故事里,不时惊讶地“哦”一声。那一刻,我就静静地站在时光的窗前,朝窗内凝望,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写意画,简洁而明快。有轻微的风儿透过敞开的天窗吹进来,我眼里的速写画,瞬间变得生动明媚起来。
母亲是在为她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百家衣”。大约是有些累了,母亲停止说西游,放下手中的活计,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又伸手抚摸一把隆起的肚腹。这已经是母亲第五次有孕在身,前面生了四个丫头,孕育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是母亲脸上仍然隐隐有喜悦的期待,期待小生命早日到来,期待这一胎最好生一个儿子。这样的等待,冲击着她的心灵,让她整个人似乎释放出了暖意,每日都含着不可言语的惊喜。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像是一大早爬上山巅的人,在等待看日出。村庄里有个习俗,待妇女的腹部开始显山露水,渐渐隆起山峦,就不大让她上山劳动去了。这个时期,妇女的工作和兴趣点基本都转移到做女红上。整日坐在炕头上做婴儿的抱被、软布鞋,缝制棉衣棉裤。母亲缝制的婴儿棉裤是一种连脚棉裤,有两只可爱的角角袜。还有望子成龙的妇女,甚至早早为婴孩缝制好了以后上学要用的花布书包和钢笔袋。小小的婴孩,哪里会懂得每一个针脚里,都注满了母亲的温柔与慈爱。
每到冬天,村里的孩子仿佛一夜间得了起床困难症。恰好下过一场大雪,屋里冷得滴水成冰,手都不想从被窝里伸出来,叫孩子起床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母亲自有办法,一大早就起床生了炉火。我一睁开眼,便看见母亲手里举着我的棉衣棉裤在炉火上烘烤,棉衣翻卷过来,里面被烤得暖烘烘的,穿进去十分舒服。棉窝窝和棉手套也分别被烘烤得暖融融的。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种熨帖的暖意,当时有一股暖流好像顺着袄袖和裤管,缓缓充盈在我的血管里,我快乐地张开全身的毛孔,细细体味棉絮传达给我的温暖舒适。母亲就那样站在炉火前,将孩子们的棉衣一件件烘暖,火光将她的脸颊映照得红彤彤的,像一朵盛开的五月榴花。
打我记事起,脑海中就始终亮着那团炉火,母亲的慈爱像一团柔光照拂着儿女的心田。母亲一日日在炉火上烘烤着棉衣裤,在油灯下缝缝补补,将幼小的孩子一个个拉扯成人,长大的孩子就像离巢的鸟儿,一个个飞远了,几乎无人想到要为母亲烘烤上一次棉衣。母亲就在那一日日的辛劳缝补中,在炉前烘烤中,驼了脊背,老了容颜,干枯的华发渐渐爬满双鬓。
缝制“百家衣”那一年,母亲刚刚三十出头,容颜俏丽,姿态端庄,梳着两根黑油油的长辫子,是村庄里有名的俏媳妇,也是巧媳妇。可是由于迟迟未得一子,因此屡屡遭到族人厌弃。听人说向各家讨来布头拼凑成“百家衣”,是集百家之福,可祈愿孩子健康长寿、平安顺遂。母亲便放下一贯看重的矜持自尊,向村庄邻里挨家逐户去讨要零星碎布,要为肚腹中的婴儿做一件祈福纳吉的“百家衣”。村庄里的女人皆是和善好相与的,她们同情母亲的遭遇,人人愿意慷慨解开包袱相赠一块小布头。讨来的布块,铺在炕头,颜色各异,五花八门,大如巴掌,窄似扁担,厚若铜钱,薄赛蝉翼,母亲便尽量施展她一个乡村巧妇的女红技艺,精心选择,搭配颜色,折叠,缝合,将那些零星碎布有模有样地拼结成一件五彩斑斓的夹衣,背部由众多小星星簇拥着一个小太阳,胸部镶嵌出一只小兔子,活泼可爱得像个小精灵。母亲缝制的“百家衣”,色彩鲜明,风格质朴,看上去令人倍觉温馨。姐妹们一窝蜂地围着“百家衣”,伸手抚摸那可爱的小兔子,甚至跃跃欲试地想试穿一下。当时我还年幼,根本不能设身处地去体味母亲的心情,在那件吉祥福佑的“百家衣”密密的针脚里,隐藏了母亲所受的多少委屈和眼泪,同时又蛰伏着多少她对未来无尽的期望和美好憧憬。
那一年金秋九月,婴孩终于出生,却没有听到婴儿呱呱声,脐带绕颈,母亲心心念念祈盼来的男婴,无声无息地来世上走了一遭,又仓促离去。当时,我们几个当姐姐的,谁也没有来得及去看那个无缘做我们弟弟的婴孩一眼。听村里老辈人说,一个孩子要在天上选好久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母亲。我们无法探究那个未曾谋面的小男婴是带着怎样落寞的心情,仓皇离去的?母亲用两行热泪送走了那个孩子,之后绝口不提。
两年后,母亲又一次鼓起勇气四处讨要零星布头,缝制百家衣,这一次母亲缝制的是一件稍微大点的婴儿棉袄,絮了一层新上市的棉花,摸上去暖暖的,绵绵柔柔的。无数个细细密密的针脚,其实是母亲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盔甲,她要以它来应对来自四季的风雨和漫天的流言侵袭。后来,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才渐渐理解了母亲沉默不语中所蕴含的坚韧品质——为母则刚、为母则强。
我们今生唯一的弟弟,总算穿着暖和的“百家衣”,集百家之福,健康茁壮地长大了。后来,那件“百家衣”和弟弟满月时剃下来的“胎毛结”,被母亲一直珍藏在箱底。
几经尘世更迭,早已物是人非,我记忆中的“百家衣”里头,藏着母亲至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