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店小二”到“合伙人”:
政务服务的深刻革新
2025年07月18日
字数:1676
在陕西榆林,企业项目审批通过“红蓝章”模式实现并联办理,平均压缩时间6个月;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累计办件超5.7亿件,实名“好差评”好评率持续超过99%;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这些生动实践,折射出我国政务服务从“店小二”到“合伙人”的深刻理念革新,标志着作风建设与效能提升的双重突破。
理念之变: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协同的范式重构
传统“店小二”式服务以标准化流程为核心,虽解决了“门好进、脸好看”的表层问题,但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于都工业园区推行“三到一线”工作法,干部化身“网格服务员”,通过“服务台账”累计解决企业难题237件,办结率达98.6%,这种主动下沉的服务模式,打破了政府与企业的单向供给关系。正如世界银行2025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在供电可靠性、市场公平竞争等22项指标达全球最优水平,其背后正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理念的具象化。
“合伙人”模式的本质,是将政府与市场主体置于平等协作的坐标系中。雄安新区推出企业跨省迁移“全流程网办”,通过“一企一策一团队”机制,实现京雄两地档案信息实时互查,企业全程“零跑动”;抚州市建立“政务服务合伙人”机制,赋予商会“宣传员”“监督员”等四重身份,推动政策直达、服务直通。这种深度协同不仅体现在办事流程优化,更体现在制度设计层面——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重点事项清单》明确要求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服务新模式,正是从顶层设计推动理念升级。作风之新:
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重塑服务生态
作风建设是理念革新的“试金石”。大理经开区通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强化干部主动服务意识,将营商环境业务纳入“模范机关”创建,推动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破题”。上海建立“评价、反馈、整改、监督”闭环管理机制,针对企业群众差评内容即知即改,2024年数据跟踪整改完成率达95.1%,这种“以评促优”的倒逼机制,使作风建设从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
干部能力提升是作风转变的关键支撑。淮安通过“市长账号”破解数据壁垒,授权政务服务部门调用201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435项证照材料“免提交”,让群众“空手办事”成为常态;深圳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同时依托“i深圳”“深i企”平台实现95%个人事项和70%法人事项“掌上办”。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组织力提升,推动干部队伍从“能办”向“善办”跃升。效能之升:
以系统集成破解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
高效办成一件事,核心在于流程再造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上海“一网通办”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治理虚假票据,医保跨省零星报销从“跑多次”变为“零跑动”;浙江“出生一件事联办”整合5部门事项,申请材料精简70%,办理时限压缩85%。这种“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的变革,本质上是通过跨部门业务重组实现服务链条的系统性重构。
跨域协同成为提升效能的新引擎。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双向在线办理,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率超70%;大虹桥推出长三角首例跨省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外籍员工调动时间从30-45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这些突破不仅打破地域壁垒,更推动政务服务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升级,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之路:
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发展共同体
面向未来,政务服务改革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如上海运用人工智能挖掘评价数据,精准识别企业群众诉求;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长效机制;三是深化政企协同,借鉴抚州“政务服务合伙人”经验,将商会、行业协会纳入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从“店小二”到“合伙人”,这场深刻变革的本质,是政府治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政务服务真正成为政企携手的“合伙人”,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必将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这既是新时代政务服务的价值追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讯员 王力立
理念之变: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协同的范式重构
传统“店小二”式服务以标准化流程为核心,虽解决了“门好进、脸好看”的表层问题,但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于都工业园区推行“三到一线”工作法,干部化身“网格服务员”,通过“服务台账”累计解决企业难题237件,办结率达98.6%,这种主动下沉的服务模式,打破了政府与企业的单向供给关系。正如世界银行2025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在供电可靠性、市场公平竞争等22项指标达全球最优水平,其背后正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理念的具象化。
“合伙人”模式的本质,是将政府与市场主体置于平等协作的坐标系中。雄安新区推出企业跨省迁移“全流程网办”,通过“一企一策一团队”机制,实现京雄两地档案信息实时互查,企业全程“零跑动”;抚州市建立“政务服务合伙人”机制,赋予商会“宣传员”“监督员”等四重身份,推动政策直达、服务直通。这种深度协同不仅体现在办事流程优化,更体现在制度设计层面——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重点事项清单》明确要求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服务新模式,正是从顶层设计推动理念升级。作风之新:
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重塑服务生态
作风建设是理念革新的“试金石”。大理经开区通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强化干部主动服务意识,将营商环境业务纳入“模范机关”创建,推动党员干部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破题”。上海建立“评价、反馈、整改、监督”闭环管理机制,针对企业群众差评内容即知即改,2024年数据跟踪整改完成率达95.1%,这种“以评促优”的倒逼机制,使作风建设从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
干部能力提升是作风转变的关键支撑。淮安通过“市长账号”破解数据壁垒,授权政务服务部门调用201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435项证照材料“免提交”,让群众“空手办事”成为常态;深圳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同时依托“i深圳”“深i企”平台实现95%个人事项和70%法人事项“掌上办”。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组织力提升,推动干部队伍从“能办”向“善办”跃升。效能之升:
以系统集成破解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
高效办成一件事,核心在于流程再造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上海“一网通办”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治理虚假票据,医保跨省零星报销从“跑多次”变为“零跑动”;浙江“出生一件事联办”整合5部门事项,申请材料精简70%,办理时限压缩85%。这种“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的变革,本质上是通过跨部门业务重组实现服务链条的系统性重构。
跨域协同成为提升效能的新引擎。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双向在线办理,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率超70%;大虹桥推出长三角首例跨省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外籍员工调动时间从30-45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这些突破不仅打破地域壁垒,更推动政务服务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升级,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之路:
在深化改革中构建发展共同体
面向未来,政务服务改革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如上海运用人工智能挖掘评价数据,精准识别企业群众诉求;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长效机制;三是深化政企协同,借鉴抚州“政务服务合伙人”经验,将商会、行业协会纳入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从“店小二”到“合伙人”,这场深刻变革的本质,是政府治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政务服务真正成为政企携手的“合伙人”,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必将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这既是新时代政务服务的价值追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讯员 王力立